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锁麟囊》面世始末

京剧《锁麟囊》是一出既能叫好又能叫座的优秀传统保留剧目,是四大名旦之中的程派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的代表杰作。从它首演算起,至今共唱了80年。眼下凡是程派弟子、继承人,没有不唱这出戏的,而且每一贴演,上座率依然甚佳。

京剧《锁麟囊》的情节观众皆知,因为唱了快一百年,都当故事讲了。其实这出《锁麟囊》,是根据清扬州哲学家、戏剧理论家焦循著《剧说》中所引清文人胡承谱在其《只麈谭》中所载的一则故事改编的。《只麈谭》记载的这个故事,内容基本与据它所编写的京剧《锁麟囊》大同小异。这故事一波三折,天生是一个能够写成戏文的好题材。焦循亦有此感,并在《剧说》卷三中表示,欲在得暇时据此编“为院本,付之伶人,以宽(习俗之)鄙而敦(人情之)薄。”可惜赍志以殁!

如今戏剧戏曲圈内外之人,皆知百数十年后,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将此题材首次编成戏曲剧本。据翁先生说,1939年上半年,他第一次给程砚秋先生写戏,写了一个描写当时酒楼女招待悲惨命运的悲剧《瓮头春》。程先生读过剧本后,很肯定,却不准备立即进入排演,其原因在于“自己演出的悲剧太多了”,想请翁先生“排一出适合我演出的喜剧”。

也确实如此。当时程先生最拿手的剧目是《金锁记》《鸳鸯塚》《青霜剑》《荒山淚》《春闺梦》等,无一不是引人泪下的大悲剧,换个样式也好。于是翁先生欣然同意,但认为选材可需要个时间。程先生打开书橱,亲自授予其焦循的《剧说》,并指出转引的《只麈谭》那一段。翁先生很快浏览了一遍,觉得这个题材天生是个好戏料,于是欣然受命。

剧本很快写就,程先生非常满意,提出修改的地方主要有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赵守贞在盘问保姆薛湘灵时的一大段西皮原板,根据薛湘灵的叙述,赵守贞逐渐证实眼前的这位佣工就是当年赠自己锁麟囊的恩公,在此过程中,能否让她几次为薛湘灵移动座位?翁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此即是现在我们在舞台上见到的极为精彩的“三让椅”。受恩人赵守贞逐渐认识到目前这个衣衫朴素的妇女,就是昔日豪华花轿内的那位穿金戴银的姑娘时,就把她的座位从下座,一步一步地换到客座,最后竟然换到上座!程先生在此处既安排了不同的悦耳唱段,又安排灵动的不同身段,舞台调度变得异常灵活,打破了过去青衣这一行当只能唱不能动的传统。

第二个改动,程先生建议翁先生在现在己写就的唱词中,个别地方能否根据人物的性格,安排一些长短句的唱词,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表现薛湘灵这一人物复杂变化的多面心理,同时也便于自己能够创出更加灵动变化的唱腔来。

翁先生很痛快地接受了程先生的建议,连夜做了修改。翁先生在《锁麟囊》中多次突破京剧传统唱词“三、三、四”的字数限制,而改成灵活的长短句,从而为程先生创造出新腔奠定了基础。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末场薛湘灵向赵守贞陈述往事时唱的:“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边厢,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轿中人必定有一腔幽怨,她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还有那夜明珠粒粒成串,还有那赤金练、紫瑛簪、白玉环、双凤錾,八宝钗钏,一个个宝孕光含。”

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写的这些类似长短句的唱词,文字俏丽,对仗工整,而且长句短语皆押“言前辙”,平仄协调、音节铿锵,文字太漂亮了。而程先生设计的唱腔也是太漂亮了!为设计唱腔,程先生用了一年的时间,午后得暇便到北城三海阒无人声之地,面对烟波浩渺,创唱腔,定宫商,倾注心血。而每有佳音妙腔,他立即去往前门外大马神庙,就正于“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一经点拨,又更上层楼。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砚秋先生率领秋声社于1940年4月29日首演《锁麟囊》于上海黄金大戏院,其盛况可谓空前绝后。首先是连演10场,观众爆满。后来剧团换戏,用程先生最拿手的全部《玉堂春》替换。观众来信:不满意,要求继续演出《锁麟囊》。剧团又排出10场,依然满足不了沪上观众的需求,再加演5场。至此,共演25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京剧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80年春秋交替,程砚秋先生于1956年仙逝后,第二代传人新艳秋、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等程派表演艺术家,也已经离开了我们……最近在京剧舞台上,经常贴演此剧的,已经是程派艺术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如国家京剧院的李海燕、周婧以及她们的弟子们,中国戏曲学院的张火丁、北京京剧院的迟小秋、郭伟,上海戏剧学院的李佩泓,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刘桂娟、天津京剧团的吕洋。他们的演出在继承大师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变化,从而各有千秋,使这出好戏在京剧舞台上,不绝如缕,辉煌灿烂。

(来源:北京晚报;原题:《锁麟囊》面世始末:翁偶虹写词突破传统,程砚秋精心设计唱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