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研途 |横向对比考研心得——看湖大学姐如何吸取教训成功上岸

孜孜学姐

21学硕初试分数351分(第18名)

本科:湖南大学

几凡全程班学员

速读目录指引——

1.写在前面

2.一些题外话

  • 2.1.关于二战

  • 2.2.关于心态

3.复习

  • 3.1.总述

  • 3.2.正式备考前

  • 3.3.关于考试方向

  • 3.4.关于复习环境

  • 3.5.关于计划

  • 3.6.关于学习时长

  • 3.7.关于笔记

4.各科复习情况两年对比及建议

  • 4.1.思想政治理论

  • 4.2.英语一

  • 4.3.建筑学基础

  • 4.4.建筑理论与历史

5.写在最后

01 写在前面

记得考前跟雯雯一起小跑着去看考场的路上我和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像所有二战的考生一样有一个考高分甚至冲第一的梦,但是真正到了考前自己只求过线就好。这一路以来,虽然最后的结果都是平平稳稳地过了,但是回想起这几个月的挣扎和煎熬,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是想对大家说,考高分还是很香的(虽然我没有)。

考研是大三时的决定,当时觉得保研无望,以及考研在择校上似乎能有更大的主动权,所以就选择主动接过命运的船舵。谁曾想这个船舵不是轻易能转动的,而这一考就是两年。第二年虽然相比第一年有一定的进步,但是相对来说两年的分数都不高。在看了一些优秀研友的考研经验之后某一瞬间甚至有再考一次的冲动(bushi)。

回过头来看自己这一年的经历,好像也没什么可传授的经验。原本写了一半沉底的弃帖经杨妈几番催稿之后又被我重新捞了出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讲一讲自己的研途历程吧。那,如果你刚好愿意往下看,咱们就来聊一聊吧,或许某些万分之一可能的巧合能够让你觉得考研路上并不孤单。

02.一些题外话

2.1.关于二战

其实走上二战这条路在19年大综合考试结束时就已经注定了,但是真正做出放弃应届生身份、选择脱产备考的决定还是经历了一番纠结。家人可能会不理解,老师可能会劝你先找工作,而自己也没有把握二战就一定会成功。一想到到时候可能会陷入失学加上无业的双重尴尬境地,自己的最后一分坚定都有所动摇。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那段时间给我鼓励的朋友们以及被我“骚扰”过的各位学长学姐,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明确了内心的想法。真正决定下来的一部分原因是觉得其实从毕业到考完试不过也就大半年的时间,而在那个比较特殊的2020年,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之后觉得一个身份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不过实际上这份直接越过半年时间的洒脱在经历过实实在在一百八十多天的消磨之后也差不多损耗殆尽了。

一直到第二年的考试结束,在等待成绩的焦虑中,我承认自己还是不止一次地怀疑当初做的这个决定是否明智,也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现在自己有一份工作是不是在面临这样未知的结局时会更从容一些。虽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值得的。

但其实二战甚至三战考生面临着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身心压力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当然没有这种体验更好),所以今年出成绩那些天看到身边的朋友遗憾地止步于此,我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过或许准备再考的你并没有像我一样的烦恼和顾虑,那就全身心地投入备考就好。

2.2.关于心态

虽然二战的压力是不小的,但是第二年备考过程中我反倒没有像第一年那样过于精神紧绷,也没有让自己过得惨兮兮地来自我感动。九月份可能是再考的同学们最难过的时候,因为看到朋友圈里洋溢着开学或者新入职的喜悦,觉得大家都开启了新的生活而自己却停滞不前。而我第二年最大的改变在于看开了许多,即使有时候有情绪上的低落也会提醒自己迅速调整。

同时因为全程是在家备考,所以节假日大小家庭聚餐我倒是一个没落下,国庆期间还跟着家人出去玩了一趟。每天的吃饭时间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是身心最放松的时间,可以适当放慢用餐速度,和家人聊聊天,避免一个人学习太久导致心情太过压抑而自闭

