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认真地反拖延,为什么不“懒”一下

发布时间:2021-03-21

有一段时间,我回答了一些朋友关于“拖延”的问题,这些朋友都有一个共性,会毫不犹豫地批判自己懒,视自己的懒惰或者说拖延为毒蛇猛兽。

每一个都痛苦在自己的拖延里。

为自己的不作为而沮丧,为自己的不如意而愤怒。

脑子里拼命地“明日复明日”鼓励着,行动上该怎么懒怎么拖就这么来,拖到最后,要做的事情堆成了一堆,截止日期就在眼前,人像开启了超级马达一样,一边心急如焚,另一边像只旋转的陀螺,超高效率地完成事情。

或者是心中计划了很多事情,但一直拖着不做,回过神来“一天又浪费了”,拼命地自责拼命地后悔,但等到第二天依然如故,慢慢地心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愤怒,心里面批判自己比谁都狠。或者是事情计划的越来越多,以至于一想到要做某一件,都觉得压力山大。

“万事成蹉跎”。

如同那些诉说自己拖延烦恼的朋友,每次或拖到最后赶任务,或者被手机吸引一天就那么过去了,我也忍不住痛恨自己的拖延,觉得自己太懒了,又控制不了自己。

心里在泣血:我也不想这样啊!

甚至会上升到怀疑自己的价值:我怎么又这样!

有时候身边的亲人也会直接或揶揄,或指责。

比如我老公。

偶尔我会因此而愤怒,指着他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地罗列关于他的“七宗罪”——核心就是明明懒惰成性的是他!

是的,能躺着绝不坐着,能让别人做事自己绝对不动,能玩游戏就绝对不理其他的典型男人。

可是这个男人,却不怎么拖延。

他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决心学习就认真地钻研并实践,换职业了就认真投入很快从新手变的游刃有余。我们俩同时开始进行同一件事情,他几年前就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而我还在初始阶段波峰波谷地打转。

论处世态度,我比他态度更积极,比他看问题更清晰,比他学习力变现力更强,他就是一条没有目标不做计划没有远大理想,没有事情就绝对不动弹的咸鱼。

可是这条咸鱼,他不会活在拖延的困境里。

他懒的理直气壮,懒的理所当然,他几乎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心里面从来不开小剧场,做到就是做到,没做到就是没做到,他不做计划,可是他的事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不会忘记自己该ga睡觉永远一分钟秒睡,雷打不醒。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乐在其中,并且成效卓著。

好吧,我服气,我甘拜下风,我偃旗息鼓,我承认了:【我从来没有真正地“懒”过】

拖延上瘾:“恐慌怪兽”

才是拖延背后的大boss

在TED演讲者蒂姆∙尔班发表的演讲《拖延症人群的内心世界》里,他对拖延症人群(他认为没有人不拖延,所以可以看作所有人)的大脑机制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并打了很有趣的比方:

他认为,人的大脑里有三个不同的机制:“理性决策者”、“及时满足猴子”以及“恐慌怪兽”。

其中,理性决策者负责理性地指导我们进行有意义有难度的活动,而猴子只喜欢享受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这二者经常意见相左,猴子经常给决策者捣乱,并很容易占据上风,把控行为的主导权,使人们待在“黑暗操场”,浪费时间,从而引发焦虑情绪。

二者的交锋,也往往会使人疲惫又沮丧。而“恐慌怪兽”则是理性的“守护天使”,它会吓跑猴子,守护理性决策者掌握主导权直到事情的完成。而“恐慌怪兽”一般都在沉睡,只有”截止日期“临近时才会突然被唤醒。

正如开篇所说,拥有太多相似体验的我,很能接受这一形象的比方。也很清楚作者提醒了这不是一个好系统,但至少有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不认同“恐慌怪兽”是理性决策者的守护天使,而是认为“恐慌怪兽”是一个大反派,恰恰是“至少有用”给它披上了欺骗性的外衣。

来看一看这一机制:理性与猴子打架打不过,猴子称王称霸,直到唯一能唤醒恐慌怪兽的“截止日期”出现,怪兽吓跑猴子,让人获得了事情完成的满足,然后迅即沉睡,猴子又跑回来继续当大王,直到怪兽再醒来……人们周而复始地处在这一循环之中。

