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郭德纲,怎么还没折腾够? 2024-06-15 18:35:53 郭德纲吃饭时有个癖好,桌边必须有一小碟咸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吃它,单看着心里也觉得痛快。”郭德纲小时候,全家人都挤在天津老城区的一个大杂院里。隔壁住着一个李奶奶,做饭时总喜欢把厨房的下角料,萝卜皮、白菜帮子扔进门口的大酱缸里。时间久了,这些“废菜”经过腌制,就变成了可口的咸菜。有时实在没饭辙了,郭德纲就去李奶奶的缸里捞几块,拿出来放点香油,再点几滴醋,那味道,让他至今都忘不了。后来,郭德纲走出了天津,只身一人前往北京闯荡。他创办了德云社,拜入了侯耀文门下,成了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专场的相声演员。再后来,郭德纲上了春晚,演了电影,德云社还开启了世界巡演,他成了人们口中的“相声艺术表演大师”。可他自己却说,自己其实一直就是个“民间闲散艺人”。过去的一年,德云社的演员参与的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超过了50部,“德云男团”成为了当下炙手可热的流量收割机。作为德云班主的郭德纲,如今虽已功成名就,可他一直惦记着那碟“小咸菜”。每每有闲工夫的时候,他都会去菜市场买菜:黄瓜、辣椒、白萝卜、生榨菜头……买回家后,自己腌腌咸菜。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一瞧见桌角的那小碟咸菜,就能一下子把自己拽回到现实。都说娱乐圈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但浮浮沉沉大半辈子,虚荣做作那一套,在郭德纲这里通通失效。一日三餐,不过粗茶淡饭。一年四季,做个凡夫俗子。“如今的相声跟创作关系不大,它卖的是个人魅力。”综艺、影视、演出多点开花的“德云男团”,被郭德纲一语道破了天机。卸下一身长褂,德云社不再被单一的定义束缚,开始有了更多自由舒展的空间。张云雷成了发行专辑的相声爱豆,秦霄贤出门就有大批粉丝应援,岳云鹏和郭麒麟综艺和影视邀约不断,就连德云社粉丝的称谓,也从“钢丝”变成“德云女孩”。郭德纲本人也没闲着,在新综艺《老郭有新番》中,他又说起了评书。桃园三结义的春风,赤壁之战的烽火狼烟,草船借箭背后的谋士计策……把《三国》的故事掰开了揉碎了,用一套专属郭德纲的形式,演绎出来。这一切都得益于郭德纲的“精心策划”,他说:“演员的走红是我安排的,包括该谁了,谁是7月份红,谁是12月份红,这都是我策划、计划,并且实施的。”坊间传闻,郭德纲有一根金手指,在众多徒弟中点谁谁红。其实不然,流量红利、粉丝经济、应援文化……48岁的郭德纲对于这些概念一窍不通。总能见到有女孩举着灯牌来听相声,总是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徒弟“idol”,他自己却说:“我都不知道idol那俩字怎么写。”在他的心里只有一杆秤,那就是“是否被观众喜欢”。在《老郭有新番》的一开场,他就开玩笑“现在的观众不好骗,好骗,那是因为咱们有交情”——三国评书历史悠久,观众买账的早就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演员的个人魅力。从只有一人听相声的小剧场,到今天全面开花的德云盛世,在台上,郭德纲依然将观众称为“衣食父母”。艺者和看客之间关系微妙,他始终没丢弃那份谦卑敬畏的姿态。张云雷第一次出新歌,经纪人就劝他向歌手艺人转型,但他一直担心师父不同意。最后,张云雷硬着头皮去跟郭德纲去说了这件事,最后还不忘带一句,“师父您放心,相声我肯定不会丢的!”结果郭德纲的反应异常平淡,只是跟他说,“没有人会让你放弃梦想。”《探清水河》突然爆红的那段日子,被网友们改编成了各种奇葩的版本。张云雷心里觉得惴惴不安,他问郭德纲:“这么改传统小曲儿到底对不对?”郭德纲回答:“观众喜欢就对,观众不喜欢,你改得再好都是错。不管来的人是谁,人家买票进来的,你就得对得起人票钱,不能让人买完票听完你相声,出来骂大街,那可不行。”自此,德云社在“造星”的路上一直狂奔。最早时,郭麒麟一人就能接到十几档综艺,被粉丝们戏称为“凭借一人之力养活了整个德云社”。