当然不可避免地还是会有濒临崩溃学不下去的时候,好在我和两个同在家备考的研友一直保持着线上联系,每天互相考一考今天复习到的知识点,提醒一下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可以在某些撑不下去的瞬间互相打气。

啰嗦了那么多终于到来的复习环节——

03.复习

3.1.总述:

考同济最重要的是不能偏科,当然也不能像我第一年一样整整齐齐都是二位数(当然公共课分数很高的二位数好像也不是不行)。最理想的状态是在每门都能稳稳过线的基础上尽可能争取高分,若是专业课上能有至少一门超高分,最后的成绩会非常漂亮

3.2.正式备考前

  • 如果你是一战考生,现阶段(暑假之前)要做的是平衡好课设和备考之间的关系,做好考试的前期准备并打好基础。搜集好所有可能用得上的资料并归纳整理,练习抄绘并为暑期集中学习快题做准备。有时间最好能翻一翻考纲要求的几本教材,至少知道大致内容。

  • 如果你是打算二战的考生,现阶段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立刻投入到新一轮的复习,而是好好准备毕设,迎接大学毕业这个比较重要的人生节点。闲暇之余可以积累一些建筑案例,因为快题能力一直是同济考试的重中之重。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上一次的失利是摔在了什么地方,以及这一次如何对症下药。当然,过了毕业这个节点,一切就都要提上日程了。

3.3.关于考试方向

同济初试有快题、技术和历史三个方向。方向的选择建议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备考的时间来权衡。一般来说技术和历史方向对于理论部分的记忆量和理解深度要比快题方向大得多,而快题则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没有绝对的“更好考”的方向之说。

不过根据近几年特别是今年的情况来看呈现出对快题方向考生更友好的趋势,特别是专硕学硕分开划线也使得技术历史方向的难度相对更大。但是更友好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大的竞争,因此还是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来谨慎选择。我在准备考研之前没怎么进行过快题的练习,也加上自己实在是开窍太慢,第一年快题水平一直处于没入门的状态;同时相比于技术我更喜欢历史,因此我两年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考历史方向。

3.4.关于复习环境

复习环境对于复习成果的影响重大,因此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实际情况慎重选择。

第一年暑假我主要在上海上快题和理论课,基本上跟着几凡课程安排走。9月份回家复习了一个月,10月份去了上海上国庆快题班,之后回学校复习。在宿舍挣扎了一个月后最后还是决定去图书馆,一直到考前。

第二年由于疫情带来的不便,我从七月份开始全程都在家备考。相比在图书馆或自习室我觉得在自己房间备考更自在一些,因为旁边有人走来走去对我来说可能都是一种干扰。选择在家复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无业游民”的卑微,一方面不想给家里增添太多负担,另一方面自己盘算着万一结果不好也可以减少一些愧疚感(但其实既然选择了再考还是建议不要顾虑太多,万事以考试为重)。

同时在家复习更大的好处在于每天不用为吃什么穿什么发愁,也不用每天背着一大包书来回跑,省时省力又省心。当然在家备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在于自制力的把握,而更主要的则在于不可控的家庭及周遭环境,如果环境很吵不适合学习还是建议出去找个清静的地方。

3.5.关于计划

作为一个努力克服拖延的时间管理小白,在正式投入复习之前我倒也四处偷师了一些经验,挑一些对我比较有启发的计划制定方法分享给大家吧。首先有一个大的规划,明确自己在考前一个月两个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再分配到每一周每一天要做什么。可以不必刻意规定每天必须完成多少任务量,但是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任务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可以弹性变化,保证即使有意外的情况也能达成阶段性目标,同时也可以避免计划过于死板而成为负累。

我第二年真正按照计划执行任务是从九月份开始,主线任务是周六周日按照考试时间进行模拟,一周剩下的时间用于整理错题和查缺补漏。九月、十月是每隔一周一次,十一月则是每周一次,十一月底模拟到最近一年的真题。十二月份在考前再留一次模拟,其余时间用于各科最后的梳理以及政治大题的背诵。

