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学《易经》:乾卦第一

轻松学《易经》

《周易诠释》:乾卦第一

【周易经文】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解读诠释】
【1.1】
乾:元亨利贞。
【白话】
乾卦:创始,通达,适宜,正定。
【解读】
○“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辞。元,原也,万物由此创始;亨,通也,生长发展;利,宜也,收益,和谐;贞,正也,定也。
○元亨利贞,为乾卦四德,四德法于四象四季春夏秋冬:元,少阳,春季也,一年之计在于春;亨,太阳,夏季也,万物欣欣向荣,亨通无碍;利,从禾从刀,收割庄稼,秋季也。(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利,从力从禾,力象耒形,象以耒刺地种禾之形。利字从力得声。艺禾故得利义。)贞,一年之终,冬季也,冬季生灵寂静,如贞人(巫)入于正定也。
○乾为天为道为大,为太极,太极即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合于道为正,守护正,是个“定”字,故“大学之道”在于“知止而后有定”。定能生慧,慧即通天,通天即巫(贞人)。“贞”之本义由此明矣!
正定,贞之体;占卜,贞之用。贞,在《周易》是正定、正固义,在卜辞、卜筮、《归藏》是占卜义。
【贞字之谜】
《彖·师》曰:“贞,正也。”
《说文》:“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
京房的观点被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证明是正确的。甲骨文“贞”字即“鼑”,金文贞字是“卜”字置于“鼎”上,故“贞”与“鼎”通用。鼎,定也,正也。故《周易》“贞”字多训为正。卜问,贞之用也。卜辞和筮法中的“贞”字多训为卜问。
鼎字与贝字古文字形似,很容易混淆,于是后世的“贞”字就有了从贝的写法了,实际应该是“鼑”(贞、则、员三字,贝旁都是鼎字的简化)。“鼑”字见证了《史记》所言“黄帝得宝鼎神蓍”之事。卜,或为枚、蓍、策、筴,所谓“枚卜”是也(详见:革卦、鼎卦解读)。
【黄帝四面】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尸子》曰:
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
子贡问孔子:“黄帝四面是否可信?”孔子按照理性原则回答:“黄帝派四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去治理四方,达到了不讨论而意见相合,不协商就能成功,这是黄帝四面。”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战国佚书四种,其中《十六经·立命》明确记载着黄帝的奇特面貌:“昔者黄宗(帝)质始好信,作自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是以能为天下宗。”
笔者认为:黄帝是兼王与巫于一身,“巫”字甲骨文、金文写作

,象“方四面,傅一心”,通达四方之义。

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出土的商朝后期人面方鼎应该是“黄帝四面”的传承。这也印证了“贞”是先王或巫用来祭祀、占卜的礼器。方鼎四足四面四方稳定之象与“贞”的正定、正固含义完全吻合。
【1.2】
初九:潜龙勿用。
【白话】
初九:龙潜伏着,不能发挥作用。
【解读】
○八经卦三爻,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而64别卦(重卦)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是天。初九处于地下深渊,所以称“潜龙”,而不能发挥作用。
○乾初九,下乾变巽,巽为入,故曰“潜龙”。
【1.3】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白话】
九二: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表现大人之德。
【解读】
○九二为地之上,又得中,德才初备,适宜表现大人之德。
○大人:
《易纬乾凿度》:“大人者,圣人之在位者也。”
○乾九二,下乾变离,离为目,故曰“见”。
【1.4】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白话】
九三:君子整天勤奋努力,晚上警惕戒惧。虽有危险,但不会有咎害。
【解读】
○君子:三、四位为人,阳爻为君子,所以九三代表君子。
○终日乾乾:九三已走完一个乾卦,未来上边又是一个乾卦,所以说终日乾乾。
○九三处于两乾(天)的中间,两天之间为夜,故说“夕惕若”。三爻因为离开了中道,故说“厉”,但由于九三君子日夜精进,所以“无咎”。
【1.5】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白话】
九四:龙或跃或潜于渊,不会有咎害。
【解读】
○九四与初九相对,初是潜渊位置,四上邻五爻天位,所以说“或跃在渊”,指龙在渊与天之间试飞。
○由于是或跃或潜于渊的试验,所以“无咎”。
【1.6】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白话】
九五:龙飞翔在天空,适宜实现大人之德。
【解读】
○九五是全卦的卦主。五爻是天的位置,又得中位,并且阳爻居刚位,为当位,所以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此与九二都是“利见大人”,九二尚在田野,所以译作“表现”,九五进入尊贵之位,所以译作“实现”。
