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口传手授3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唐代以后笔法失传
晋唐时期是书法笔法形成、发展、传授期。这一时期虽然有着一定的因时因地因人的局部调整和改善,但整体上用笔的核心理念和技法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动,只是不断完善,我们上文所引用笔法授受史到堂中期的二十三位书家,他们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书论中,宋代以前的人都会说自己的是从哪位老师那里学来的或是什么人传授与自己的,比如张旭曰:“予传授笔法之老舅彦远”,韩方明“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还有上面提到颜真卿得笔法于张旭等,而到了宋代以后的书论每每都是慨叹笔法的失传。宋代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代苏东坡有一段深刻的分析:“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明代徐渭 《醉后歌与道坚》更是遗憾:“银钩虿尾凭人说,何曾得见前人法? ”
我们可以断定,从宋代开始书法笔法就已经不明 ,虽然有些书家从一些前人论述或者自己有所悟能够得到一些笔法的内容,像前文解缙续写的传授谱系很难得到认可,总体上来说,对整体书法的认同是缺失的。晋唐以后笔法授受谱系的中断,使得笔法失传,从而是书道中落,笔法传承谱系的中断,使得书家身份的认定也出现问题,各说各话,难以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很难判断书法的高下,大众对于书家身份的认定使得书法的观看方式从重神采走向了重形质,从而书无法可谈。但历代的书法家无不想从这些书论找到一些笔法的踪迹,或是通过实践学习也能悟出一套自己的东西,就像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可能自己也得到一些古代笔法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他也没有论述清楚,所以总归很难再现书法盛世。
宋以后,历代对于书法的论述很多,名家辈出,但对于笔法的解释各说各话,对文献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很难找到一个同意的说法,难道书法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吗?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启功先生通过对字形结构的缜密研究,从对欧阳询、柳公权等前人经典书法碑帖的深入研究,从数学、美学的原理上,论证了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他发现自古沿袭的汉字重心中宫说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汉字重心往往位于字中上下或左右四个聚点的位置上,而这四个聚点正是所谓的黄金分割点。他说:“将一个大方格纵横各画十三小方格,中间三小格纵横成十字路,每行小格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点言,其上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点,各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黄金分割之理”。启功先生因发现这一秘密,赋诗一首“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谈到黄金分割,在西方艺术领域广泛应用,这一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明末清初随着西学才传到中国,所以古人应该是不会知道这些的。我们古人写字用来规范字主要是用九宫格,后来又有发展出来的米字格,田字格等。关于九宫格之说由来已久,用在书法据传是在唐代,但启功先生研究字的黄金分割四点不在中宫的四个顶点,就和中宫没有关系吗?
黄金分割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国古人并不懂这个概念,那古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不是会隐藏在古代的笔法中?
循着这个思路,阅读古代书论特别是宋以前的书论,我们看看古人是用了怎样的笔法来写字,表现出黄金分割,可不可以寻找到失传了的书法那神秘的笔法。

横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