3.6.关于学习时长

其实我没有特别留意每天学习了多少时间,基本上从早上起床开始到晚上睡觉之前除了吃饭休息去厕所等等剩下的时间都在学习。第一年因为在学校里偶尔有事情,加上每天需要从宿舍到图书馆来回跑,再去掉偶尔走神犯困打盹的时间,算起来平均每天有效学习时长可能在十小时以内。

第二年七八月份基本上是逐步适应复习节奏的状态,时间也没有安排得很满。九月份是很关键的一个月但是我当时因为智齿发炎加上感冒发烧还跑了几趟医院,后面拔了牙之后又痛苦了一个星期,刚好当时通知说考试延期一周我便心安理得地躺平了几天。其余时间算起来每天有效学习时长可能不超过八小时。

但是从十月份开始就不敢再松懈了,基本上能保持十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长。到了冬天的早上自然是起不来的,那我想与其起得很早白天犯困还不如睡得饱饱的白天更精神学习效率也更高。对我来说基本上每天要七到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才够,一般晚上睡饱了白天可以不用午休,如果晚上睡眠不够则需要中午补个觉。所以各位不必刻意追求过长的学习时间,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是最好的,毕竟复习效果在质不在量。

3.7.关于笔记

笔记有时间的话自己做,用自己的是最顺手也是最踏实的,但是时间不够也可以借鉴前人的笔记,自己补充。笔记不求做得多完美,自己能看懂并且条理清晰方便后期查找就好。根据自身习惯做成纸质版或者电子版都可以,不过电子版相对更便携也更易于查找。

04.各科复习情况两年对比及建议

一、公共课

4.1.思想政治理论

第一年我在公共课上花了挺多时间,最后的成绩也只能说是无功无过。第二年相比英语,我在政治上还是投入了不少时间的,满心以为能有个很高的成绩,最后发现忙活大半年也就提高了1分。反思了一下,问题出在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又听了一遍课和做笔记,却并没有太花时间刷题。参考书买了很多,笔记记得很散,最关键的是没有及时巩固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在政治上所花的时间最大的意义或许是调节心情舒缓压力了吧。十一月份开始每天早上醒来打开徐涛和腿姐的带背,心安理得地在床上赖一会,在腿姐极富穿透性的嗓音中逐渐清醒,开启新一天的学习。那段时间仿佛找回了久违的像高中一样纯粹的感觉,现在想想也是蛮不错的回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听到涛涛带背的背景音乐,瞬间回到去年那个冬天的早晨~)

两年复习情况比较及建议(灰色请勿模仿)

4.2.英语一

我本身英语基础还算可以,但是这大概主要得益于高中时的训练,到了大学疏于学习英语水平还是有所下降。记得第一次做考研英语阅读真题的时候读了半天没有看懂在讲什么,看了题目再看文章来回几遍还是一头雾水。后来听了一两节唐迟的阅读课,摸清了一点阅读的窍门,再加上开始系统地背单词,到后面阅读题做起来就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阅读题构成考研英语的主要部分,其实除了写作其余题目都可以归结为阅读理解,只是不同题型考察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阅读最重要的是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而作者的态度又构成文章的情感基调,大部分题目基本上都是围绕主旨和基调反反复复提问。阅读能力提高上来之后再针对完型、新题型、翻译的题目特点做专项训练,上手起来会很快。

至于写作,似乎没有什么窍门,只能靠平时的积累。我回想起高中时的英语作文学习,基本上都是通过写作、修改、背诵范文这样反复循环的方式来提高,素材积累得多了自然能够下笔成章。我第一年买了同学推荐的王江涛《考研英语高分写作》,按照先背再默的方式练习了一段时间,后面做真题的时候也试着自己写一写改一改。大作文写多了会发现有一个三段式的套路,以考察多年的图画作文为例,基本上第一段描述图片内容,第二段展开思考内涵,第三段总结倡议升华。而除了描述图片内容更多需要临场发挥之外,其余部分都可以通过平时的范文背诵来积累素材。