【1.7】
上九:亢龙有悔。
【白话】
上九:龙飞到极高处,则有后悔。
【解读】
○亢:过甚,极度。《周易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
【1.8】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白话】
用九:出现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解读】
○用九:乾之坤也。六个阳爻全部变为阴爻。乾知大始,故曰“见”;坤为众,故曰群;乾为首,故坤为无首,故用九曰“见群龙无首”。
【群龙无首图】
“用九”指乾卦六爻全体使用,群龙即是六爻。因为乾为天为圆(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圜丘就是圆形的),所以“用九”即是六条龙首尾相接形成一个整圆,这时候没有了先后,出现完全平等,一片祥和的景象。
【1.9】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白话】
伟大啊,乾元!万物因此才有开始,乾元由此主导整个自然界。云气流行,雨水布施,众物周流而各自成形;太阳的光明终而复始地出现,六个爻的位置按时序形成,然后按时乘着这六条龙驾御天道。乾道的变化,(使万物)各自正定其本性与命运,万物保存聚合并处于最和谐状态,达到了适宜和贞固。乾卦为首,创生出万物,普世皆得安宁。
【解读】
○《彖》即《彖传》,属于《易传》(十翼)之一,是孔子解释卦辞的文字。彖[tuàn],断也,裁断之义。
○该段文字是解释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第一句说的是“元”,第二句说的是“亨”,第三句说的是“利贞”。最后一句是总结。
○第一句“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解释“元”:
乾为圆,为元,为万物的开始,统领整个自然界。
○第二句“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解释“亨”: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河图》“天一生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水在天为云,下降为雨,万物孕育焉。“地二生火”,空中太阳周而复始普照万物,六爻时位是古人对万物运行节律的数学归纳,六龙则是象数归纳,《易》的诞生表明古圣先贤对自然界规律有了象数数学科学的把握。古代神话传说羲和驾六龙而驭日车,《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今本作:“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螭,无角之龙。乾用九“群龙无首”,故为螭[chī]。《黄帝内经》《左传》皆言“天有六气”,六气是六龙之用,始于子午,终于巳亥。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第三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解释“利贞”:
利,由禾与刀(力)组成,象征秋收。和,从禾。庄稼按照自然法则正其性命。人类按照自然法则正其性命就是和谐。此之谓“贞”,即天人合一。
○最后一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总结乾的功用:
乾创生自然界万物,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普世安宁的局面。
○《庄子》引用《乾·彖传》:
“乘六龙(六气)以御天”见于《庄子·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云行雨施”见于《庄子·外篇·天道》:
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1.10】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白话】
象传说:天体不停地运行,是乾(健)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要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解读】
○《诗经·周颂》:
维天之命,於[wū]穆不已。於[wū]乎不[pī]显,文王之德之纯。
《礼记·中庸》:
《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李守力按: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即“天,行健”;“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近乎“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即《象传》,分为《大象》、《小象》。《大象》解释卦象,附在《彖传》之后;《小象》解释爻象,附在爻辞之后。大象、小象文中都用“象曰”表示。在乾卦,《大象》与《小象》没有分列。从坤卦开始,《小象》都附于各爻的爻辞之后。
○六十四卦的《大象传》有统一的格式,都有三部分组成:
上下卦象+卦名+启发德行
《大象传》第一部分是从上而下分析经卦卦象(经卦不用《周易》卦名,而是用基本卦象),第二部分卦名则用《周易》卦名,第三部分则扩展到人事的启发。如乾卦,上下为乾,乾的基本卦象是天,所以说“天行,健”,后边即人事“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里的“健”,通乾。《周易·说卦传》:“乾,健也。”乾,帛书《易》作“键”。坤,帛书《易》作“川”,盖“顺”之省笔。《说卦传》:“坤,顺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
