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名鼎鼎的金创药,为何后来失传了?你看它的原材料是什么?

中国民间有句俚语,叫“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可见,在江湖上行走,受伤流血就如家常便饭,一些江湖人士早已习以为常。但人们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受伤而不顾,所以他们在行走江湖时,都会随身携带一种救命的药,即——金创药。

古代侠客

金创药的功效

大家都知道,江湖上行走的人,脾气一般都比较暴,一言不合就会拔刀相向,所以受伤的几率非常大。而“金创药”中的金就是指兵器,创则是指伤口。因此,金创药就是指专门治疗刀伤等金属兵器伤势的药。它还有个名字,叫“刀尖药”。

金创药

金创药并非只有一种,在古代,凡是能用来止血的药,都被称为“金创药”。所以金创药的配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皆具备止血、镇痛、消炎的功效。在宋代官修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中,就记载了一种金创药,主治刀斧砍伤,金疮出血,多年恶疮等病症。而金创药得到广泛使用,则是在清朝。

古代侠客

很多人以为清朝金创药盛行,是因为当时的武者比较多。但事实上,在清朝统治者的严格控制下,清代习武之人并没有之前的朝代多。而民间之所以盛行金创药,主要是因为剃发的缘故。清朝是由满族入关后建立的,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朝统治者要求汉人全都梳满人的大辫子。为此,全天下的汉人都要剃发易服。

清朝大辫子

而在剃发的过程中,因为个别剃头匠技艺不精,很容易刮破头皮。如果不能及时止血,就会引发破伤风,进而给人带来生命危险。所以金创药得到了广泛使用。那鼎鼎大名的金创药,为何后来又会失传呢?这便与清朝大臣王懿荣有关了。

金创药失传的原因

王懿荣是光绪六年进士,后来一路升迁为国子监祭酒,主要负责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地位等同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王懿荣在鹤年堂抓药时,买到了一种名为“龙骨”的药材。因为上面刻着复杂的文字和图案,所以王懿荣对它进行了研究。

龙骨

通过一番仔细研究,王懿荣推断这些东西产自商朝时期,遂通过山东古董商人范维卿大量收购。而这些所谓的“龙骨”,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殷墟甲骨”。殷墟甲骨文经他之手,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因此也受到朝廷和中外各方势力的重视。很快,“龙骨”不再作为药材,而作为收藏品,被人大量收购。

甲骨文

但金创药当时最重要的一味材料,就是“龙骨”。龙骨从地里被挖出后,因为其特殊的功效,被中医应用于各种药方中。但因为王懿荣的发现,龙骨被人哄抢,所以金创药便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效。虽然其他动物的骨骼化石也被称为“龙骨”,但效果却没有甲骨好,所以金创药便就此失传了。而我国医术博大精深,虽然没了金创药,但还有其他替代药品。只是可惜了很多甲骨文被人当做药材给毁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