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现代人“阴阳”都颠倒了,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并”就是互相交通的意思。“良医弗为”,意思就是虽然良医有妙法,但是不好用,就是不能去帮助他解决问题,叫做“良医弗为”。再往后“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当”在古代通“挡”,“隔”就是阻塞,“蓄”就是储蓄、寄存的意思。这段话连起来就是与上文的“上下不并”是呼应的,如果“邪蓄阳分”,邪气蓄积阳分,“积而不行,阳亢无阴,其病当死”,这个时候阳就会亢上,阴气不能与阳相交集,阳在上阴在下,阴阳一分离,其病当死。
为什么很多人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呢?
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水果吃太多、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如果用泻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调理火越大。
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舌相——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当现代人不分季节大量误吃各种寒凉的瓜果蔬菜后,当人们在夏季长期使用空调后,当女士们为了显示身材尽量少穿衣服后,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虚火就越来越大。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因此,在对付上火之前,你还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很少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就突然上火了,这多半是实火;
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体内阴阳颠倒,就会上热下寒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了,当然不会产生任何关系、任何变化。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理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那么,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汽车,要想两车相遇,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汽车本身正常;二是道路没有堵塞。
我们先来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亏虚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阳气过衰,阴气过盛,而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粗工不识,鲜不以为阴虚火旺也。
可见,阳气过于虚弱,阴寒之邪就会过剩,就会逐渐沉降,积聚于下,造成“下寒”;同时,肾脏之中的元阳(命门之火)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心火得不到肾水滋养,就会“上热”。
2、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上济心火”这一生理功能,并且身体还会呈现“电量不足”的状态,这么一来,上热下寒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心阴不足与心火偏亢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火性炎上,心火偏亢,就会“上热”;同时,心火失于下降,就无法温煦肾水,就会“下寒”。
我们再来看道路的问题:
1、中气不足
在身体的圆运动中,火要下降,水要升腾,必须有一个力量来推动,这个力量就是中气,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
中气由脾胃所生,脾胃虚弱,就会中气不足,继而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肾水无法借助脾气的升发,向上升腾以济心火,人就会因心火亢盛而出现红肿热痛、心情烦躁等问题;同时,心火无法借助胃气的下降,向下沉降以温肾水,人就会因肾阳不足而畏寒、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
2、湿阻中焦
火往上走,寒往下沉,中焦不通,就会“上焦火,下焦寒”。最常见的就是湿阻中焦,堵塞道路,导致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也就无法既济了。
对付「上热下寒」的两个方法
1、上热下寒,宜艾灸
上文说了,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就是艾灸: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擅治疗虚寒之症,非常适合;
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
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膏肓,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2、食疗降火安全保障
研究表明,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去火消炎,消痛散结,清肝利胆,在春夏时节,很多人都是因其“败火百”的功效,而选择吃蒲公英,或者用蒲公英泡水喝。同时蒲公英性寒凉,所以阳虚外寒、脾胃虚度弱者不宜食用。
甘草性温,微凉,能调和多种药物的药性,在临床上主要被用做止咳化痰,在我国民间有很多人喜欢在夏季饮用甘草茶,不仅仅能预防风热感冒,也有清热解毒降暑的作用,因此甘草具有一定的去火功能,但是不是很强效,所以如果上火症状比较严重,最好不要依靠甘草茶来去火,可以吃一些清热性质的药。
胎菊
胎菊,性微寒;味辛甘苦,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胎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是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摘收下来的为胎菊,经干燥加工制成。特级花选用的是头采花蕾初开的嫩芽,精心的蒸制,烘焙而成.具有独特的味道.以它的稀少而颇为珍贵。
蒲公英金银花茶,采用蒲公英根、枸杞、红枣、金银花、甘草、胎菊6种药食同源的食材,经过专家精心研制。
喉咙不适,泡一杯
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的难受
刷牙干呕,嗓子发炎……
怎么也清理不完鼻子里的异物感
别提有多难受了……
喝一杯蒲公英金银花茶
喉咙仿佛被甘露滋润
别提多舒适了
炎症上火,泡一杯
上火了,呼气像是在喷火
眼睛干涩、发痒、小便发黄
牙齿、嗓子都在疼
以前上火都是喝菊花茶
现在有了蒲公英金银花茶
既能下火又能排毒
每天都要泡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