健是“乾”之训也,顺者“坤”之训也。《坤》则云“地势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然则“天”是体名,“乾”则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所以尊乾异于他卦。……“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
《彖传》释“天行”有三处:
《蛊·彖》:终则有始,天行也。
《剥·彖》: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复·彖》:“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1.11】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白话】
初九爻辞“龙潜伏着,不能发挥作用”,因为初九阳爻在全卦底下。
九二爻辞“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表现大人之德”,因为德行可普及社会。
九三爻辞“君子整天勤奋努力”,因为天周而复始运行。
九四爻辞“龙或跃或潜于渊”,前进没有咎害。
九五爻辞“龙飞翔在天空”,因为德行造就已经完备。
上九爻辞“龙飞到极高处,则有后悔”,因为满盈不能长久。
用九,全卦整体,天体运行无始无终,循环无端,因此不可居于首位。
【解读】
○本段为乾卦《小象传》,是孔子解释乾卦六个爻辞与用九的。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有两层含义。一者,乾卦六个爻六条龙首尾相连,如环无端。二者,用九,乾之坤也。乾为天,为首;坤为臣,故不可为首。乾之坤故曰“天德不可为首”。
【1.1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白话】
“元”,创始,是众善之首;“亨”,亨通,是嘉美的会合;“利”,适宜,是事物得体而中和;“贞”,正固,是事物的主干。君子实践仁德,足以领导人。嘉美会合足以合乎礼。裁成事物足以合乎义。能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业。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解读】
○《文言传》是《十翼》之一。是孔子解说乾坤二卦的文字。只有乾坤二卦有《文言传》。本段是《文言传》第一节,解说卦辞,以下分爻解说。
○为了读者能深入理解《文言传》第一节的意义,列表如下:
元  善之长  体仁,足以长人  春,少阳,木,仁
亨  嘉之会  嘉会,足以合礼  夏,太阳,火,礼
利  义之和  利物,足以和义  秋,少阴,金,义
贞  事之干  贞固,足以干事  冬,太阴,水,智
元亨利贞四德即四象之德。
元象少阳春天,果仁发芽,万物生长,推展到社会人事,体仁方可领导人。
亨象太阳夏天,万物茂盛,欣欣向荣,推展到社会人事,嘉会足以合礼。
利象少阴秋天,秋、利、和从禾,代表收获庄稼,利物足以和义。
贞象太阴冬天,贞,正定,为智,可以把握事物主干,贞固足以干事。
○【论“元亨利贞”今人之歧见】
今人好疑古,妄自尊大,以为孔子诠释的“元亨利贞”“四德说”有误。如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云:“综记《周易》卦辞、爻辞中,有元、亨、利、贞四字者凡188条。元皆大义,亨皆享祀之享,利皆利益之利,贞皆贞卜之贞,殆无疑义。”李镜池《周易通义》云:“元亨约同于大吉。元,大也;亨,通也;利贞,利于贞问,即吉。”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四德说”本是周公《易象》所言。《左传·鲁昭公二年》云:“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从《左传》《国语》筮例看,《周易》古经当时已被各诸侯国所应用,故李学勤先生指出:“《周易》经文当时为列国所俱有,韩起没有必要到鲁大史处观览,也不会为之赞叹。……我们还要注意到,《左》《国》屡次提到《周易》,有的全称《周易》,有的简称为《易》,绝没有称之为《易象》的。由此可见,把《易象》说成《周易》并不合适。”
由于孔子“述而不作”,故《易传》只是孔子所编辑,当孔子叙述自己的心得时,则加以“子曰”。《韩诗外传·卷第三》和《说苑·卷十·敬慎》引用谦卦《彖传》之言“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明说此周公所言,此《易传》源自《易象》之明证。又《左传·襄公九年》穆姜在史官处说:“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易象》只收藏于周室和鲁大史氏处,穆姜正是按《易象》中的“四德说”照本宣科而已。
穆姜占卜的时间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孔子编撰《易传》的时间约在68岁到72岁之间,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78年左右,《易传》比穆姜晚了一百年。孔子所叙述的是圣人遗言,绝非穆姜之私见。金景芳《周易全解》说:“穆姜讲的话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成说,不是她自己的理解。”孔子晚年传易于商瞿和子夏,《周易正义》引《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此言乾卦之四德也。”可见“元亨利贞”历来称为“四德”。
