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的父母靠拒绝,二流的父母靠满足,一流的父母靠?
前几天,在超市遇到一位妈妈在水果区前训孩子,因男孩的哭闹声过大,所以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那个妈妈有点尴尬地蹲下身劝说:“现在樱桃太贵了,等过段时间樱桃上市了,妈妈再来给你买,好不好?”
但是男孩还是不肯,小手依旧不愿意松开装着樱桃的保鲜盒。
这时他妈妈着急起来,说:“我说不买就不买,你到底走不走?你不走我走了!”
男孩只好把手撒开,擦了擦眼泪,低着头跟着妈妈去了蔬菜区。
这种情形其实几乎是每个家里都上演过的戏码,看着那个“被迫懂事”的孩子,不免让人觉得心疼。
当孩子开口提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的回答方式很重要。
拒绝还是满足?父母不同的回应,决定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01总是被拒绝的孩子,内心很匮乏
《奇葩说》有一期叫席瑞的辩手,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有一次他在超市看到一个橘子罐头很美味的样子,于是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
虽然后来妈妈给他买下了这个罐头,可嘴里却念叨着:“这个罐头的钱,抵得过我们吃一顿饭了。”
这句话让他心生强烈的罪恶感,原本美味可口的橘子罐头,成了童年一份苦涩的回忆。
长大后的席瑞,虽然物质条件不错,但他内心却始终匮乏,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好总会感到亏欠。
生活中,像他家这样的父母也不在少数: “家里玩具一堆,又不收拾,不给买了”、“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的,这么贵,都可以买好几天的菜了”……
其实当孩子提出要求的那一刻,至少对父母是信任的、依赖的,可父母一次次拒绝,磨灭了孩子开口的意愿。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说:“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处,会委屈甚至愤怒。”
一直被拒绝的孩子,会在潜意识形成“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到”的认知,从而产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有些孩子长大就变成一个事事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人,还有些孩子变得“懂事”,成为一味成全别人的老好人,只懂付出,不敢索取,幸福感很低。
这些孩子的内心像是个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当初的匮乏感。
02总是被无条件满足的孩子,容易不知足
其实,想要毁掉一个孩子,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不断的满足他,也不管他们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中年夫妇,他们的儿子今年上初中了。
但整天在家不是和他妈妈吵架,就是窝在家里打游戏。
后来听邻居讲,小时候就是太溺爱孩子了,对他事无巨细,什么要求都无条件满足他。
每次看到孩子渴望期盼的眼神,他就不忍心拒绝,就破例给他买一些玩具。
可孩子三天两头就闹着要买新玩具,如果不给买就开始哭闹,然后每次家人们都会心软妥协。
没想到后续的事情完全脱离了掌控。
从玩具到一些垃圾食品,再到后来的一些名牌衣服鞋子手机,孩子的要求越提越多,越提越贵,父母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之前一次次的妥协,没有让孩子体谅到父母的爱和不容易,反而一次次助长了孩子的任性。
在孩子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种认知,认为只要是他想要的,妈妈都会无条件的满足。
即使以后他要车子、房子、天上的月亮,爸妈都不会拒绝。
结果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父母,最终换来了一个一味索求的孩子,不懂感恩,不知进取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学家卢梭曾说过:害孩子很简单,那就是事事都满足他,但是,这个满足并不等于爱。
这只是一种无下限的溺爱而已。
父母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不懂得收敛,逐渐变得任性。一旦父母没有满足孩子的意愿就会开始哭闹,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将来他长大成人,他会习惯性的索取,一旦得不到满足,还会责怪父母的无能,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只有付出才会回报,所以在未来的工作或者婚姻上都会受挫。
03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拒绝孩子不合理的欲望
话说回来,一味拒绝孩子的要求,显得过于残忍,但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又显得过于溺爱。
那么,当孩子提出自我的要求时,作为妈妈的你要怎么去权衡才是最佳的选择呢?
- 合理的满足
孩子提出来的需求分为合理可行的和不合理不可行的,对于孩子合理可行的要求,父母完全可以选择适当的满足。
这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也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尊重感,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他们积极乐观的成长。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小时候,父母离异,他跟妈妈一起居住在拥挤的小房子里。
为了更好照顾到他和弟弟妹妹,妈妈每天打两份工,还有各种兼职。
生活拮据,可妈妈发现他爱看书,就经常买书给他。
在他对电脑产生极大兴趣时,妈妈也没有阻拦,攒钱给他买了人生第一台电脑。
正因为妈妈总能看见并满足他内心的需求,才成就了埃隆·马斯克这位创业奇才——前瞻性超前、想象力丰富、执行力惊人,深受众人追捧和爱戴。
为了孩子所爱的东西和理性消费而言,妈妈们其实偶尔还是可以满足孩子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合理需求有被看见,这也是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 不合理的拒绝
虽然要正视孩子的需求,但消费要有原则,不合理的需求,我们也可以选择拒绝。
但是拒绝的时候,要先共情,再否定,孩子或许这个时候会失落,但是仍能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有一次综艺节目中,黄奕听到女儿说想要两把瑞士军刀。
她没有立即去否定孩子的需求,而是先问清原因。
原来,女儿看到别的同学有,所以自己也想要,而且一下要买两个。
很显然女儿这种攀比式购物是不可取的,所以黄奕果断拒绝女儿。
然后她又耐心地引导女儿思考,明白花钱的原则:
“买东西是自己需要才买,我觉得你没有这个需要,为什么人家有,你就一定要呢。”
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解释为什么现在不能买,告诉实际的原因,孩子或许会失落,但是,不会留下心里的创伤。
这样的妈妈不仅能指导孩子不盲目跟从,也能更好地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告知他们的需要性,可以让孩子更加具有选择能力。
- 制定一些规则,引导孩子买更适合自己的
平时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比如帮妈妈打扫一周的家务等等,用这样的等价交换,自己挣钱或者存零花钱压岁钱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比如,让孩子到父母工作的地方帮忙,亲身体会到一分一毛的来之不易。
只有让孩子亲眼见证、亲手感受过赚钱的艰辛,他才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提出过分的要求。
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同时让他知道好的东西都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从而更加珍惜。
这对孩子将来在为人处世上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当孩子提出“我想要”,请记住不要粗暴的拒绝,也不要一味的满足,而是先听听,孩子心底的声音。
如果不过分,适当满足他的欲望是可以的。
但如果孩子明明不缺,是虚荣心作祟,父母就要树立原则,耐心解释,杜绝无节制的消费。
有原则的教育,才是爱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格局形成的开始,孩子小小的要求,父母一句话的回应,藏着做父母的哲学,也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