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皇族杀国戚,真实的长孙无忌,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诛皇族杀国戚,真实的长孙无忌,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他是凌烟阁24功臣之首, 是李世民的布衣之交, 但他也是唐朝最大的权臣 ,是唐朝史上最狂之人 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只是你知道历史上的长孙无忌, 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吗?
高宗李治为何一定要 ,扳倒亲手把他扶上皇位的舅舅?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阴谋? 长孙无忌凭什么被称之为唐朝史上最疯狂的人? 他到底有何能耐, 敢居唐初功臣之首? 长孙无忌和武则天有什么恩怨? 他又怎样凭借一己私欲, 改变了唐朝的历史走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 ,追溯真相 ,去寻找唐朝史上皇帝第一 长孙无忌第二的剽悍人生 。
长孙无忌少年丧父与母亲、妹妹 ,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 ,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勤奋好学 ,博通文史 ,而且颇有计谋 ,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 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 ,便将孙女嫁给他,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成为郎舅, 隋朝末年, 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 攻入关中, 是为唐高祖 ,唐高祖渡河时, 长孙无忌便到长春宫谒见, 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 辅佐泰王李世民, 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 累迁比部郎中, 封上党县公 ,成为李世民的天策府重要成员 ,唐朝统一过程中, 李世民功勋卓著, 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引起李建成不安, 数次加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 一同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 ,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公元626年6月 ,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 埋伏在玄武门 ,成功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不久唐高祖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 ,李世民即位 ,是为唐太宗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 ,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 。后来罗艺在幽州反叛 长孙无忌担任行军总管征讨罗艺 。
公元627年, 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 ,并被定为功臣第一 进封齐国公 ,食实封一干三百户 ,又是国戚, 深受太宗礼遇 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同年七月 ,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 ,有人进密表劝谏, 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 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 以表明君巨无猜 ,又召集群臣。 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但长孙无忌 ,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 ,再思请辞去相位, 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 ,唐太宗无奈 ,只得改任长孙无忌 ,为开府仪同三司 。
那么历史上的长孙无忌到底是忠臣 还是奸臣呢? 长孙无忌有能力, 会办事 而且他是真的, 忠心耿耿为李世民办事 ,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上记载 李世民评价臣子。 认为长孙无忌应对机敏 ,善避嫌求于古人 ,未有其比。 长孙无忌位极人臣 ,十分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又有亲戚关系, 可以自由进出皇帝的卧房, 不过他却很聪明 ,有城府 。知道自己站得这么高, 肯定会被众人推倒 ,而且自己是亲戚关系 。
自古外戚干政是一个禁忌, 所以他上书, 恳求李世民降自己的职 ,历史上多少人 ,因为职位太高 备受宠爱。 而被人陷害落得惨死的下场, 长孙无忌深知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皇帝怎么挽留 ,这么一看, 长孙无忌真的是大忠臣, 却不求功名 。
