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每周一问
“每周一问”第163期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每期话题展示结束后,下期主题将在文末提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每期幸运微友将获赠最新《人民教育》杂志,连续5期“打卡”留言,还有专业教育书籍相送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学校是培根铸魂的场所,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老师们分享了自己在课堂内外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心得体会,快来看看吧~
每周一问
老师,您如何通过日常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苏省句容市茅山中心小学 毛小马:示范引领,其乐无穷
爱上文字。教学每课生字时,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了解字的含义以及背后的故事,学起来更有趣味。
爱上书法。利用书法课教授书写规则,感受字形之美,穿插书法故事,激发书写兴趣,不定期举办班级书法展。
爱上诗词。对课文中的诗词进行剖析,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让学生分类诵读一些诗词,感受诗词的博大精深。
爱上节日。借助各种节日,让学生查找资料,办手抄报,了解节日的由来、历史和文化,知晓节日的传统活动。
@江苏省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陈惠芹:走进历史街区
5月初,我们进行了以“苏式传统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蕴含传统元素的店铺分类、传统建筑风格、传统小吃、传统工艺等,寻找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创意,并对历史文化保护做深度思考,拍摄照片和视频作为素材,结合调查内容,选择最有特色最有深度的主题进行图文和视频展示。这类活动非常受学生欢迎,既让传统根植于心,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三四街小学 赵庆风:识记、理解、运用三部曲
识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篇章,我会利用晨读、班队会、思政课、语文课等零散时间,组织学生朗读并背诵。
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留言墙、自制书签等形式,给学生创设交流的空间。
运用。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陈玲:一诵一讲一写
早读课,我会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作品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阅读课,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五分钟左右的课前讲演活动,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通过讲演活动,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写作练习,我会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写作指导,通过仿写、创意改写、书信通话、自由抒写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蒋金娣:就地取材,传承优秀文化
每日诵经典。每天早读课前,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作品,从《弟子规》到《孝经》,从《岳阳楼记》到《少年中国说》,经典润染着学生的心灵,培植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每课飞花令。语文课上,用诗词接龙的方式热身,学生积累古诗词句,感受诗词的魅力。
一周诗词赛。一周练笔,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将学生的诗词作品展示在教室外走廊,以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浙江省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戴文生:将城市文脉融入课程
一座城市就是一所学校,教师可以挖掘地域、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成一门选修课,让学生走近自己土生土长的城市,真切地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温州为例,温州有瓯塑、瓯剧、瓯绣、瓯窑等地方特色文化,我们可以开展以“瓯”为主题、以学期为单位的活动。前期可以欣赏为主,兼顾课堂实操体验课程,后期可以进行项目式互动学习,让优秀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好。学校层面也可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开设城市传统文化研学课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张晓延:用功在平时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应该“日常化”,如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春雨润物般透彻滋润,无心插柳柳成荫般自然成趣。
我在网络上订阅了“美文共享”和“中华古诗词”,每天将好的内容发至班级微信群,再从中挑一首最具节气氛围的古诗讲一讲,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阅读,或直接让孩子来点评这首小诗。于是,一个个传统节气就入了孩子的眼,进驻了孩子的心房。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弘扬传统文化,从身边开始
以方言为媒介。班里本地孩子很少,课后都是用普通话交流,但是了解当地方言对于他们来说也很有必要。在班会课上,可以请本地孩子用昆山话讲讲昆山的美食,或者在平时教学中,跟孩子们讲讲当地的一些习语。
以节日为契机。节日向来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跟孩子们讲讲传统节日,对了解传统文化大有裨益。比如清明节要吃昆山正仪的青团,这可是有1600多年历史的美食,也可以鼓励孩子们向家里的长辈学一学怎么做青团,试着一起做一做。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张匀:留心生活,处处是教育
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将它们变成传递传统文化的纽带。比如,5月20日的中午,学生在食堂吃了红豆饭,我就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红豆吗?”学生们特别感兴趣,都在动脑筋。当我告诉他们,这和中国古诗《红豆》中的一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有关时,他们恍然大悟。我再趁热打铁,给他们播放了中国传统题材的动画《相思》,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感受中国式的浪漫与含蓄。我想,传统文化不用刻意去教,留心生活,处处是教育。
@浙江省温州外国语学校 胡继东:用好教材,延伸拓展
高中教材本身就包括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儒家理想,比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仁政主张等。我和学生一起吟诵经典,重温先哲思想,讨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会发现这些经典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时,我们也可以由教材延伸出去,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比如讲到《答司马谏议书》,我让学生了解北宋变法的背景,讨论变法的得失,体会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谷士豪:教材、名著、节日
课堂渗透。新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融入其中。
名著共读。班级内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传统名著,如《水浒传》等,并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知识竞猜、主题板报等。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实验小学 朱彦妮:让孩子过节日更有仪式感
传统节日里蕴含着传统文化,让学生过节日更有意义,我会这样做:
春节来临前,我会给孩子们发新年红包,新年红包的款式是新年的生肖。此外还会布置作业,如用毛笔写春联、画春节小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春节的文化和意义。
清明节来临前,我会给孩子们分享如何制作青团,介绍清明节的传说,一起去计算机教室为革命烈士线上献花。
端午节来临前,我会给孩子们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给孩子们发一颗粽子糖,祝福学生期末考试高“粽”。
@克拉玛依市第一小学 李爽:觉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课本上的诗词和文章,是孩子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会结合语文课本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
学习完王安石的《元日》后,班上很多孩子对古人如何过春节,以及他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很感兴趣,于是我让他们分成小组,自主学习准备,两周之后的展示活动。在实践中,孩子们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还在无形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李家小学 杨静:多措并举,滋养心灵
