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等落在我们身后的灵魂
“灵魂”一词并不生僻,平时阅读时也是眼睛的常客。但如果你发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文章突然出现这个词,并且还不止一个人,你的心会不会一凛:天!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个词出现的也太早了点吧?
所以,当我在孩子们的周记中突然发现这个词时,心里就是那种一凛的感觉:有点沉重,有点压抑,有点惴惴,而更多的则是期待。
1、陈佳伟同学的“灵魂”
他曾写过这么一则短文:
晚上,独自一人散步。
走在大街上,听见哭声。扭头一看,是个女孩。
她哭着拉住她的妈妈,说:“妈妈……我今天只学习,不看电视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我心想,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文章很短。但我在班里念此文时,很夸佳伟是一个雕刻高手。他拿起锤子与凿子,凭着自己的感觉,把生活中与此文主题无关的细节全部剔去,只剩下寥寥的91字。但这91字干净利落,含蓄深沉。最后一句“我心想,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表达了深深的遗憾与怅惘。在我看来,这个“灵魂”其实就是生命,是在我们的国土上处处可见的屈服于多种压力下的小小的生命。
2、黄羚莎同学的“灵魂”
曾经发过一文,名为《我的灵魂,就是我的文字》,里面录有黄羚莎同学的一段文字:
我想,我们应该是为自己而写作的。
写作有自己的风格才是写作。我们用自己的角度去测量世界。若是一本书,读完并无感想,何需硬从中道出一堆道理呢?若是一朵花,遇见它时便触动灵魂了,大花笔墨描写它的美又有何不可?
我的文字,写出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于是就是我的文字。
羚莎由一组儿童诗而感慨真正的文字要写出自己的灵魂。我把它理解为这是这些孩子在写作方面自我的觉醒。现实中有太多的为这为那而写,太多的被迫而写,无可逃避,但是假如一生都是如此,自己仅成了个写作的工具,那将是何等的悲哀!为自己而写,写出自己的灵魂,其实就是写出自己的精神、思想、感情。
3、郑博仁同学的“灵魂”
他的周记中有这么一则:
人生就好比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这样算下来,我在这条路上已走了有些时候。
但不知何时开始,这条路变得我有点认不出来了。它现在是一条笔直的、可以看见尽头的路。
在这之前,它是多样的,是变化莫测的。
但是,它就这样变了,变得机械了。
我在思考这是为何。
我的生活也和这条路似的,一成不变。好像今天是明天,明天又是昨天一样。
所以,我想先坐在这条路上,等一等落在我身后的灵魂。
人生初时,天真烂漫,无拘无束。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会渐渐汇入固定的轨道,随轨道而行,随站点而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随众而行,匆忙而行,很容易变得麻木,失去自我。如果如此终其一生,“好像今天是明天,明天又是昨天一样”,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乏趣无味!这是无数人生存的现状,又是很多人的无可奈何。令人惊叹的是,十余岁的伯仁居然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然后会停步子,“坐在这条路上,等一等落在我身后的灵魂”。
好一个“等一等落在我身后的灵魂”!
那么,落在我们身后的“灵魂”到底可能是什么?
不苟且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骨子里的良知?特立独行的思想?与众不同的性格?健康的情感?……
也许都是!
我们前行时,记着带着它们;当发现它们落在后面,我们就坐下来等一等它们!
博仁同学的文字,让我们的灵魂也警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