“四德说”自古以来本无异议,唯近代疑古风起,又有甲骨文、金文例证,今人遂标新立异耳。对于今人产生的歧见,屈万里《<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时考》说:
尝思八卦之名,不径曰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而必曰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必有其故。及读扬子《太玄》,见其八十一首之名,皆避熟就生,乃始恍然。盖《易》筮乃神秘物事,作《易》者殆以此不经用之字,故弄玄虚也。不但八卦然也,《卦爻辞》中常用之字,亦颇有变乱旧章自创新义者,知作《易》者有其自定之若干专用字也。
《卦爻辞》约计不过五千字耳,而元字凡二十八见(卦辞十五见,爻辞十三见),孚字凡三十见(卦辞五见,爻辞二十五见),咎字凡九十有四见(卦辞八见,爻辞八十六见)。其余如吉,如吝,如厉,如悔,均数见不鲜。凡此已可见作《易》者曾定有若干专用字,而有其“整个的一套”也。然此犹可谓字非生僻,义非独创也。至如亨之字义,本为享献;贞之字义,本为卜问。而《卦爻辞》中,皆别造新义,自我作古。此绝非漫不经心而偶致之,或缀拾旧文而杂纂成之者,所应有之现象也。亨字凡三十九见(凡“亨于西山”、“亨于歧山”、“亨于帝”等亨字之本为享字者,未计入。)见于《卦辞》者三十有五,见于《爻辞》者四:其义皆为“通”。贞字凡百又八见,见于《卦辞》者三十有三,见于《爻辞》者七十有五;除三数处义似“卜问”,两处义似“祯祥”外,余皆为“真诚”之义(旧皆训正,非是,余另有文说之。)与卜辞殊。此亨贞两字,其义既不因袭旧文,其用又如此频数而一致,其为作《易》者所创而专用者,殆无可疑。《卦爻辞》既共用此“一套”而无二致,则此区区五千宇,乃创作而非纂辑,成于一手而非出于众人,殆亦无可疑也。
李守力按:
以上所举《周易》断辞专用字统计,不完全准确。我的统计结果是:
元:凡27见,卦辞13见,爻辞14见;
孚:凡43见,卦辞9见,爻辞34见;
咎:凡100见,卦辞8见,爻辞92见;
亨:凡47见,卦辞40,爻辞7见;
贞:凡111见,卦辞35见,爻辞76见。
“元、亨、利、贞”是“为作《易》者所创而专用者,殆无可疑”。文王、周公作《周易》,将发明的新义写入了《易象》秘笈。2600年前穆姜正是按《易象》中的“四德说”照本宣科而已。2500年前孔子根据《易象》编辑《易传》,孔子去世后子夏作《传》,其“四德说”都是对《易象》的继承。
孔子一生有两次机会接触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岁以后,可惜错过了。第二次是晚年68岁以后,孔子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倾其全部心血学习《易象》,传承《易传》。孔子51岁出仕为中都宰,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这时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条件接触《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务繁忙,一心想着削弱三桓、堕三都,而无暇顾及《易象》一书了。
孔子早年和其他士大夫同样都学过《易》,不过那是公布于世的《周易》古经,不是《易象》秘本,归鲁以后年近70岁的孔子再次得到《易象》之后,终于发现了《周易》的密义。《论语·述而篇》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后悔早年五十岁左右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到鲁大史氏研习《易象》,致使从政一路坎坷,“堕三都”失败,被迫周游列国十四年(此谓之一生之“大过”),“假我数年”或“加我数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于是废寝忘食地研究《易象》,帛书《要》说他“居则在席,行则在橐[tuó]”,《周易》一书时刻不离身,体现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补过之意。为了让后人知道《周易》的真谛,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学习体会整理为《易传》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故《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今之学者之所以认为“亨”为“享献”而非“通达”,“贞”为“卜问”而非“正固”,源于他们以为《周易》古经是占卜书,到孔子《易传》始为哲学书,《周易》古经言事,到《易传》始言理,“享献”与“卜问”是言事,“通达”与“正固”是言理,故“四德说”非古经本义。此乃天大误解!孔子在《易传》中从未说自己发明了周易哲学,帛书《易传》也是如此。今人之误解源于不知《易象》是与《周易》同时产生的,《易象》是《周易》的通例和解说文本,不知孔子“述而不作”之旨,误以为孔子创作了《易传》,于是否定《周易》古经的哲学属性。韩宣子在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聘鲁时说《易象》为“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礼与周公之德、周之所以王,此乃政治哲学事,非唯占卜事也。时孔子12岁,尚未到“志于学”之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此时《周易》的哲学属性早已存在。“元亨利贞”之“四德说”源于周公之德可知矣。
【1.13】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白话】