此后二十年 ,长孙无忌忠心办事 ,作为太子太师教导太子 ,又随皇太宗东征高丽, 战绩显赫 不过忠臣的奸诈狡猾之处 ,却凸显在选立太子的事上面 ,李世民有八个儿子。 然而太子李承乾是荒淫无度之人, 只爱玩乐 ,魏王是李泰, 奸诈狡猾, 晋王李治没有主见。 后来太子和魏王争夺王位, 而太子被贬为了庶人, 皇帝想拥立魏王作为皇帝, 这时候长孙无忌站了出来, 他认为应该立晋王为太子 ,联合了一群大臣 ,向皇帝说明立魏王的诸多不好, 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 ,尊重并同意了他的想法, 不过背后也有一定的想法。
因为当时候的长孙无忌, 位极人臣 ,在朝廷中势力已经很大了 ,他害怕自己过世后 ,不立与长孙无忌 ,有血缘关系的人做皇帝 。长孙无忌会有意见, 而做出谋反之类的勾当 。
公元649年, 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 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太子李治悲痛欲绝 ,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 ,长孙无忌请李治, 处理政事以安内外, 太子李治继位 是为唐高宗 可以说离职是被长孙无忌 。亲手扶上皇位的 而长孙无忌也因此, 进拜太尉, 同中书门下三品 仍蒹任扬州都督 ,主持朝政。
当时, 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 每有进言 ,唐高宗都优先采纳 ,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 高宗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
公元653年, 唐高宗命长孙无忌, 审理房遗爱谋反案, 吴王李恪名望素高 。他是李世民三儿子 ,能文能武, 又备受百姓爱戴, 对比与那位昏弱内向的李治, 他才应该成为太子 。这时候长孙无忌 ,充分发挥出自己奸臣的本质, 可能是因为私心过重 ,坚决反对 根据《旧唐书》上说 深所忌嫉 。又有恪又有文武才 ,既名望素高等赞扬李恪的语句, 看以看出长孙无忌一生忠直 ,却因为私心过大 ,而备受嫉恶, 长孙无忌抓住机会, 说李恪有谋反之心, 将其一家诛杀 。
李恪死前曾大骂: 长孙无忌窃弄威权, 陷害良善 ,必让其宗族覆灭, 谁承想短短23个字。 竟然准确预言了长孙无忌的结局。
公元654年, 唐高宗欲废黜王皇后, 立武则天为皇后, 他担心大臣不从, 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 赏赐金宝缯锦十车, 又任命无忌的三个庶子, 为朝散大夫 ,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高宗的意思, 顾左右而言他 ,高宗怏快而归。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 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 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 ,但都被无忌正色拒绝 。
公元655年, 唐高宗决定废后, 召长孙无忌、李勣 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 ,李勣称病未去 于志宁噤不敢言, 褚遂良则激烈反对, 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但唐高宗最终还是 将王皇后废为庶人 ,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
公元659年, 唐高宗以长孙无忌谋反的罪名 ,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 ,流徙黔州 ,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 长孙无忌的儿子, 都被罢官除名, 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 ,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 ,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 。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 到黔州审讯无忌谋反罪状, 袁公瑜一到黔州。 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 ,长孙无忌死后 家产被抄没, 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李治为什么要把亲舅舅 ,长孙无忌彻底扳倒?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重大阴谋? 唐太宗去世前, 唯恐体弱的李治, 难保大唐盛世江山, 特留下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 三位辅政大臣, 尤以太尉长孙无忌为首。 长孙无忌除却是开国元勋。 一朝首席宰相外 ,还是当朝皇帝高宗的亲舅舅, 在诸多光环的加持下。 长孙无忌在朝中的地位 ,是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但却在权势的腐蚀下 ,长孙无忌渐渐将唐太宗与其妹妹长孙皇后的警示 ,抛于脑后了。 而在房遗爱一案中, 长孙无忌行事异常狠绝, 雷霆万钧的手段 ,让高宗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 高宗揭开了君相之争的序幕 ,逐步走上政治突围的道路, 高宗走的第一步 是任命李勣为司空。 为其重绘凌烟阁画像 ,以显示对他的看重 ,更是亲自提笔为其作序 。
