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巴托黑市捡漏,换了380万蒙古钱,捂着没敢花

“捡漏”是个诱人的话题,需要你独具慧眼,更是运气使然。

在捡漏界,一直有个传奇故事:乾隆年间的落魄书生程伟元,在北京南河沿“鬼市”遛早儿,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上淘得一卷旧手稿,只花了几个大钱,回家仔细一看,竟然是《红楼梦》失传后40回中的10回。

如今,中国有三大古玩市场:第一名,北京朝阳区华威里的潘家园;第二名,郑州金海大道的郑州古玩城;第三名,成都浣花路22号送仙桥。无论是平常日子,还是周末赶集,来这里转悠的人不少,但你想在这地方捡漏,根本不可能了,清一色新的仿制品。

很多人于是开始国外淘宝,先是日本回流,后来韩国、越南,而目前捡漏处女地,当属乌兰巴托了。

乌兰巴托捡漏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市中心百货大楼后面的街巷里,有十几个卖古董的店铺;一个就是有名气的Narantuul Open Air Market,翻译过来就是纳兰图勒露天市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这个露天市场,号称亚洲最大,没有边界的自由交易场所。

和我们扫码支付、刷卡支付不一样,乌兰巴托人交易,更喜欢要真金白银。不过,我们并没有在国内兑换蒙古图格里克,手续费太贵。因此一下飞机,我们就在机场那个不大门脸的可汗银行兑换蒙古图格里克,兑换比例为1:380,我们换了1万块人民币,兜里多了380万图,一下子有了大款的感觉。

纳兰图勒露天市场和我们住的地方并不远,从成吉思汗广场出发,拐弯后沿火车道旁的快速路前行,不到半小时的样子,行人越来越多,导游告诉我们,纳兰图勒是一个非常大的平民综合市场,乌兰巴托市民去的非常多,坐公交车也很方便。

乌兰巴托市民管这个市场叫“黑市”,看到我们奇怪,导游解释说:市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棚子里面的,有经过登记注册;更多的一部分则是在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他们没有登记过,所以就有了”黑市“的名字。

平时的时候,这个市场也是开放的,但摆摊赶集的人少,主要是登记的经营户,周末的时候,人们扎堆来赶集,最热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地广人稀,但来到这里,你绝对以为到了中国传统的农村大集上,放眼望去,摆摊的、赶集的一眼看不到边。导游边走边叮嘱我们,一定要看好钱包,留心扒手,中国人来这里都带现金,是很受扒手喜欢的。

在这里,从蒙古袍、拖鞋袜子、锅碗瓢盆、牙膏牙刷、家具家电等等,你能买到生活中任何想象中的东西。我们发现,这里的太多生活用品,比如暖水瓶、不锈钢杯子、毛巾等等,都是咱们生产的。蒙古人似乎也不喜欢改头换面,中国标牌标志就那么显眼地摆放着。

更重要的,这里是可以打价的,很多中国游客享受这种购物的过程。语言不通也没有关系,老板备有计算器,双方就能顺畅沟通了。

古玩区设在比较偏的一角,我们大体看了一下,项目虽然不少,但比起潘家园还是差了许多,品类大体为蒙古传统纹饰银碗、老火镰、藏传木柄黄铜磨具、老墨盒、可随身携带的佛像、金刚杵、唐卡、擦擦佛像及鼻烟壶等杂件。

看得出来,虽然规模赶不上咱们,但从包浆程度来看,真品率、老物件占比还是相当的高。由于是第一次来,我们不敢轻易出手,于是拿出相机认真拍,拍商品,拍摆摊的小贩。不过,我们很快发现,有人流露出不友好的脸色了。导游赶紧走过来说,这里的人们不喜欢被拍照,别再拍了,否则会惹麻烦。

一个摊一个摊看下来,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上眼的,或许捡漏本来就是这样,可遇不可求吧。但也总不能不花钱,兜里有好几十万蒙古图呢,于是在一个貌似韩国姑娘的摊上,买了个唐卡,顺便和女孩子合影留念。话说这个女孩子真的挺漂亮,如果不是她自己介绍,我们真的以为是韩国女孩,穿衣打扮都很潮。

下午两点多,肚子早就瘪了,我们在市场旁边看到一个楼房,很复古的模样,像我们当年的国营商店,里面经营的主要是食品,都说蒙古缺少水果、蔬菜,来这里一看,好家伙,什么都有。尤其是黄油、奶酪、熟的牛羊肉,真的是物美价廉。我们买了不少奶酪带回国分享给家人,和我们一小块包装不一样,人家是大吃大有模样。

不过,我们也发现更有意思的一个事情:这里的每个店铺门脸上,写的都是西里尔字母,那种感觉就是到了俄罗斯。导游解释说,目前蒙古也正在恢复老蒙文,也就是回鹘蒙文,学校里也增设了课程。

但在随后几天里,我们接触的乌兰巴托年轻人,似乎只认识西里尔蒙文。一家饭店的墙上挂着一副老蒙文的文字作品,我们问饭店服务员上面写的什么,她一脸茫然说:不认识。我们忽然感悟,没有了自己的文脉,有点悲哀,但捡漏是不是更容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