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河阳山
河阳山,现称凤凰山,座落在张家港市凤凰镇境内。它东邻港口镇,北连西张镇,南接常熟市王庄镇,西依江阴市顾山镇,该镇原属常熟市管辖,1958年成立凤凰人民公社,1962年1月划归沙洲县(今张家港)。
建于河阳山南麓的永庆寺。宋初敕赐大福寺,原有内外八景。1968年,永庆寺全部拆除,现有青石墩、古银杏两株。相传施耐庵曾隐居于此著《水浒传》,至今还留有洗砚池、蘸水潭的遗迹。
这里又是一个“湮没的辉煌”。河阳山东北一里许有河阳市,又名河阳里、河阳街路,位于港口镇西北3公里,集镇已消亡。据杨无恙考证:“河阳里元明有市集,经乱焚毁,移恬养庄。”解放后,兴修水利,在地面以下30-50厘米处,发现古街遗址,街道用宋砖铺筑。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军攻克江阴。吴王张士诚伺机与明军决战,朱元璋率兵督战追至巫子门,大破张士诚。这就是有名的巫子门之战。据分析,也正是在这之前,施耐庵在此隐居不下去,才往江北的白驹场而去。
带着对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的一份虔诚,我在无锡市汽车站买票至江阴市顾山镇,顾山镇与凤凰山约十四五里路,顾山镇没有直达凤凰镇的中巴车,遂在与个体车夫的讨价还价之后,从单程25元、双程40元降至双程30元,上了翟师傅的电动小三轮卡。在这四县(市)交界处是几不管地段,有一段是坎坷不平
的小路。地处沪宁线上的江南地区交通便利,这段小路已实属罕见,可以想像得到600多年前的施耐庵为什么选择在此处隐居的缘由:离开张士诚后的施耐庵,怀着著书劝世的心愿,云游四海,他原想回江北的白驹场,可他续娶的申氏夫人是平江(苏州)人,且是富家小姐出身,吃不惯苦,所以他只得选河阳山麓隐居。这里既有古寺名刹,又有河阳大集,离平江只两天水路,但地势偏僻,官府人轻易不来。
查《江阴市志》,顾山镇宋、元时属东舜乡境,地处江阴、无锡、常熟之间,俗称三界山。古时兰草芬芳,旧名“香山”。大小山岗相连,一如徐行的乌龟回首东顾之状,因名顾山,镇以山名。顾山、凤凰镇这一带,过去陆路交通闭塞,主要靠水运。
一路颠簸,走近凤凰山南麓见一组仿古建筑群,这就是永庆寺。据史料记载,永庆寺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侍御司陆孝本舍宅扩建,名声大振。寺内设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东岳庙、文昌阁等殿堂,是佛教信众朝圣参学的圣地。寺中杨惠之彩塑,吴道子绘画的唐塑罗汉(系江南二堂半中一堂)。寺内外有风景数十处,以及人称“三绝”的千年古桧、肉身菩萨和自然石井。唐天宝七十二年十二月,高僧鉴真和尚最后一次东渡日本,行前参礼此寺,再从黄泗浦登船东渡日本。可惜的是,江南名刹,1958年遭破坏,寺废僧散,古迹今不存在多矣!
大雄宝殿前有一《永庆禅寺重修记》刻石,落款是1999年吉旦立,可见刚耗资250万元建成不久,佛像皆为优质香樟木精雕细刻而成,还未来得及贴金,使我看到了迦叶、文殊、普贤、海岛观音及五百罗汉的“真面目”。
我一下车,永庆寺门前卖香烛的妇女纷纷向我兜售香烛,其实,我未向佛献香,倒是从我的心底不禁要向施耐庵进香,这是心香一瓣。
河阳山麓,旧有施耐庵衣冠冢一座,墓前有石台、石鼎、甬道,气势不凡。施耐庵墓在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这儿缘何又有施耐庵衣冠冢呢?据考,施耐庵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为元末农民起义张士诚麾下谋士,无奈张氏胸无大志,独断专横,招安元朝,几谏不从后,施耐庵又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出走,隐居于河阳山。“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篷”。他还曾隐居在河阳山麓老友徐捷家坐馆,还在江阴市祝塘徐家、华士徐家、张家港市杨舍许家、塘市陶家坐馆,一边轮流授教,一边写书劝世。
施耐庵懂天文地理,明阴阳八卦,他曾给徐家看过两块地,一块是香山(祝塘北30里),一块是砂山(祝塘东北10多里)。香山出才子,出了个徐霞客;砂山出人丁,所以徐家人丁旺,现在祝塘一带的徐家就有1万多家。传说朱洪武皇帝让刘伯温来请他出山,为避免多生枝节,“以一臣不事二主”推之,遂在河阳山造了一个假墓后潜逃。
1370年(明洪武三年)施耐庵客死淮安,噩耗传到河阳山麓,徐老太很悲伤,立遗嘱于“永遵家训”匾额后:“子孙一旦发禄,不要忘记施先生教授之恩,再造招魂墓,永受徐家香烟。”
100多年后,徐老太的曾孙徐恪中进士发迹后,在他六十岁寿诞时筑施耐庵衣冠冢。据县志记载的古墓葬有“施耐庵衣冠冢”。在河阳山西南坡,相传为明御史徐恪所建,直至1958年才被毁。
关于徐恪其人,地方志上记载得很清楚:徐恪(1441-1516),字公肃,排行第八,旧居在今张家港凤凰镇八房巷,原有“都宪坊”,人称“徐八都堂”。明成化二年(1466年)他25岁中了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后任湖广左参议,河南右参政,明弘治四年(1491年)做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徐恪为官刚正
不阿,在任河南巡抚期间,执法严明,受到诬告,与湖广巡抚韩文易任。离任时,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去官之日,属吏赠银三千两,他正色拒绝,并自咎地说:“我竟然如此不被人见信。”徐恪官终于南京工部右侍郎,弘治年间创建西徐市镇。正德十一年(1516年)进都城考核官吏政绩,因病辞去官职,享
年75岁,葬于河阳山南一里许。
徐恪辞官回乡后,待人非常和气,修桥补路做好事回报乡里,常熟县知县曾帮他做了一个“让亭”,歌颂徐恪的为人。到弘治壬戌年(1502年),正是徐恪60岁寿辰之年,徐恪从“永遵家训”的匾额后面看到了徐老太太的遗训,决定将做寿用的银两,在施耐庵衣冠冢的地基上重建施耐庵招魂墓,那天正是八月中秋节,石碑上刻的壬戌年桂月望日立石,未署立碑人姓名。现在的民间还有“徐八都堂六十岁做寿造坟”的传说呢!
在永庆寺前,在香花桥边,在天然石井旁,我摄影留念。在永庆寺内,有的地方标明不让摄影,但不能阻止我眼睛的照相机在心灵的底片上曝光。一个佛门修女在向一群进香的农村妇女解读说明资料:《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曾隐居于永庆寺文昌阁内写
作。留有洗砚池、磨剑石、衣冠冢等遗迹。
佛门圣地有门联:“人生好向静中修,佛道不从心外得。”
“干净地常来坐坐,太平时早去修修。” 这些对联道出了佛学境界,并劝人修身养性。正是有了那种忍耐庵堂的“静中修”,施耐庵才能写就千古名著《水浒传》。
回眸河阳山,我想:我看到的不仅是永庆寺的仿古建筑群,她使我确信这是一个湮没的辉煌,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曾从这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