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假期不像你期盼的那样美好?
文/又木
图/网络
以前,我喜欢讲“逃离”这个词,那个时候,隔一段时间就会陷在自己的小情绪里,阴郁、沉默、社交无感、持续的心情冬眠期。不想说话、不想交流,整天整夜看小说、写意识碎片化的文字。
每个人成长中都有过这样一段“试图逃离期”。
谋划过逃亡,幻想着彼岸开满寂寞的罂粟,期盼过另一种生活。住个小木屋,晨听鸟鸣暮观雨露;开个小花店,馥郁满屋满生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洒脱不回头,奔着诗意的远方;长久漂流,让灵魂在漫长的行走中孤傲修行……
总之,就是逃离平淡的现实,或者是枯燥的现在。
而俗人的你我,依然日复一日在生活中重复着平淡。上课考证、上班赚钱、酒肉觥筹、房租水电宽带伙食费……以及一颗终日盼望着周末、假期来临的蠢蠢欲动的心。
上高中的时候,周一到周五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埋头做笔记做题复习,晚自修是哈欠连环炮。而一到周五下午就难藏一颗跳动的复活的心,看着每个老师、同学,似乎都比平时和蔼亲切可爱美丽千万倍。工作后也是如此,等待周末来临前的那段时间里是最欢呼雀跃的,好像走在办公室里都会迎面吹来春风,好像平时不那么交好的同事此刻也这么和善。
这一切都因为那即将迎来假期。
假期在心里就意味着自由的来到,意味着可以逃离这充满束缚充满压力的枯燥生活。
等到小长假真正来临,你吃好睡好在床上躺满两天三天之后,便开始焦虑烦躁,百般无聊。
出去玩就是把体力耗费在人流的突围中,目光所见并非美景而是人;同学聚会,一场两场就够了,多了就乏味;美食吃饱了,美容觉也睡够了。
于是,假期的第四天开始,就启动抱着手机躺在沙发上刷刷刷的模式。整日说着:无聊啊无聊。其实,“无聊”往往是大人的口头禅,小孩从不会说“无聊”,就是对着一只蚂蚁,小孩子都可以看着它自娱自乐一下午。
我们越长大越渴望自由,等到真正有了一段自由的时间,却又不知所措不懂从何安排,陷入焦虑无聊的窘境里。这是当代许多人的生活写照。
为何我们的假期自由不如我们期盼的那么美好?
因为,我们从来都不先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生活?目的地在哪里?应该做哪些准备哪些事情?
如果知道这些,我们会在繁忙束缚的日子里规划好时间,在得到真正属于自己大把的自由时间时,就会知道要去做哪些事。
而那些能够利用好日常生活中琐碎时间的人,往往也能安排好自己的假期、自己的生活,他们很少会说无聊枯燥,他们会觉得生活很充实,因为看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地把生活推向自己心中的方向。
他们自由的时候不会无聊、努力起来也不会觉得累。
曾经那段试图逃离的心情冬眠期,是成长岁月里迷茫的一种反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好像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无所得。
而我,现在对于生活也渐渐有所明朗,短暂的三天假期我也没做什么大事,就是做做一直想做的事。
看了小说《白夜行》,这是对我很重要的一个人送的,搁置太久没看。对于长篇小说,我不喜欢时间上断断续续地看,喜欢在一个集中的时间里看完。相较短篇,我现在更喜欢长篇,最近尤其喜欢重读以前看过的,正计划重看《百年孤独》。喜欢的类型不限,喜欢的作家也有几个,曾经是个狂热的杜拉斯迷。看到喜欢的作品后会去把那个作家大部分的书都买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