李秋彬/诗词中的蝉鸣(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荆山向薛荣赠送《黄金岁月》
用文字温暖世界
李秋彬
夏季是蝉的天下,特别是午后,一浪盖过一浪,顿感“爽籁发而清风生” 心情总格外地悠闲和舒畅。走在林阴巷里,蝉就躲在夹道的树丛里鸣锣开道。寻得一处蝉声悄然上前,还距一米远,它“吱”一声,喷我一脸蝉尿而去。还是诗中的小牧童聪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到诗,蝉在我国文人雅士的笔杆上,可谓吟唱了数千年。在最早的诗歌总集里,它因地域之别而美名各异。如《诗经·豳风·七月》篇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小雅·小弁》篇“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在此蝉为蜩;《诗经·大雅·荡》篇“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在此蝉为螗;《诗经·卫风·硕人》篇“螓首蛾眉,美目盼兮”在此蝉为螓。它还因时代不同,又叫法不一,《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时蝉称蟪蛄;西汉牧乘《柳赋》“蜩螗万响,蜘蛛吐丝”此时蝉称蜩螗;南朝谢惠连《捣衣》“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肃”此时蝉称寒螀。可见在雅风古韵中,蝉的前世今生,无不充满着传奇色彩。
要说唐诗中的蝉,多在寂寞中报秋。从初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到白居易“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再到元稹“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直至晚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这些看似轻快的诗句,隐含浓厚的个人情感,暗带着诗人的失意和孤愁,使得蝉,多添了一丝沧桑与悲壮。
蝉作为一种昆虫,不食五谷,不吃杂物,餐风饮露,栖身高界,破尘泥而披明衣;作为一种意象,借蝉咏怀,托物言志,反映审美情趣,表达世人清新高洁的生活境界。如唐太宗在《赋得弱柳鸣秋蝉》中云“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来表达江山稳固后的安逸和恬淡。要说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还是初唐虞世南的《蝉》更出神来之笔“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以人蝉互寓的境界,流露出高尚情操。
生活中的蝉,总给人一种清闲惬意的感觉。这让我遥想到童年,安静的午后,大人们都已安睡,小孩们举着用竹杆做的长罩子,满树捕蝉。有的蝉很聪明,当罩子慢慢推近时,它就停住了叫声,然后顺着树干上下挪动躲开,要是再靠近一点它就飞了。除非像打蚊子一样,猛地拍过去,它再逃就钻进网兜里了。然后我总是很奇怪地端详着,一根头发状的细喙,是如何扎进坚硬的树干吸取养分的呢?
有人说蝉是害虫,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吸一点津液,对树是微不足道的。更愿意把它美化成餐风饮露的高雅之士。曹植的《蝉赋》句“惟乎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中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不免感慨,原来蝉在子健笔下如君子般的高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蝉要经三十日才完成蝉蜕。以我儿时的记忆,它是乘着幕色爬上树干,经过一夜的脱皮,到天亮就钻出来一个,由青绿到浅黄的嫩蝉来。起初它还不能飞,到了上午翅膀就硬了,变成黑色,叫声也高亢嘹亮。静心听蝉,虽嘈杂亦有序。每声蝉叫的时间,大概2分钟,且中间停歇较长,约5分钟。有研究表明,一般温度超过25度,蝉就开始鸣叫,且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快频率。有句谚语说得很好“知了鸣,天放睛,大树小树挂银铃”。这些家伙像心照不宣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点也不让人插话。可谓“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
《庄子·秋水》有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不禁引人喟叹,蝉不过一秋,人不过一世。一秋虽短,可尽鸣其声;一世虽长,但难留吾名。可见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碌碌无为,蹉跎尘世者,终沦庸人也!佛家以禅参蝉而化名“知了”,物换星移几度秋,世人何曾知了焉?
作者简介
李秋彬 ,80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刊编辑。河南诗词学会会员,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诗词月刊》《中国诗歌》《中国校园文学》《诗歌周刊》《环球华报》《中国诗歌报》《诗潮》《牡丹》《上海诗人》《河南诗人》《陕西文学》《羊城晚报》《石家庄日报》《南方工报》《深圳晚报》《佛山文艺》《打工诗歌》等。多次获国内各类征文奖,有作品入选多个诗歌选本,2016年度被评为深圳劳动者十大诗人,2018年获第二届“全国打工文学大赛”诗歌类银奖。
《河南文学》杂志是炎黄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炎黄出版社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