初九爻辞“龙潜伏着,不能发挥作用”,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人有龙之德行而隐居。其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急于成就功名;隐退世外而不烦闷,其言行不被世人赞同亦无烦闷;别人乐于接受他就推行,别人有所疑虑他就退避,坚强而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
【解读】
○本文以孔子师生问答的方式,进一步说明乾卦各爻对人生的启示。这一段与《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很吻合:人们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懊恼,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1.14】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白话】
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表现大人之德。”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有龙德而正得中位,日常说话要守信,日常行为当谨慎。防止邪恶而保持真诚,造福社会但不自夸,德性广博而化育人。《周易》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表现大人之德’,这是为君之德。”
【解读】
○君德:
帛书《衷》谓之“君子之德”,帛书《二三子》谓之“圣人君子之贞”。《白虎通》:“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郑玄《仪礼》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从这段可看到后来孔子孙子子思著《中庸》的渊源。《中庸》使用的核心词“中、庸、诚”都在本段出现了。
“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与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相吻合:不把自己的德行当德行,才是上德有德,是真正的德博而化。
【1.15】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白话】
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努力,晚上警惕戒惧。虽有危险,但不会有灾难。”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以此增进德性。修正言辞,树立诚意,以此累积功业。知道时势达到之机就顺应其到达,能对事物了知其几微。知道时局何时终止就顺应其终止,能与事物保持适宜状态。所以居上位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愁。所以勤奋进取因其时而戒惧,虽有危厉而无咎。”
【解读】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周易集解》作“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九三变卦兑,兑为言。人言为信,文言为修辞,故曰“忠信”、“修辞”。
○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知道时势达到之机就顺应其到达,知道时局何时终止就顺应其终止。这与《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君子居易以俟命”(君子安心的处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来)意思很接近。
【1.16】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白话】
九四爻辞说:“龙或跃或潜于渊,无咎。”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上下无常,不是为了邪欲。进退无常,并非是脱离群众。君子增进德行与树立功业,是想抓住时机,故无咎。”
【解读】
○九四处于不安稳的位置,其上下进退是在做试飞练习,这是为了尽快增进德行以建功立业。这说明了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首先要经历磨练的道理。
○孔子言“上下”、“进退”,这是使用变卦体例,九四乾变巽,《说卦传》“巽为进退”。
【1.17】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白话】
九五爻辞说:“龙飞于天上,适宜实现大人之德。”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相同的声音相互感应,相同的气息相互追求,水往湿处流,火往干处烧,云从龙生,风由虎出。圣人兴起而万物瞩目。受气于天的亲附上,受气于地的亲附下,则各归从(自己的)类别。”
【解读】
○这段话可以用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对应说明:
水流湿,火就燥:
后天坎水求之于先天坤土(位皆居北),坤土为湿,故曰“水流湿”;后天离火求之于先天乾天,乾,燥也,《说卦传》“离为火,为乾卦”,故曰“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艮为雲,贾公彦:“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说文》:“雲,山川气也。”后天艮雲求之于先天震龙(位皆居东北),故曰“雲从龙”。
