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应该不需要帮助
我应该不需要帮助
——写在全国助残日
王雅静||安徽
1
作为残疾人中的一员,我到底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曾看过一段视频,视频中,猴妈妈抱着身有残疾的小猴子,看起来充满母爱,然而下一秒,猴妈妈却把小猴丢进了身边的水池中,非常冷漠地看着小猴在水池里挣扎,挣扎持续了半分钟,直到小猴子没力气了,母猴才把小猴捞上来。
一些朋友若是看到这段视频,该这样感叹了:瞧吧,畜生就是畜生,没有感情,如果换成人类,怎么也不会把残疾的孩子丢进水里呀!
但我却从视频里看到了另一层含义,猴妈妈之所以把小猴扔进水池,大概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治好它的残疾,或训练自己孩子的生存能力,毕竟在自然界,是不允许有残疾的生命出现的。
不信吗?不信就多看一些自然界的纪录片吧,看看那些狮子、老虎、豹,是不是总盯着牛羊群里最弱小的一只捕杀?在如此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别说残疾了,哪怕是健全的生命,稍不留神都会走上消亡之路。
所以可以这么说,人类所做的违反自然的事之一,就是让残疾变成了合理的存在。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人类作为生命的一份子,拥有了不断升华的感情,和不断进步的文明。
但人类貌似也做过类似视频中,猴妈妈的举动……
那是在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里,一位视力残疾的女士,准备完成“通过声波的反射辨认物体”的挑战,听着是不是有点像魔法?但最后她的挑战成功了,接着,她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她的外婆总让她独自外出买东西或坐车。起初她非常害怕,不愿独自出去,外婆便狠狠地骂了她。没办法,她只能硬着头皮外出,可因为分神,过马路时差点被撞。回家后,她把此事告诉外婆,外婆却并未可怜她,还是坚持让她继续独自外出。
时间一长,她的听力变得十分敏锐,甚至可以通过声波的反射,辨认物体的远近和形状。
成人后,她不但能独自出行,还凭借着敏锐的听力,找到了工作——钢琴调音师。与此同时,她也得知,早已过世的外婆,当初并非冷酷无情,而是在训练她,让她能够独立自主,而她每次出门的时候,外婆其实都偷偷地跟在身后。
不可否认,无论是谁,无论健全还是残疾,都要经历一段独自的路程,虽说帮助或照顾是很有温度的举动,可一旦对此产生依赖,生命就会变得懒惰,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有一种爱,它常常包裹在冷漠里,即便提供帮助,也是帮着破釜沉舟,断了找后路的念想,让人不得不提起武器,去和所谓的命运战斗,而且只能赢,不能输。
那怎样才算赢呢?我想,赢不该是一个结果,而应该是不依靠任何外力,自己也能活得很好,甚至还能帮助别人的状态。
赢,是站起来,迈动腿脚,再走稳每一步的生命本身。
2
有首歌很好听:
“听我说谢谢你
因为有你 温暖了四季
谢谢你 感谢有你
世界更美丽”
的确,人都要感谢每一个曾在困难中施以援手的朋友。
“谢谢”这个词,想必是最简单,也最能诠释礼貌和修养的词了,而你知道,说这个词说得最多的是谁么?不是贵族,不是绅士,而是像我们这样,出行不便的残疾人士。
就拿我来说,每次出门,都要准备好说“谢谢”的心态,因为如若遇到隔离栏或台阶之类的障碍,哪怕它只有半米高,对我来说也是难以逾越的,这时,就需要两三位素不相识的路人,停下匆匆的脚步,帮忙把我抬过去,越过障碍后,我都会习惯性地频频点头致谢。
再比如乘坐网约车,我也常常会祈祷司机是个热心人,能主动地下来,帮忙固定一下轮椅,这样我才能被我妈从轮椅上抱下来,坐到车上。
很庆幸,我遇到的都是好人,他们从不吝啬给予举手之劳,但在感恩之余,我却想说,好人们的举手之劳,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出行困难的尴尬。
我妈不止一次感叹:“如果所有台阶的旁边都有坡道,如果公交车门前也有坡道,那我带你出门就方便了,咱们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了……”
是啊,热心人多了固然是好事,却终归治标不治本,就像身体某个部位疼痛,仅仅是增加止痛片的剂量,往往要延误病情。只有社会真正意识到轮椅人的根本需求,并做出改变,帮助,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意义。
不过我相信,社会正在改变,因为大家仿佛也注意到了,残疾人的能力有时并不比健全人差,如果出行无障碍,残疾人也会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也能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知道吗?小时候,我最羡慕的人群是学生,长大了,我最羡慕的人群是上班族……你肯定笑了,笑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笑我躺着说话,还凡尔赛。
我似乎能想到自己会听见怎样的反驳,大概是这样的:“羡慕个头!你知道学生和上班族的压力有多大吗?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忙不完的任务,哪像你,能天天在家,悠哉悠哉地听音乐、看电影,他们恐怕还要羡慕你呢!”
没错,很有道理,但你可曾听过这么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
残疾人想学习,想工作的渴望之所以比健全人高,就是因为没有渔具,一个没有渔具的人,即使外界给TA再多鱼,TA也是缺乏安全感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外界能够给TA受用不尽的鱼,TA获得了安全感,那么充实感呢?成就感呢?集体荣誉感呢?这些精神上的需求,残疾群体难道不该拥有吗?
所以如果有条件,我会主动选择去上学,去上班,我会觉得,每天都有目标任务等着我去完成,人生才充实。
回到开头的问题:作为残疾人中的一员,我到底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答案是,我应该不需要帮助,我只需要被社会接纳的怀抱,只需要听到一句“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或“你并不是异类”的……声音。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王雅静(笔名:柴女倩雪),安徽省阜阳人,1992年8月6日生,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由于意外早产,导致先天发育不足,患上重度脑瘫,从未上过一天学。
2008年开始,尝试开始用下巴操纵鼠标上网,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类作品千余篇。
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安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自强模范、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特别提名等荣誉。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