—— 整个过程中理性决策者都是脆弱而无助的,甚至被透明化了。

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只有“猴子”与“怪兽”。

看到这里的你,可以不认同这一角度,但不妨问问自己心中有没有期待起“恐慌怪兽”了?或者说尝过了“截止日期”的甜头,慢慢地习惯了截止日期的模式,就像我一样,事情拖到了最后,在恐慌之下,反而爆发出了惊人的效率,甚至隐隐地就开始“刻意拖延”了?

那么有可能你也对恐慌产生了上瘾性依赖,形成了恐慌意味着效率的思维定势和“拖延—截止—恐慌”的算式连结,【对拖延上了瘾】。

拖延本身是一个行为习惯,既然是行为习惯,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来代替。

而恐慌或者说恐惧,是一种情绪,情绪本身是不带有理性的,是一种面对压力的应激反应,会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应激情绪本身确实是由于人的内心对自我进行保护而产生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一旦过度就会反过来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它会大量地消耗人的精力。人在情绪波动之后往往会感到疲累,就没有多余的能量提供给自控力等理性的机制进行运转。

如果人们长期地习惯于用恐慌这单一应激来应对拖延的行为带来的压力,特别是获得过相应的“成功性体验”后,就容易产生恐慌是应对拖延的唯一办法的偏差归因,就不会刻意地改变应激方式。

这就意味着“理性决策者”被“恐慌怪兽”的“守护外衣”蒙蔽了,反而会刻意选择拖延的行为习惯,而不愿意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那么,理性的真正守护天使是什么呢?

—— 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却没有真正搞明白过究竟是什么的:【内心的平静】

正因为不够具象,所以我们才容易跟猴子和怪兽这俩货纠缠不休。

简单粗暴地说:我们如果想要有不拖延的行为习惯,最根本地是用内心的平静彻底拨开情绪的迷雾,才能唤起理性本身的力量,让理性来掌舵我们的行为。

而不是让理性依赖于怪兽。

拖延的真相:

是想法一直冲在前面

不记得什么时候听过这样的话:当你做出计划时,背后的声音就是“我应该变得更好”,而“应该”的背后是“我不喜欢我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做计划的意思,而是揭示了一个真相:当人们对自我进行否定时,很容易遮掩住内心真实的想要,而误以为自己判断的需要是自己想要的方向。

【驱动行为的是内心,而不是想法】

这个提法有些抽象。

做一个不十分确切的简单归纳:我们脑子里对自己说话的那个声音,那个“我知道”就是想法,而当脑子里的声音停下来,让我们的行为自然产生的就是内心。

我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这是人性。不管看起来多么愚蠢的行为,其背后都有逐利的推动——我们只会做对我们有好处的行为。

拖延也不例外。

——但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明明拖延不去做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大化的,拖延时玩的游戏,刷的抖音,逛的淘宝,对自己只有多巴胺带来的快感而已,能有什么好处?

这个矛盾的产生恰恰反过来说明了:我们的认知告诉我们的好处,不一定是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的好处。

用拖延行为本身来举例,当我们要做的事情有客观制约因素时,比如截止日期,在截止还远时,我们会更多地处在自己的想法当中,比如想着要怎么做,比如烦恼自己做不好,比如担心别人的看法,比如我们会想着不要拖到最后了,赶紧开始……

想法层出不穷,但都迟迟不能开始。而在截止日期临近时,我们的想法反而停了下来,只剩下恐慌和完成的念头。

——这看起来不就是“恐慌怪兽”和“理性决策者”吗?其实不然,看起来是恐惧的情绪促使我们开始行动的,其实恐惧只是我们的应激反应,真正促使我们行动的是截止日期带来的好处:

我们的内心知道完成比不完成更有利于自己,因此产生了必须去完成的意愿,这个意愿驱逐了让我们停滞不前的想法,因而使我们的行动开始发生。

有过最后关头赶进度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忙中出错,越焦急越出问题。这才是恐慌怪兽的真面目——恐惧会让人失控,而非掌控。