后天巽风求之于先天兑虎(位皆居东南),故曰“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
圣人,先天之乾也。后天之位在离,离为目,故曰“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后天之离本乎先天乾天,故离日位于天际,离火炎上;后天坎水本乎坤地,故坎月夜出(乾日坤夜),坎水润下。人之首本乎天亲上,故圆;人之足本乎地者亲下,故方。大树本乎天亲上,树干直立上行;本乎地者亲下,树根扎于地下。
○这一章节是《易经》最有名的段落。文王演周易,以乾卦为核心,乾卦九五爻又为全卦之卦主。本章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古代帝王称“九五至尊”和龙,把圣贤称作“龙象”,都源自于此。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古人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最基本公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即源于此。天上出现龙,必然对应世间出现大圣人(大人)。麒麟的地位仅次于龙,《说文》:“麒,仁兽也。”传说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怀孕时遇一麒麟而生孔子。“西狩获麟”发生在周敬王庚申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而孔子的《春秋》一书,也恰恰在这一年脱稿,这时孔子已七十一岁,从此已不再著书。孔子感麟死而忧,于两年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与世长辞。孔子死后,获麟绝笔的故事广为流传。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诗》中就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
《庄子·渔父》: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尸子·仁意》:
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均薪而施火,火从燥,召之类也。
《邓析子·转辞篇》、《鬼谷子·摩篇》、《荀子》之《劝学篇》、《大略篇》并有此言。
【1.18】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白话】
上九爻辞说“龙飞过高有悔。”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尊贵而没有爵位,高高在上脱离百姓,贤明之士处下位不能来辅佐,所以只要一行动就产生悔恨。”
【解读】
以上是《文言传》第二节,完全以人事的进德修业阐述爻辞的含义。
【1.19】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白话】
“龙潜伏着,不能发挥作用”,(因)地位卑下;“龙出现在地上”,文德布化之时;“整天勤奋努力”,开始有所行动;“龙或跃或潜于渊”,自己试验;“龙飞上天”,居上而治理天下;“龙飞过高而有悔”,是由穷极而造成的灾害;《乾》卦全体用九,天下必然大治。
【解读】
这是《文言传》第三节,以时与位为重点解说爻辞。乾之坤为用九,乾为天,坤为地、为天下,故用九曰“天下治也”。
时舍:圣人出世,文德布化之时。
乾卦九二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文言》“见龙在田,时舍也”,舍与施互训。姤卦《大象传》“后以施命诰四方”,姤卦九五象曰“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也是舍与施互训。
焦继顺《〈郑风·羔裘〉“舍命”解续貂》一文认为:
“舍”字在金文中多次出现,据《金文形义通解》计出现19次。从字例看,舍字的用法如下:
1.施、发布—(1)施舍、给予—舍弃、赏赐;(2)发号施令—舍命
2.舒(假借);3.余(假借);4.房舍(假借)
【1.20】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白话】
“龙潜伏着,不能发挥作用”,阳气潜藏于地下;“龙出现在地上”,天下万物呈现光明;“整天勤奋努力”,随从天时的变化而行动;“龙或跃或潜于渊”,乾之道即将出现变革;“龙飞上天”,已位居于天德;“龙飞过高而有悔”,随天时变化而达到终极;《乾》卦全体用九,是实现天道的法则。
【解读】
这是《文言传》第四节,以天道为重点解说爻辞。用九,何以“乃见天则”?盖用九为乾卦六爻全变,不全变,则天道法则不足以俱见。
【1.21】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白话】
乾“元”,创始而亨通;“利贞”,是物之性情。乾卦的创始作用能以美妙和适宜造福天下,却不言利物之功,伟大啊!伟大啊乾卦,刚劲强健而中正,可谓纯粹精微。六爻按时位发挥作用,普遍通达于天之性情,就像乘着六条龙,驾御天道。云气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
【解读】
此《文言传》第五节,再以《彖传》推衍,歌颂天道的伟大。
【1.22】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白话】
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道德修养为目的,表现在日常的行动中。(乾初九)所说的“潜”,是隐藏而未显现,行动尚未成功,所以君子不能有所作为。