前朝后宫同为一体 ,后宫中高宗极尽宠爱, 政治才能卓越的武昭仪 ,疏远冷落了王皇后 。高宗意图掌控朝权的态度, 群臣皆知 高宗的一番作为, 使得后宫人心惶惶, 而王皇后的舅舅柳奭 终于认清侄女, 即将失宠背后的含义 。于是他请辞中书令一职 ,高宗见此, 便将他降为吏部尚书 ,这一切还不够 ,高宗在朝堂之上 ,口中说着朝臣不敢进谏 ,失了贞观遗风 。实则却是在试探朝中大臣的态度, 高宗在与政治伙伴武昭仪的配合下, 这条夺权之路, 走得异常顺利 。
于是许敬宗上言, 长孙无忌将要谋反 ,高宗表现出悲痛非常 ,一副宽仁孝友的模样 。但是实际上, 这只是许敬宗陪高宗做的一场秀, 君臣二人配合得恰如其分, 而这么做的目的, 不过是为了保持 。高宗一贯的仁君形象 ,避免落下杀舅的历史骂名。 而这场杀舅的背后 ,实则是高宗对权力的夺取 ,而凌烟阁第一功臣最后落得个 自杀的悲惨结局。
固然有权利斗争的必然结果 ,但是这其中也有长孙无忌自作自受的重要因素, 长孙无忌为人果断残忍决绝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其次长孙无忌私心过重 ,再者说长孙无忌目空一切 ,大权独揽, 提拔亲信, 最后才是 ,长孙无忌与新任皇帝李治 之间的权利争夺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长孙无忌是被冤枉的, 因为他确实没有谋反, 如果他有谋反之心, 恐怕高宗皇帝, 没有那么轻松, 就把这颗钉子给拔除。
但是纵观长孙无忌的一生 ,会发现此人有很大的弱点, 得志便猖狂 ,十足的小人做派。 贞观年间, 由于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强势英主 ,他还表现出谦卑的样子, 当失去了太宗的制约, 他就开始目无君臣 ,僭越皇权不知进退 ,特别接一个高阳公主的案件, 大肆罗织和自己不同政见之人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的性格 ,决定了他的命运 。
是他自己一手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他的所作所为, 导致他最终不得善终, 恐怕最后的结果, 只能是咎由自取 ,而为何后人又说长孙无忌 改变了唐朝的历史呢? 当初在李承乾被废之后 ,在立储一事上, 李世民想立李恪为皇帝。 但此时长孙无忌出手了 ,长孙无忌建议立李治, 因为李治也是长孙皇后所生, 而李世民认为李治太文弱, 将来担不起大任 ,但在长孙无忌劝说下, 他还发动大臣一起劝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如果李恪当皇帝或许唐朝历史将改写 ,也不会有武则天出现, 但恰恰因为长孙无忌的极力建议 。李治才当了皇帝, 自此唐朝发生变化 ,长孙无忌认为辅佐李治 。
李治能处理大事 ,他可以安度晚年, 但没成想此时一个女人出现, 注定了长孙无忌的悲惨 ,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 ,对于武则天我们都知道是李世民的才人 ,但李治却相中了, 在李治决定立武则天为皇后时 ,长孙无忌极力反对, 长孙无忌此时不应该管这事。 但他极力要管长孙无忌此时不是倔强了, 而是老糊涂了。
或许在他心里李治就必须听他的 ,但李治倔强遇到了长孙无忌的坚持, 两人谁都不想让李治想亲政 ,不可能在立皇后之事上, 他正好想利用此事, 清除一些老臣 ,最后李治还是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也开始酝酿。 此后长孙无忌以谋反罪 ,被发配到黔州地区 ,当李治想重新复审长孙无忌案子, 但长孙无忌被武则天的人逼着自尽 。
自此一代重臣及外臣就这样悲惨的死去, 在长孙无忌阻挠李治立后一事上, 他应该辩证地看 或者慢慢向李治灌输, 只可惜长孙无忌在立武则天一事上 。并没有拿出自己的谋略 ,而李治正要立威之时, 越是反对他做这件事, 他越要去做 。可以说长孙无忌也成就武则天, 让武则天后来当了女皇帝 ,改变了唐朝历史轨迹。
而也正是长孙无忌与武则天的恩怨, 才导致了长孙无忌悲惨的下场 。更是与吴王李恪的语言 不谋而合, 或许这就是天意 ,也可以说是因果。 成者忠, 败者奸, 长孙无忌全部包揽, 一直忠心耿耿辅助李世民 ,是唐朝的开国大功臣, 却因为私心过盛, 最后竟然落得惨死的下场。
评价他是一位忠臣可以, 评价他为奸臣也不为过, 不过长孙无忌历仕三朝, 做宰相三十多年 有文武之才 ,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 他身为贵戚 ,权重而不专 ,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 尽智尽力补全唐朝的典章制度。 对于历史的推进, 也是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的, 江西十老之一的龚炜认为, 武氏之乱, 成于徐世勣唑下家事一言。 而其原是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 当承乾之废 ,无忌等力赞晋王 ,太宗寻悔之, 欲更立吴王恪, 夫再易太子, 然为宗社大计 又不得以常理论。
雉奴懦恪类己, 知子莫若父矣 ,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 ,力谏而止, 高宗立遂有聚麀之耻, 而遂有夺攘之祸, 无忌早已不保其身, 世勣亦一传而覆其宗, 人臣一念之私 ,凶于尔国 ,害于尔家 ,可惧哉 。
不知道屏幕前的您 是怎样评价这位大唐第一功臣 长孙无忌的一生的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