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导读:太极拳是怎么练出内劲(或内功)的呢?是通过整合的途径练出的。如不走整合的道路,内劲永远练不出、也永远不会有内功。没有内劲或内功的太极拳,则必定陷入假太极拳、病太极拳的泥沼,当然也就永远不会得到太极的真谛。
太极拳内劲整合的方法
究竟怎么走整合的路子才能练出内劲呢?笔者谈几点体悟:一、明确意念的主导性,始终贯串意念在整合内劲中的主宰作用意念主宰并不神秘,也不轻易,问题在似有与似无中运用,这个分寸要不断探索才能准确把握。意过则执著,意不及则散乱。一般习拳者的通病多数是散乱,由于杂念纷呈,烦恼甚多,往往在注意集中、聚精会神上出偏差,心静不下来,有的虽静一会儿但易起伏,故调伏其心是用意使内劲整合的关键。所言部分整合指身体的局部性整合。初习拳者的劲力处于飘泊、游荡状态。用一盘散沙作喻,如要整合凝固则须加水与水泥搅拌均匀粘合,水与水泥不能多不能少,适可而止。意与气便好比在飘泊、游荡的劲力中加入水与水泥,予以均匀调整,使之成为内劲。意气所不同的是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形成一种习惯定势,又叫动力定型。一下子要解决周身整合一般做不到,故应逐渐地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体。以笔者的经验言,首先解决手的整合是一个易于操作的起步方式。比如,我们练掤、捋、挤、按四正,采、挒、肘、靠四隅时,先意念在上肢的整体性运作。先贤有“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采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前胸”之论,整体性理解,每一“在”都与手紧密关联,手不整合难以实施。杨振铎先生有“神出肘尖、空出胳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之高论,落脚点还是手。这与魏树人先生的“张肘、开胸、塞腰、虚腋”不谋而合。魏先生还强调,手心似有两个小气球的体悟;祝大彤先生有手指膨胀如灌铅的体会;李和生先生认为,手要练到手心发热发跳;意拳祖师王芗斋先生认为,意念到时手指如“放电”,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整合手内劲的窍诀,也是经典拳论“形于手指”、“气贯于指”的落实。当然,解决手内劲的整合,只是起步,停留于手内劲既不能深入又不能巩固。故接着须扩展为整个上肢乃至躯干,依靠腰脊与丹田来运转于手,运转于脚与下肢,从而表里相摩,心息相依,形神合一,身心合一。三、从意气流通到内气自在运行,以意引气导引意气流通只是一个手段待意达到身外,气遍于身内,神通于天地之时,内气会自然在体内鼓荡游弋,形成自在于肉体(五脏六腑、筋骨皮肉血)之间的自由运转,意便不用而用,神便不领而领,此种境界,拳味必出,所谓出神入化,阶及神明至矣。初习拳者迫切希望能练出一点效应,但多数苦于没人正确指引,无门无道,继而走了弯路甚至邪道,一练五六年内劲不能整合上身,是其必然结果。依笔者亲历,从几个大的穴位点开始整合相关经络,通达细微之处,乃是一个有效捷径。人体穴位点近于千数,经络通道上百,毛细血管以数万公里而计,而拳练到极致之微,则病可治,体可健,智可开,慧可达。这听来奇怪,然明达就通,一点也不玄妙。世上事,总是一物降一物,相反相成。尽管身体构造由无量无边的极微物质构成,然习拳者可以通过意念来契合、来调动来整合。先从主要穴位切入,乃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就人体言,从百会到会阴,从命门到神阀,从劳宫到涌泉,这几个大穴位贯通,可使“五脉七轮”圆转通达。为内劲的整合构建了网络经纬,尔后,通过自身经络系统,将内劲贯串,融会整合。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