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行----诸暨乡村去赶集
前些日子,利用休息日,去了诸暨的农村一次。从农村出来二十多年,再次去农村体验了一下,还是感到有点新鲜感的。偷个懒吧,把杭州的放一放,先将这次的诸暨乡村之行告知大家。
朋友相约,去农村体验风情,先去诸暨市凰桐村赶集,然后去喝上梁酒。曾经去过这座以西施故里著称的诸暨市两次,但主要去的是五泄风景区,年代已远,那时还没有数码相机。五泄风景区名声在外,但感觉也就一般般。至于去的西施殿,也没有形成什么印象。
早上从杭州出来得晚,路上又遇到堵车,到诸暨次坞镇已经十一点多了。说好中午是到次坞去吃“打面”的。“打面”是次坞镇的传统风味小吃,“次坞打面”与诸暨市的“草塔羊肉”、“应店街狗肉”“安华牛淘汤”“马剑馒头”等齐名,并称为诸暨“十大传统风味美食”。在诸暨城区,“次坞打面”以本土特色独树一帜,“打败”了兴旺一时的外来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上海阳春面等面食小吃,在小吃市场独占鳌头,成为一道独特的美食风景……
没有看到“打面”在“打”的过程,但案板上一根可以移动的铁棍显示了面在被“打”过程中的大致概况。被“打”好的面皮整齐地垒放在案板上,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自己做的面条一样。客人来了,老板用刀将面皮切成面条,用手抖散,放到水中煮熟,加上调料,一碗“次坞打面”就好了。
老板将切好的面条抖散,煮熟,加上调料,一碗“次坞打面”就好了
“打面”端上来,有点像杭州的“片儿川”,但作料比杭州的“片儿川”丰富多了,有肉片、冬笋、蘑菇、雪菜等,特别是那股本色的香味,让人一下子食欲大开。
“打面”有点像杭州的“片儿川”,但作料比杭州的“片儿川”丰富多了
“打面”的面条要比普通的面条稍微粗一点,韧劲很足,特别是这种原汁原味的烧法,确实很吊人的胃口。我虽然是南方人,但很喜欢面食,特别是如此美味的面食。吃了一碗不够,又加了半碗。擦擦嘴巴,不好意思再吃了,否则说我一个城里人怎么像饿死鬼投生似的,有损杭州人的形象。
墙上挂着的是“打面”的价格表,还有一块“上峰杯”首届次坞打面节会员单位的牌匾。今年12月2日,次坞镇又举办了第二届次坞打面节,吸引了四方的来客。也许,一个人的饮食爱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使之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次坞打面”在诸暨人心中情有独钟,挥之不去。我们一行人也相互开着玩笑:如果晚上上梁酒的菜不好吃,我们再到这里来吃“打面“。
“赶集”是这次诸暨乡村行的一个主要节目。吃完“打面”,一行人就驱车赶往凰桐村,感受那里的集市。
来之前没有细细打探,以为农村的集市就是类似于农贸市场,也许可以淘到野味什么的。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的集市类似于城市里的小商品市场,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应有尽有,就是没有农副产品。对小商品本来就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就抱着看一看的目的开始观赏。
如今看到像这样的木制品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看到我举起了相机,卖木制品的小老板还以为何方来的“大圣”,站在旁边笑眯眯的合不拢嘴。我换了一个角度拍照,他也换了一个角度站在我的镜头前,担心自己的形象消失在镜头里。
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需求量也大了,于是像这样的小商品市场也应运而生。以前在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时候,根据季节的变化,这里主要是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现在据说这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每个村都会有几天搞这样的集市,进行小商品的交易,附近的村民也会来这里赶集。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土郎中,桌子上放着一些简单的器皿和工具,正在为一个牙病患者拔牙。曾经看过拔牙齿的小品,一个土郎中,拿着一个粗大的钳子,为患者拔错牙却说免费优惠;又有将一根线一头栓在患者的牙齿上,一头钉在桌子上,放一个鞭炮吓得患者一闪,病牙自然拔掉了。如今在这个集市里还真让我看到了真人版,自然来拔牙的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了。据说来这里拔牙,打一针麻药可以同时拔好几颗牙,而不是像牙科医院打一针麻药一般只拔一颗牙,费用自然就省了。只不过看上去挺吓人的。
摊位上看到的这种漏风的圆圆的小木筒似的东西倒还是没有见识过。一问,原来是喂鸡鸭放饲料的。农村里家养的东西多,将饲料放在这个小木筒中,鸡鸭可以将脖子伸进去嘬食,又不至于侧翻,而狗却无法吃到里面的饲料。还是挺有讲究的啊。(博文发出后,我姐告诉我,这个小木筒似的东西当地农村叫“狗气煞”,还是挺形象的)
集市里的花木很多,图片上这些花木开花或结果的形状都非常美观。没有被其所诱惑。看见一些像葱头但根须发达的东西,一问,说是水养的百合,说是只要有水就能种。天知道能不能种,但好奇心也驱使我化了10元钱买了两个,能不能种好再说吧,也算为集市贡献了10元钱。
离开凰桐村集市,由于时间还早,我们驱车去诸暨溪埭村小憩,顺便参观那里的徽派建筑和俞秀忪纪念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