语文课激发兴趣。语文课上涉及的书法、古诗词、文言文以及先秦诸子的名言语录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止步于教参的要求,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探索历史背景的欲望。
校本课诵读经典。学校开展《三字经》《千字文》《论语》《中华古诗词》等课程,给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社团活动滋养心灵。班级成立经典读书社团、古诗词社团,一直坚持名著阅读、古诗词积累背诵,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及校外实践活动。
@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八中学 黄宇:日常渗透,润物无声
结合教材知识点,拓展优秀中华文化教育内容。例如,针对知识点“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我会引导学生从成语——历史故事——现实社会现象——青少年做法的角度,由古至今,进行深入分析,以达到教育效果。
结合节日渗透优秀中华文化的教育。值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活动,例如:让学生以微视频的形式分享自己过中秋节的特色美食;分享自己看到的节日活动等。从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入手,通过小小讲解员的宣传,达到教育的效果。
结合广州岭南特色文化,进行优秀中华文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搜索、游览家门口的特色文化,包括:西关大屋、粤剧、广彩、广绣、叉烧包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特色文化。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潭州实验小学 刘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日常
课前,举行五分钟古诗词大练兵,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诗文才艺,或吟或诵,或唱或舞,或书或画,或讲述背后的故事。
课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有目的地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
课后,开展经典拓展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学生带到古迹、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现场”,调动他们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利民小学 周建英:美术教学,展现传统文化风采
作为美术教师,可以将中国画、传统工艺美术、传统雕塑、传统建筑及书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
例如,在讲授中国画时,我先介绍了我国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各个朝代的绘画风格,还安排学生欣赏了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露气》,领略写意画用笔用墨、似与不似的创作特点。剪纸、泥塑、刺绣、木板年画、中国结、皮影戏等充满浓郁民俗性和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黄姗姗:传统文化,始于足下
传统文化的美从书中读来,但是要真正具有形象感,加深了解,就需要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
感受传统文化,可以“跟着课本游中国”。我借助书本上和练习中出现的古诗词,推荐学生去追寻历史的脚步,在祖国山河间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读了刘禹锡《乌衣巷》,学生假日相约去游乌衣巷和秦淮河,写下了长长的感想。教授李白的《送友人》后,我和家人去了宣城,登上谢朓楼和敬亭山,回来把经历分享给学生,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更加亲近传统文化。
@甘肃省金昌市第八小学 李艳:在识字中爱上祖国文化
小学生阶段,识字是重点学习内容之一。
字源识字,了解汉字文化发展。学习汉字时,我重视字源识字,从复杂的象形、金文等图画文字中,让学生感知汉字有趣的表意功能,激发出热爱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
书写汉字,发现书法艺术魅力。练习写字时,分析笔画之间的呼应与搭配、谦让与变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书法的结构美,体悟其中的哲理,爱上祖国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张华:一字一画,学以致用
传统经典文化的渗透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多种形式的诵读是基础。如何让孩子们能熟记于心,并能学以致用呢?
图画配文。我整理了《论语100句》,每天晨读时,带学生诵读一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分组认领任务,给这些名句配上图画:简笔画、水彩、油画棒的画作都可以。在绘制、欣赏、评比的过程中,他们对经典名句中所表达的传统文化精髓理解更到位了。
写话活用。每一句文化经典都描写了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到实践中,让这种精髓深入人心。为此,我会请学生在已学过的《论语》经典名句中选择合适的,在自己的日记或者想象写话中,巧妙地运用。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小学部 戚文霞:拓展延伸,寓教于乐
结合课本,拓展延伸。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人之初》(《三字经》节选)。在教学时,我会拓展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从课本教材延伸到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循序渐进。
每日课前,诵读诗词。每节语文课前的3分钟,我们都会集体吟诵古诗词。将古诗词融入日常学习中,孩子们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积淀传统文化。
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学了《三字经》之后,我们配上音乐,加上手指动作,边唱边表演《三字经》。多样化的形式,让孩子们更乐于学习中华经典文化。
每周幸运微友
上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赵庆风、@张晓延、@黄宇。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李兴武老师给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李兴武)
三尺讲台为阵地,传承文化有良法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三尺讲台为阵地,以日常教学为契机,引导学生读经典作品,感文化魅力,写内心感悟,润心灵情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传扬者。
激发兴趣
教师借助文本的教学,富有启发性地解读,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喜爱优秀文化,进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篇《侍坐》,让学生知晓师生平等,体会学习的快乐;“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篇《游褒禅山记》,让学生懂得凡做事须尽心无悔,不留遗憾。教师借助课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情感,获取精神,产生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持续的阅读学习中自觉地接受、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读出灵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经典作品中,诵读经典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活动,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知识,感悟精神,接受文化的熏陶。每天课前读一首诗,每周升旗仪式抽取班级诵读规定篇目,每半个月举行诵读小比赛,每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课堂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课文美读,各种活动的举行、课堂教学的引领,让学生真正悦读、爱读、喜读,学生在诵读中增长知识、开启心智、获取灵感、丰富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有力践行者。
写出才情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形成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习杜甫诗歌,让学生写“忧国忧民的诗圣”,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学习《喜看稻菽千层浪》,让学生写“我眼中的平民院士”,感受袁隆平院士“一稻济天下”的禾下乘凉梦;学习《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体悟。学生在写作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实践中培根铸魂,思想上有启迪,行动中有准则,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老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自身良好的品德、扎实的学识,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