君子学习以积累知识,互相问难以明辨是非,宽宏大量与人相处,以仁爱之心指导行动。《周易》(乾九二)说“龙出现在地上,适宜表现大人之德”。此谓为君之德。
九三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所以“终日勤奋”,因其时而戒惕,虽有危难而“无咎”。
九四爻处于重重阳刚交接之处而不居中位,上不及天位,下不在地位,中间又不在人的合适位置,所以有“或什么或什么”的,“或”,疑惑,所以“无咎”。
(九五爻辞之)“大人”,其德性与天地相合,其圣明与日月相合,其施政与四时顺序相合,其吉凶与鬼神相合,先于天道行动而与天道不相违背,后于天道行动而顺奉天时,既然天都不违背他,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
(上九爻辞)所说的“亢”,是说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生存而不知灭亡,只知获得而不知丧失。
(用九)只有圣人能做到啊!知进退存亡之理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能做到啊!
【解读】
○以上为《文言传》第六节,再从伦理的角度阐述六爻与用九的含义。笔者将其分成七个段落。前六个段落是六个爻,最后一段是用九。从孔子这一段的论述可以看出用九是警戒于上九而得出的。在“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前后用了两次“其唯圣人乎”,表明孔子对用九的无穷赞叹!
○九三、九四之位:
以爻位体例,乾卦六爻细分,初爻为潜渊,二爻为田,三爻为人,四爻“或跃在渊”,在渊上、天下,五爻、上爻皆是天位。因此,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易卦通例,初二爻为下为地,三四爻为中为人,五上爻为上为天。九四,上九五为天,下九三为人,九二为田,故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九五:
大人,即圣人在位者。
《孔子家语·五仪》:
(鲁哀)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五仪》所记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发生在孔子归鲁之后,即孔子68岁至73岁之间。此处孔子所言“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明并日月”与《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形神一致,这是孔子晚年编辑《易传》的见证。
《文子·精诚》:
老子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故大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
《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最初为孔子的老师老子所说,体现了孔子“述而不作”之旨。
老子曰:“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杂卦传》“《乾》刚《坤》柔,”《系辞传》“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故乾日坤夜。乾日坤夜、巽风坎雨,天地与日月并举,伏羲先天八卦之序也。此与《周易·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相似,唯《说卦传》言黄帝归藏先天八卦之序也。
○用九:
李鼎祚《周易集解》:
此则“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大宝圣君,若能用九天德者,垂拱无为,刍狗万物,“生而不有,功成不居”,“百姓日用而不知”,岂荷生成之德者也?此则三皇五帝,乃圣乃神,保合太和,而天下自治矣。今夫子《文言》再称“圣人”者,叹美用九之君,能“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故得“大明终始,万国咸宁,时乘六龙,以御天也”。斯即“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是其义也。
【乾卦后注】
 
(一)帛书《易传》乾坤二卦集解:另文。
(二)乾卦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
1.【乾卦六爻六龙之变化与“二月二,龙抬头”天文溯源】:见《周易密钥》
2.【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2010年02期)】提要:
乾卦以君王对观象授时的垄断,借苍龙六宿的行天变化,阐释了古老的观象制度。这种苍龙六体的行天变化自黄昏之后的潜渊而至见龙在田,次至或跃在渊,又至飞龙在天,再至亢龙,终至群龙无首,记录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终的标准天象。而坤卦则据人臣行事的特点,借苍龙六体中的授时主星——天驷房宿——行天变化,阐释在观象授时指导下的传统礼俗制度。天驷之星的行天变化则自晨明之前的朝见而陨霜,以至旦中而冬藏,再至晨伏而祈社,终至日躔房宿而报成,同样记录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终的标准天象。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1年3月13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