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道41】黄山云谷古道(下):号称乾隆御道

题记

黄山峰高石秀,壁立千仞,盘山磴道通天入谷,为山岳奇观。徐霞客曾描述:“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如今那些依山就势的简易蹬道大部分已不存,唯苦竹溪至云谷寺段依然保持当年路径及古貌,或为黄山景区之遗珠......

本文共4000字,分两期推出,先去看看《黄山云谷古道(上)

3     乾隆御道

徜徉于碑林,品味着历史的芬芳。紧接着是一段平坦的山路,古道两边青松翠竹,巨石突兀。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早已被铺天盖地的青苔覆盖,绿茸茸的路石,绿茸茸的崖壁,绿茸茸的树干。青竹葱绿,碧潭澄澈,行走其中,我竟不忍踏践,怕惊扰了这片绿色的童话世界。
或许这就是古诗里写的“石阶鹦鹉绿”的意境吧?
从游人如织的云谷寺走进这条寂无声响的石阶古道,仿佛关了手机断了网络捧起一本线装古书在慢慢品读,曾经的喧嚣都湮没在这绿的海洋里。在繁华如市的黄山景区,已很难找到这方宁静了,这一方不朽的宁静。我干脆在路边的卵石上坐了下来,让思绪漫无边际地在这片静谧的世界里漫游。袁枚诗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在很多时候是不如这些青苔的,他们不和草争地,不和树争高,不和花争艳,甚至不争光不争水不争肥;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瘠贫,忍得住践踏,经得起旱涝雨雪的责难,却仍然不失“也学牡丹开”的傲气。当年这条侵蚀了他们生存空间的“御道”终究还是成了他们生命的温床。
“御道”的“规格”并不高,宽一米左右,花岗岩条石垒砌成级,略显粗糙,一般路面是由就地取材的卵石铺成,有些坑洼,与我想象中可行八抬大轿的“御道”相去甚远,就是和浙岭、大洪岭、箬岭、塔岭这些徽州古道相比,也略显逊色。“御道”或许就是一个美丽传说吧?
再看这个传说中主持修路的高晋,八旗子弟一个,皇亲国戚一枚,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漕运总督,曾任安徽巡抚、两江总督,相当于现在国务委员兼某部长、省委书记之类的官职。修筑此道时,他已六十高龄,跑到徽州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修这么一条“羊肠小道”,万一乾隆爷真的来了,崴个脚是小事,一不留神连轿带人下了山崖,他不脑袋搬家了?我想,或许是哪位徽商到他那里想讨个墨宝,顺便汇报汇报修路想法。他一想,乾隆爷曾在二十年前年为其皇叔允禧创作的《黄山三十六峰图》各题诗一首,并以乾隆体书之,似乎对黄山情有独钟。于是嗯嗯呵呵两下,做个顺水好人,随手写了“黄山胜境”四字,让回去刻在石坊上,算他“亲自”了,就像现在挂个领导组组长。

在徽州,关于乾隆的故事也不少,传说当年乾隆爷曾微服私访到歙县水竹坑,在七姑尖上留下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四字。皇帝老儿还曾在黄山脚下一农户家借宿,见农妇知书达理,便给出了一道难题,要农妇为他做“一碗米饭,九菜十桌”。那时黄山脚下不像现在这样店肆林立日进斗金,别说十桌,九菜也难以筹齐。但徽州女人就是厉害,须臾功夫,饭菜上桌,并搬来一石磨,放上一碗韭菜、一碗米饭,“九(韭)菜十(石)桌”搞定。

4     来者有缘

民间传说或是百姓心中一份朴素的“皇权”思想。据史料记载,乾隆六下江南,从未到过徽州,更别说山高水剐的黄山。乾隆爷并非当年在徽州山沟里“打天下”的朱元璋,他老人家九五之尊,御驾出巡,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还有那些不男不女的侍从及随行的六宫粉黛,哪受得了这舟车劳顿,敢走这绝壁峭崖上凿出来的三尺小道吗?
看看老“驴友”徐霞客日记就知道,“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这“悬流飞瀑”,且跌宕九级,也就是现在的“九龙瀑”,缘溪而行的步道必然是攀岩越崖的。
走过这段林荫绿道,果然一石壁从峰顶直挂谷底,崖间凿石成路,横穿而过。崖壁上分别刻有“仙人榜”、“来者有缘”,前者署“周金然”,后者款落“松岩汪廷茂”。周金然,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华亭人(现上海松江)。可以想象,那会儿他从苦竹溪一路攀高而来,想着十年寒窗,如今金榜题名,回首望去,苦尽甘来,如仙似幻,朝圣至此,何不凿石留名?“来者有缘”倒有点禅意,前世五百年的修炼换来今生回眸一笑。我经常告诉来黄山的游客,黄山观景,是要缘分的,日出、云海、佛光更是如此。“仙人榜”边还刻有“幔仙飞去,遗下青鸾,老幔题”字样,这个“老幔”不知是人是仙,看来想在此得道成仙的人不少。
过悬崖,拾级而上,一二十米,登顶,路左绝壁耸立,上刻“开门石”三字,路右一巨石,其下峭壁依旧。过“山门”,复入竹林,蹬道盘旋而下,一路林荫蔽日,路况尚佳。临近山底一公里路段因九龙瀑开发而拓宽修补,水泥、石板各半。至苦竹溪“黄山胜境”坊出,原石坊文革期间已毁,现水泥浇筑,高晋题额依在,不知是否原迹?
从云谷寺至苦竹溪,走走看看两小时,全程幽静,未见其他游人。此路景虽不惊,有“仙”则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