同样,人们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体验:情况越是紧急,内心反而安定下来,迸发出超越自己平时的专注力,事情反而事半功倍。

这正是摒除了恐慌情绪,听从自己的内心,进入了【心流】状态——完全专注于当前所做的事情。

而当没有客观因素制约时,我们被各种各样的想法所干扰,只看的到自己认为的应该做的事,没有特别的契机来听到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促使行动的动力生成不了,因而会无限拖延。

同此时,普通人是没办法停下来的,此时所出现的各种容易产生多巴胺的娱乐行为,就产生了代偿——填补进内心因行动的停滞而产生的空洞。

这就是我们明知道“明日何其多”的道理,却仍是在蹉跎岁月背后的原因。

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些这样的友人或者我们曾经读过这样一些名人传记:有些人习惯于将事情留待最后一刻做,他们的行动模式与拖延者很像,但他们是深思熟虑,厚积而薄发,区别就在于不会被自己的想法与情绪所干扰,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而不是应该做的事。

或许我们会对自己的拖延抱持一个宽容一些的态度,从拖延行为本身跳脱出来,而愿意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就像我会去看我先生,由于先天性格不会多想的影响加上多年的正念练习,对于他而言,没有拖延不拖延,他是一个真正的“懒人”。

拖延者没有真正的“懒”过

懒惰作为一个负面的状态,历来为中外普世价值所不容。

但其实对于很多从小在“勤奋”价值观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人来说,终其一生都不知晓懒惰的滋味的。

尤其是被打上“拖延症”标签的拖延者。

懒惰有两种情况:

一是,真正的懒。比如小时候可能听过的讽刺故事中那个懒的用手拿饼结果被活活饿死的懒婆娘,比如富翁与乞丐故事中,那个懒懒晒太阳不愿干活的乞丐。

二是,不执着不用力的懒。这种情况下的人,不会将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无关的想法之上,他们会基于自己的意愿而行动,在不行动的时候,深知自己需要休息,不会被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

这两者一正一负,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内心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行动而怀疑自己,或者抱有负罪感。

可一般的拖延者不同,恰恰相反,拖延症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做与不做之中反复煎熬,心中具有强烈的失落与沮丧感。

如上所说,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在给自己打上“懒惰”标签时,其实是我们的认知在根据自己的标准给自己下的【应该】命令,我们背后的声音是,我们不应该是懒惰的。但真实情况是,我们的心态根本就不懒,我们对自己从来都是有要求的。

所以当我们的行为契合我们的以为时,我们以为自己背离了普世价值观,我们一直都在恐慌,搅乱了内心的平静,才给了猴子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时候我们再给自己更多的“应该”,告诉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才对,就是在滋养恐慌怪兽,滋养猴子,而削弱了理性决策者的力量。

因此,【对治拖延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唤醒内心的平静】,不是恐慌和谴责自己的懒惰,而是学会真正的“懒”.

很多人有正念冥想的经验,在冥想引导的开始,引导者会告诉冥想者,不必去评判,发生什么都是可以的——这正是是“懒”的精髓,不执着也不用力。

但很多人反而越发的在意起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试图找一些理论,找一些过往的经验认知来解释。

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习惯了恐慌怪兽的支配,当开始面对它的时候,它会反击,会让我们总想抓住些什么来填补。我们所要做的是接受它,安抚它,直到让恐慌怪兽慢慢地调伏,让开通往内心的大门。

是的,“恐慌怪兽”正是我们内心的看门兽,所以它会具有让我们行动的一定效果。如果我们不曾去寻找通往内心的道路,它就会成长为背后的大boss;而当我们开始寻找并最终找到时,它的使命就完成了。

看到文章最后的你,如果也是一个一直在寻求怎么克服拖延的人,一直知道又做不到,在反反复复中煎熬,不如一起“懒一懒”,用正念这个深度的工具给自己一个蜕变的机会。

当然,克服拖延症还有很多很实用的工具,这就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内了。

只要你能寻求到内心的平静,这一切工具都能够为你打开前进的道路。

原创:无需刻意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