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 不可忽视的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自恋其实源于缺乏安全感
01
较高的两性发展水平可能改善男性和女性睡眠质量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研究人员于近日在PLOS O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2年里欧洲29个国家27,616名25~64岁的就业人员的数据,发现:
在两性发展较高的国家,员工更有可能报告说睡得安稳。
无论男女,管理人员的睡眠质量可能比非管理人员差一些;GDP较高的国家,男性管理人员的睡眠质量较好。
对于非管理者的男女而言,经济越发达,他们的失眠频率略高,管理者正好相反:他们的睡眠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男性管理者尤为明显。
比起女性,男性的睡眠似乎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间的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对睡眠质量的改善相当有限,只对男性管理者的睡眠获益。
而较高的两性发展水平可能改善男性和女性睡眠质量。
性别平等还可以改善女性管理者的睡眠,减少女性员工更高地位的压力,这项研究结果有助于缩小两性之间的发展差距提供一些帮助。
来源:梅斯神经
02
自恋源于缺乏安全感,而非自我膨胀,是一种变相自欺欺人
自恋(Narcissism)这个词源自一个希腊神话。
长期以来,人们不清楚为什么自恋者会进行令人不快的行为,例如:过分自我和过分关心自己的完美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和突出,这种行为也被称之为“炫耀”(flexing)。
近日,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系和神经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
这项新研究发现:
自恋是由不安全感所驱动,而非自我膨胀感;
自恋行为只是他们应对自己不安全感的一种的方法。
这项研究表明,自恋从根本上被误解了,自恋不是自爱,而是一种变相的自欺欺人。自恋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一种克服和掩盖自我价值低下的补偿性适应措施。
从长远来看,这种自恋行为使得跟自己类似的人更少了,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不安全感,从而导致炫耀行为的恶性循环。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往往对批评或失败带来的“伤害'非常敏感。尽管他们不一定表现出来。
但批评可能会长时间困扰着他们,令他们感到羞辱、卑微、空洞和空虚,而他们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常常就是以蔑视、狂怒或挑衅性的话语或行为来做出反击。
来源:生物世界
03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不要忽视它
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重要的障碍,那就是临床医生不愿意将一个青少年贴上污名化的、棘手的、难以治疗的诊断标签。
休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发展精神病理学实验室主任Carla Sharp发表在《异常儿童心理学杂志》的研究却指出: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迫在眉睫,如果确有病状,那就诊断出来,并采用最好的循证治疗方法。
Sharp教授说道:“和成人BPD一样,青少年BPD似乎不像以前认为的那么难治。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回避识别青少年的BPD,也不应该回避对其进行治疗。”
与其他精神障碍相比,BPD是年轻人自杀行为和自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达10%的BPD患者会死于自杀。
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可以治疗的,治疗是有帮助的,对青少年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成人和青少年BPD的标准疗法是辨证行为治疗和基于心理的疗法。
研究者称,即使临床医生没有接受过这些专业治疗的培训,从伦理上讲,利用现有的最佳科学证据来指导实践也是合适的,这与美国心理协会循证的证据建议是一致的。
来源:大话精神
04
打疫苗,会让儿童自闭吗?
孩子打麻疹疫苗,爸爸妈妈总会有这样的顾虑:接种疫苗,自己的孩子会自闭吗?
但事实是,宣称麻疹疫苗与自闭症有关的论文,已被证实数据造假。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麻疹疫苗会让儿童自闭。
而麻疹是传染性非常强的呼吸道疾病,注射疫苗是有效安全又经济的预防方法,建议适龄儿童都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被谣言欺骗哦~
05
有一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网红承受的心理压力
社交媒体上很多博主网红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一夜成名。他们用最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支撑着草根成名的梦想,但光鲜背后,更多是最彻底的焦虑和孤独。他们心理压力会比其他工作大得多。
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过于依赖数据的涨落。
一旦数据差,便会认为所有努力前功尽弃;一旦数据好,就会认为自己真牛逼;
这样的结果带来往往就会使他们失去判断事情好坏的准则,一切以数据为主。而失去对事业的判断标准,便会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进而焦虑,反复,把自己推到情绪的边缘。
而且最可怕的是,一旦心态爆炸,便很难调整过来。
这时,团队协作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团队协作可以很好的解决“没有标准”这个问题。因为一个团队首先要达成一个共识,才能够一起创作。
所以在得到一个好结果或坏结果时,大家也都能够围绕之前定下的共识去判断好坏。
06
爱做饭的人,心理更健康且寿命更长
很多喜欢做饭的朋友说,自己做饭的时候真的很“正念”,而且会莫名很愉快。
科学研究证明,他们说的很对,爱做饭的人不但心理更健康,而且活的还更久。
最近发表于《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的一项研究,系统地回顾了11篇研究烹饪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做饭对心理健康有4个好处:
烹饪可能会提供“快乐的回忆”,给做饭的人带来被治愈的感觉;
由于烹饪是一项每天都可以参与并掌握的事情,因此它给人们带来了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提升;
作为烹饪的结果,一个人营养状况的改善就可能对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喜欢烹饪的人很可能和别人一起做饭,与朋友的互动会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另一项研究的结果更惊人,通过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跟踪研究发现:
每周做饭1-2次的人,死亡率就比不做饭的人低29%;每周做饭5次以上的人,死亡率更是比不做饭的人低40%。
看完,记得赶紧到厨房重新拿出自己尘封已久的锅碗瓢盆,自己或和朋友一起行动起来吧~
来源:简单心理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1]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
[2]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1.110780.
[3]Carla Sharp, Salome Vanwoerden, Matthew W. Gallagher, Laurel Williams, Elizabeth Newlin. The Course of Borderline Psychopathology in Adolescents with Complex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 18 Month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2021; DOI: 10.1007/s10802-020-00756-y.
[4]N. Farmer et al.,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Cooking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018, DOI:10.1177/1090198117736352.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