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一天内斩杀70员大将,后世却无人指责,反而称颂其明君
因此,皇帝们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自然有着杀伐大权,正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些皇帝残暴,嗜好杀人,因此便有伴君如伴虎之俗语流落民间。
我们在肯定赵匡胤成为北宋政权的建立者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柴荣的贡献,赵匡胤是站在柴荣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空前的成功。或者说,没有柴荣的奠基,宋朝不会这么快完成统一,或者说没有柴荣的早逝,也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儿了。
柴荣即位时,正值中国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五代时期,在这五十年间,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频繁,民不聊生,商业凋零,百废待兴,四周又有强敌虎视眈眈,诸如北边的辽国契丹,胡人部族等。柴荣自幼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等成为郭威养子,并顺利接班成为大周皇帝后立下宏愿,希望能“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柴荣刚刚登基之时,北汉趁着后周政局动荡,北引契丹南侵,柴荣毅然决然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北进,双方在高平相遇,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当时柴荣兵分两路,李重进、白重赞率领左路兵马,樊爱能、何徽率右路,向训、史彦超居中军,张永德率禁兵殿后。然而,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眼见得敌方来势汹汹,右路军樊爱能、何辉等将领为畏战退缩,带兵后撤,做了逃兵。情况危急之时,柴荣亲自率兵杀入了重围,身先士卒,率军奋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按照军法论功行赏,樊爱能、何辉等70名将领临阵脱逃,应当处斩。然而,柴荣还是不忍心将这70名将领全部斩首,这时大将张永德站出来说:“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
柴荣随即果断下令,杀掉了这70位将领,以正军纪。所以这不仅不能说明柴荣残暴,反而凸显出了柴荣对于拯救国家于水火的决心。
后来,柴荣吸取高平之战“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积极整军备武,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通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柴荣麾下拥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强大军队,南征北战,无往不胜。同时进行多项改革措施,不但后周政权渐趋稳定,百姓生活水平也渐有起色。
如果柴荣是位长寿之君,北宋的版图又怎会龟缩在长城以南呢!可惜历史虽然可以假设,却永远只属于过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