后来,师兄弟们纷纷站出来帮郭麒麟分忧解难,上综艺、录直播、参加时尚活动……能露脸的活儿几乎一个不落。烧饼参加了男团选秀综艺《追光吧!哥哥》,秦霄贤则在《乐队的夏天2》中开嗓献唱。就连常年被郭麒麟“抛弃”的搭档阎鹤祥,都在“寡妇失业”后成功再就业,成为了《吐槽大会》的常驻嘉宾。德云社俨然变成了一个大型的“MCN”,储备的四百多位演员随时都有出圈的机会。郭德纲教导徒弟一向是宽严相济,重规矩,轻教条。在他眼里,相声演员没有那么多不能干的,说好听点叫服务观众,说实在点也是养家糊口。说相声,各大剧场的票都是一抢而空;做节目,“云鹤九霄”十几位弟子在团综《德云斗笑社》逐一亮相。看着风口浪尖上的德云社,郭德纲说:“挣钱就好,他们待着也是待着,有找的,干吗不让孩子去,你说呢?”在他看来,工作和兴趣,都是祖师爷的恩典。自己感到很知足。“雷霆雨露,皆是天恩。老天爷给你这碗饭,你要好好端住。”很多人认为,郭德纲就是快乐的代名词。殊不知,台上牙尖嘴利、嬉笑怒骂的郭德纲,私底下,其实是一个“无趣”的人。看书、写字、画画、发呆,是他独处时最常见的生活状态。平日里没事,郭德纲就喜欢一个在书房里坐着。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户,落在他亲手培育的小盆栽上,他就呆呆望着这些翠绿的小生命,一坐就是个把小时。 他说:“看着,呆着,就挺好。”于谦每天早上出门,能和朋友喝酒喝到凌晨才回来,郭德纲一见有局就犯怵,想躲都来不及。为了避免见太多不必要的人,德云社在外商演,郭德纲会在跟对方签合同明确有一条:吃饭时严禁有陌生人参加。但也有推不掉的局,一屁股坐下来,郭德纲的心就变得火急火燎,“怎么还不结束啊!”遇人奉承、夸奖,他就简单回应几个字,“是的,好的,谢谢”,简单打发完事。人们都盼着郭德纲在酒桌上来上几段,或者高谈阔论一番,但他偏偏在此时惜字如金,不顺着大家的兴致。郭德纲的倾诉欲很淡,日常也不会跟人唠闲嘴,“高兴的事,跟别人一说,倒像是显摆。心里别扭,跟别人说,人家也帮不了你,还挺丢人的。”日子过得久了,身边的好友知己也就那么几个,大家也都形成了默契,不会以吃吃喝喝来维系感情,但有事了就必来帮忙。学生时代的好友也还有那么一两个,但也基本都是三五年一个短信。郭德纲说:“我就是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在儿子郭麒麟的眼里,父亲郭德纲不是社交恐惧症,而是一个“孤傲”的人:“为什么他住在六环外啊,他不喜欢别人串门。”演出之外的时间,郭德纲就爱翻看古典文学,正史野史他都看,尤其是《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最常读。舞台上的郭德纲,诗词典籍常是张口就来,舞台下的郭德纲,也好在微博上留上几句小诗。比如,某天偶得绿意时,他写下:“泼天富贵无边浪,爵禄无非纸半张。耳闻童子说学唱,笑观弱草映斜阳。”看似是写生活琐事,实则也是在暗指自己的爱徒学有所成。正是这个性中带着的三分文雅,冲淡了相声舞台上的浮躁之气。郭德纲每每往台上那么一站,就能立刻压得住场子。2005年之前,郭德纲那会儿还没成名,有时还得在“橱窗”里讨生活。那时候的他有饭局就上,虽然心里不喜欢,但为了德云社一大家子的生计,有酒就得喝,“人家叫你吃早点,你也得去啊。”如今再回想起出名的好处,那就是他第一次有了主动拒绝的权利。郭德纲是个性情中人,完美这个词其实跟他不搭边。现在的他,不愿曲意逢迎谁,要是碰到有人来撕,他也愿意亲自下场写下近万字长文回应。在外人看来生活“无趣”的郭德纲,自己的心里甭提有多痛快了。他说:“不要和猪打架,自己会弄一身脏,而且会让猪快乐。”有好有恶,有喜有怒。这样的郭德纲,求得是一个实实在在。他把自己放在平常人的位置,该生气就生气,该谦卑就谦卑。至于被这么多观众喜爱,那也是运气好。他常调侃自己是个“废物”:“我平生就会三件事,说书、唱戏、讲相声,别的手艺又不灵,难得您各位这么支持,我还得多努力。”第一代人打江山,第二代人守江山。德云男团今天的无限风光,背后是郭德纲的艰辛落魄。直到今天,郭德纲的心里还总有点“吃不上饭”的职业危机感。他说:“都说我一夜成名,可谁见到我之前的黑夜?”自小,郭德纲就在天津老城长大,父母是普通职员,他接触的也多是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家里人对他的寄望并不高,长大了能当个店员,帮人做个小买卖就算是好的了。若有造化,学习好去考个中专,将来能在国营工厂当个工人,这就算是高就了。