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我们把孩子学习的路上引导的时候,孩子却总喜欢奔着玩去
每当我们把孩子鞭策向学习的路的时候,孩子却最经常喜欢往玩乐的方向走,这个问题是不是大家都曾遇上过?对于这个问题,有教育学上的解释,有系统方法论上的分析,也有心理学上的答案,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
在看《火焰中的秘密》一书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教育学理论,觉得很有意思,这个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上面提到的这个问题,它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一起来看看。
一个观点
这个理论来自于1962年德国教育学家爱德华·斯普朗格,他在年届八十的时候,写了一本书名很奇特的书,叫做《教育学中的意外效应法则》,书中强调了一点:“人们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接受弊端,它们和优点密不可分。”教育事业中没有完美的组织结构。
这个观点有点奇怪,对不对?我们都希望孩子在发展过程当中能避免缺点,仅留下优点。换句话说,我们都希望发展好的那一面,热衷于剔除差的、坏的那一面。
而斯普朗格老先生说,他认为自己提出的这个观点不是一般的思考结果,是一种法则,不仅仅存在于教育界,它在所有的行为领域都存在。
他认为每当人们希望有所作为时,实际发生的事情往往超出人们原本的设想。这种意外效应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很快就能被有意识地修正;第二种是可以预见的,但无法修正;第三种既无法预见也无法修正。后两者的原因其实根本在于我们的行为总是能影响整体,但我们的眼界却局限于局部。
举个例子,比如人们养殖出了蓝眼睛的白猫,看起来很漂亮,但是这种猫却不会抓老鼠,而且因为基因缺陷它们几乎完全失聪。
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化学界赫赫有名的例子子,大家都知道DDT吧,也或多或少听说过跟这个名称有关的故事。DDT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它被认为是对所有害虫有效而对人类无效的“万能杀虫剂”,因为它造价便宜所以当时被广为使用,发明它的瑞典化学家米勒因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人们不仅往农田里喷洒超高剂量的DDT,甚至还往城市街道喷洒,然而人们接下来发现,DDT虽然本身毒性不大,但是它在环境中极难分解,鸟类身体中的滴滴会导致产软壳蛋难以孵化,对人有可能会造成癌症和糖尿病,甚至影响了人类孕育下一代,最终,它被禁止使用了(即使它在控制疟疾上有好处)。
这件事情放在生态系统里来看,在整个生存空间中生命之间彼此紧密联系,我们做了一个改变,那么在其他地方也会有连锁反应出现。短期内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时间久了错误的结果终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反馈给人类。
我的看法
其实我觉得斯普朗格的这个理念,用中国话来说更可以概括为万物互为因果,看事情要用整体的观念来解决局部的问题,而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如果把儿童教育看成一个大框架的内容,那么行为教育和知识教育只是框架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去做行为引导,或者也可以在行为教育的时候补充入知识教育。在出现走“歪”了的情况的时候,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歪”是不是“歪”在框架内的另一个方向,如果是,那可以尝试着从那个方向再做不同的指导。只要没有出现质的衰变,一个框架内的不同内容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转化。
比如说,我想让孩子坐在桌子前好好学习,但孩子说“不行,我想看电视”,我可以说:如果说今天的任务完成了,或者是大部分时间完成了,就可以去看电视。
这里有一个漏洞可以钻,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所要求的看电视并没有限定内容,也就是说“看电视,可以啊”,电视播放的内容我可以选择大语文类的片子,或者是一些有知识增量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很有趣啊,既达到了孩子想看电视的目的,也实现了家长想把更多的知识塞进孩子脑海的美好的主观愿望
所以教育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种变化会带来连锁的反应,一种偶然的认可也有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可以回忆一下校园里的那三组鼓励试验。
还是那句话,教育之路任重道远,且行且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