相比之下我觉得小作文似乎更难摸清套路,因为考察的类型有十余种,每种基本上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和要求。我的建议是将所有可能考察的类型列举出来,每种记一两篇范文,考到哪种就按照哪种的格式来写。

至于模板,我理解的模板是大小作文的三段式格式,以及开头结尾的套话。但是那种一篇文章只需要填几个主题词的模板我觉得还是得慎用,一方面对我自己来说把这种模板背下来再练习每种文章怎么套还不如直接背范文来得快,另一方面这种能够放之四海皆准的文章也意味着基本上全篇都是不痛不痒的空话,甚至是和主题毫不相干的废话,那身经百战眼神犀利的阅卷老师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一旦被评判为模板作文后果会很严重。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会自己写模板,如果用得好考场上写起作文会很快,为阅读节省时间也是好的。我因为不太会用模板所以每次都是考场上“即兴发挥”,虽然可能避免了套路,但是说实话挺费时间,特别是今年题目比较难的情况下,写到后面就很慌,基本上是掐着时间写到交卷前一秒。

第二年我在英语上投入的时间不算多,每周模拟做一套真题和改正错题,偶尔会听一听BBC新闻,十月中旬开始重点练习作文。可能是觉得第一年英语考得还行就有点大意了吧,单词都没有认真背,特别是大纲新增词汇,直到考前一个月才过了一两遍,当然是记不住多少的。最后的成绩能看出来比第一年反而是退步了,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得不是没有道理的。

两年复习情况比较及建议(灰色请勿模仿)

二、专业课

第一年大综合没有过线,历史堪堪及格。因此专业课是我第二年的主攻对象,从最后的成绩看来虽然提分不高不过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4.3.建筑学基础

大综合不过线往往是造成很多同学第一年初试就无缘同济的原因之一。我第一年大综合考完的感觉是理论部分很难,但是因为自己有史以来第一次按时画完了小快题的喜悦冲淡了对理论部分的担忧,所以最后看到大综合差了六分的一瞬间是有点懵,再就是懊悔不已。考完并没有心情对答案,但是自己盘点了一下由于失误或者基础不扎实而犯的低级错误累计起来怎么也超过六分了,或许这也是自己有勇气再考一次的原因之一吧。

直到七月份重新画了考场题才后知后觉地发现真正致命的原因还是在于小快题。因此从暑假开始我在专业课上花时间最久的部分就是快题。在此要特别感谢一直帮我评图的王老师,不但帮我纠正了很多自己不曾留意的基础性错误,而且也在造型上给了我很多启发。

七八月份主要在线上跟着快题班的进度每周画两三道题,没法每天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早期真的画得很慢,有的时候两三小时的题能画七八个小时不止,甚至有时候画崩了再改能画上一两天;另一方面每天画一张的强度对我来说实在有点大,可能坚持不了几天就自闭了,不是长久之计。

同时一周两三次的频率也给了自己充足的时间修改重画,李老师一直说这是快题提高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心中知道怎么改和把改过的方案画出来从而下次直接知道怎么画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对我来说,前期画得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想方案想得久,但是经过这样反复的痛苦的思考过程之后,到后面速度确实会慢慢提升上来,而在解题策略上也能随着一次次纠错而得到提高。

暑假之后主要跟着每周一次的小快题评图课练习,到后期也能慢慢画出一些被学长学姐表扬的方案。一直到十一月的某一天上午,我迷迷糊糊醒过来看到手机上王老师说我昨天的快题被评为了几凡优,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反复确认是真的以后脑子也逐渐清醒,然后心情愉悦了一整天。从第一年暑假的快题被学长吐槽“这位是转专业同学吗”到此,简直是达到了人生中的快题巅峰。

说是巅峰是因为最后到了考场上的小快题还是没有画好,除了策略上的欠妥以外还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以至于我考完后知后觉地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之后觉得自己可能又要凉在快题上了,再一次地没有心情对答案,更没有心情准备复试,提心吊胆了两个月,甚至都准备收拾收拾找工作了。而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在于后期练习没有注意控制时间,以至于考场上两个小时内虽然能勉强画完但是会忽略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能在考前模拟试错的时候暴露出来,做到心中有数,或许可以很大程度上在考场上规避