可郭德纲偏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有说相声的天赋,就好唱戏听曲说相声。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北京,最好能跻身于中央级文工团,将来能穿着西装,梳着背头,在大型晚会上来一段相声,那他这辈子就活得值了。1988年,15岁的郭德纲第一次进京,到了梦寐以求的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待了两三年,因为种种原因就回去了”。这个“种种原因”到底是什么?郭德纲从来不肯说。1993年,20岁的郭德纲第二次进京,“也是想进个什么像样的团体,待了十几天,结果门都没摸着。”奔波了十几天的郭德纲,脚都磨破了,最后实在没办法,找了个18块钱的小旅店对付一宿,第二天起早回去了。1995年,郭德纲又来了。这次,他住在通县北杨洼的的一个屋子,因为交不起房租,房东在外边咣咣砸门又骂街,他躲在屋里大气不敢出,“最难的时候,连死的心都有。”他在一家小剧团搭帮唱戏,有一天夜戏散了赶不上公交,40多里路,郭德纲就只能自己徒步走回去。路过西红门,四处都是一片漆黑,他怕黑不敢走桥下,就借着过往的车灯,在桥面上一尺宽的沿上慢慢踱步。抬头一看,几点寒星,残月高悬,想到了自己这些年的坎坷艰辛,“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下来了”。空得一身才华抱负,时运不济,受尽冷眼排挤。“想当初真是没辙啊,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有人说郭德纲睚眦必报,是也。有人说郭德纲指桑骂槐,是也。有人说郭德纲嫉恶如仇,是也。王国维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李煜遭受了亡国之痛,才写下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绝句,李清照经历半世流离,才得“千古第一才女”的美称。郭德纲从落魄处一路走来,当年的辛酸都成了日后创作的素材。这些摸爬滚打的底层生活经历,也让他的相声更接地气,更能俘获大众的心。只待一日东风起,扶摇而上九千里。在郭德纲的人生哲学里,赚钱不磕碜,孤独不可耻,耿直也不丢脸。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样的郭德纲,做个俗人又有何妨? 赞 (0) 相关推荐 谭胖:郭麒麟如果一直单身,德云社还姓郭吗? 郭德纲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 "我有两个贡献,一是把相声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二是让同行们团结." 每次说完,台下都有哄笑声. 懂的人都懂,老郭从艺那些年承受了多少非议才走到了今天,其 ... 封箱半年的德云社,又要起新楼了! 撰 文丨郑 文 编 辑丨奈 奈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德云社封箱半年了,可是还有四百多号人要养活,就连从不登台的老先生们也都是每月2万的退休金,这笔经济帐算起来都 ... 郭麒麟之前,他才是德云社参加综艺最频繁的相声演员,凭什么? 如今说起德云社参加综艺最频繁的演员,那应该就是郭麒麟.连他的父亲郭德纲在节目中都说,自己得快一年没见过这个儿子了. 不过如果说德云社最早参加综艺最频繁的演员,那既不是郭麒麟,也不是郭德纲,而是曾经最为 ... 大张伟×郭麒麟:贫嘴艺术家里的中青年 2005年,由大张伟作词作曲的新歌<嘻唰唰>,红遍大街小巷. 在那个彩铃.选秀.周陶王林混战的年代,这首神曲成功杀出重围,独辟天地. 洗脑的旋律和搞怪的歌词,给当时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郭麒麟郭德纲的相声《相声串烧》,台下笑疯了! 郭麒麟郭德纲的相声《相声串烧》,台下笑疯了! “跨界”拍烂片,居然还有人看? 本文首发于电影界网站 撰文|林平平 编辑|肥水母 最近有一部电影 <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 嗯,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 12月1日上映的 看豆瓣评分,怎么说呢? 如果拿<小时代> ... 郭德纲小儿子突然上台,欲拉郭德纲走,被拒绝后站台上不走太可爱 说起德云社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虽然不像娱乐圈里有很多帅气的面孔,但德云社里面的相声演员都是很优秀的,像郭德纲,郭麒麟,岳云鹏,栾云川等等,随着他们的名气越来越高,很多相声演员也不仅仅只局限于说相声,也 ... 听相声 听 相 声 在这个不平常的寒假,我基本不能出门.为了能乐一乐,我开始听相声. 在相声界有这么一个集体,十分得出名,那就是德云社.德云社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人才辈出,什么郭德纲呀,岳云鹏啊,郭麒麟呀 ... 袁立都48岁了,身材还这么丰满,穿抹胸裙配短发走红毯,韵味还在 袁立都48岁了,身材还这么丰满,穿抹胸裙配短发走红毯,韵味还在!保持自信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无论是多大的年纪都会很美,作为女神的袁立这一次在出席活动也尝试了这条性感的抹胸连衣裙,穿在 ... 鼎然文章:五十岁以后的你还在折腾什么? 人的一生就像做梦,只有等你老的时候才知道.人这一辈子最终所拥有的只是记忆,除了记忆还是记忆.你所获得到的任何对于你的老去将是可怕而绝望的过场罢了. 五十岁以后的你应该是逐渐回复平静生活的时刻:五十岁以 ... 71岁就业,86岁谈恋爱,102岁拿下“奥斯卡”,摄影,插花,写自传…106岁的她还没玩够? ▼ 在你的想象中,自己的老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按部就班地退休.养老.看夕阳-- 如电影尾声处逐渐归于平静的情节一般,守着越发简单的生活,静待人生走向终点. 这或许是很多人心里的答案. 但事实上,人生 ... 好消息!45岁乒坛传奇名将还没退役,萨姆索诺夫有望续写辉煌 近日,有关45岁乒乓世界冠军名将--萨姆索诺夫因伤退役的消息在各国媒体流传,包括世乒联也在网上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样的语句,引起了老球迷的一波回忆杀:毕竟是赢过刘国梁.孔令辉 ... 我认识的人里,刚数了数,现在出现了七位女性可能解决不了终身大事了,这七位女性大多35岁左右,现在还没... 我认识的人里,刚数了数,现在出现了七位女性可能解决不了终身大事了,这七位女性大多35岁左右,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收入不错,受教育程度不错,但是很不好解决婚姻问题,估计有很大可能孤身终老. 如果我身边就有 ... 地球已经有40多亿岁了,怎么还没凉?它凉了可就麻烦了 地球拥有三层结构,即地壳.地幔与地核,除了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的地壳部分之外,地幔和地核都是十分炽热的. 宇宙是近乎于真空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接近于绝对零度的寒冷空间,平均温度约为-270.15摄氏度, ... 一晃30岁了,我还没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 一晃30岁了,我还没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 188)30岁之前想做还没做的事 虽然我娘总劝我"女人的年龄是个秘密",但我仍然迷途不知返地在持续暴露我今年就要到30岁了的事实. 说来也怪,前两年好像更有心情在准备"年近三十"这件事,写作文也 ... 医生用4毛钱药“治好”罕见病男童?医生的人血馒头还没吃够? 一位美国的记者曾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不少媒体深刻领会了这句话的精髓,不把某些事件加工成"人咬狗"之类的奇葩事情誓不罢休,尤其是民众高度敏感的就医看病类新闻. 最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