而在理论部分我第二年从九月份开始做的工作主要是以每周的模拟练习为主线,整理所有年份的题目并找到出处和答案,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底。因此虽然总体上只做了一遍但是记忆比较牢固。到了后期主要利用七书等理论集和自己早期整理的填空集,按照两三天过一科的频率加强背诵记忆。

两年复习情况比较及建议(灰色请勿模仿)

快题日记——早期

快题日记——中后期

题目答案及出处整理示意

4.4.建筑理论与历史

第一年历史勉强及格,自己觉得力不从心的地方主要在于画图题没有掌握。10月中旬开始画图但是每次画完一张都要很久而且根本记不住,到了后期心态就很崩溃,一直到考前也没有完整过完第二遍。而历史录音听过一两遍之后也没有系统梳理,导致很多问题并没有理解透彻。

第二年在历史上花的时间算是蛮多的,不过成绩虽然相比第一年有提高但是相对来说也算不上高分。从考场表现来看,可能是第一部分的选择题太值得玩味流连了太久以至于后面的简答题写得有点匆忙。因此大家平时练习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

从这两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建筑历史的考察方式是越来越灵活了,不论是理论部分还是画图部分,都需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平时需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储备,因为历史的复习并不限于课本和题集,除了经典的理论著作外,一些公开课和讲座也可以成为知识积累的来源。当然正式复习开始还是需要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考试范围之内,做到有的放矢。

从暑假开始到九月份我主要把录音认真听了一遍并整理文字稿,这个过程很费时间,而我一直到后期才发现其实可以用软件直接转化。所以说有时候不必事事躬亲,偶尔偷偷懒反而能提高效率。大致梳理过知识点之后利用模拟时间做历年题集,其余时间整理错题,和大综合一样从课本和老师录音找到题目来源和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补漏未留心的知识点。题目做得差不多的时候梳理几凡PPT上的知识点脉络用以巩固回忆。

十月底开始在做主观题的时候做一些自己的总结,我主要是按照人物线索梳理与他相关的所有建筑作品和理论,以及按照时间线索梳理建筑理论流派的历史演变。总结好之后可以做一些比较分析,比如相同时代或者相同流派的各个建筑师之间、不同流派之间关注的建筑理论以及反映到建筑实践上的异同等等。

由于第一年在画图题上吃了亏,因此画图部分的练习提前到九月份就开始了,先是梳理出图集上所有的图,算好图量,再根据难易程度分配时间,按照每天1-2张的规划展开,从简单到复杂滚动复习。前期画得还算工整,后期基本上以记忆为主,画一遍默一遍,直到每张图的关键部分都能画得出画得准为止。

两年复习情况比较及建议(灰色请勿模仿)

图集清单及练习计划示意

题目答案及出处整理示意

知识点梳理示意

人物/历史演变线索梳理示意

——以上就是我这两年初试备考的经过~

初试过线是成功的一半,而初试高分就成功了一大半,因为这样准备复试的时候心态会好很多,而心情好发挥得也会更好,同济也就离你不远啦~

05.写在最后:

准备复试那一个月楚楚和我常说,其实生活并没有因为考研而停止前进。这两年多来,其实我们的身边都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而埋头备考的我们可能是到了考试结束才猛然发现。

回过头来想想,错过的那些人和事也成为了永恒的遗憾。而同时,因为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牺牲而使得考研这件事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不过其实从更大的角度来看,考研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因此也不必将过程中的得失或者情绪过于放大。

另一方面,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一两年的蛰伏期回过头来看可能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过程中全力以赴同时也能坦然接受最后的结果。而即使最后可能不尽人意,人生也依然会继续。

最后,我想将那位把狱中十几年的磨难变成宝贵财富的基督山伯爵对他朋友的寄语、也是我去年六月份给自己的话送给诸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