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须尽三年礼——《论语》悟读【365】

父母即天地,恩情盖乾坤。

《论语》第十四篇第三十九章: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殷高宗武丁)谅阴(帝王守丧),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ong一声):君王死曰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古代统理政务的百官之长)三年。”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居丧,三年不言。’说什么呢?”

孔子说:“哪里只是殷高宗才这样,古代的人都这样。君王死了,百官总摄己职,听命于冢宰三年。”

【悟读】

慎终须尽三年礼,追远常怀一片心。

百善孝为先。生活在中国,须知尊老敬长,孝敬父母。这是中国的文化表现,是构建在血亲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可称之为中华孝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续了几千年。

本章乃言三年之丧。子女之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抱;故父母卒,其子女能三年不忘于哀思,斯为孝。

在儒家看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庶人生事简单,时有哀思,犹所不妨;天子总领天下,日理万机,不能常哀思。然政权事小,人道事大。只顾政权而丧人道,人道既丧,政权亦将不存。以不仁不孝之人而总领天下,天下事可知。故儒家言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者,其重在天子,乃言天子亦犹庶人,不可不有三年之丧

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居丧制度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的显著特点。居丧制度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特别是还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纯孝感天地,至情传古今。

时代在变,规律永恒。在日新月异快节奏的今日,三年之丧或已不太适用。但中华孝文化却是万万不能遗弃的

(0)

相关推荐

  • 礼记.曲礼下

    曲礼下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导读]曲礼下依然是讲述礼仪的细节. 凡捧着东西时候,一定要当心,提着东西的时候,要达到腰带的位置,这个细节可能很少 ...

  • 清明节!君子行人道,以感恩心态去祭祀!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对于清明节的记忆,每每想起可能一首唐诗最能令人想起,加之这几天的天气,我想这首诗会在很多人脑海中浮现.  清 明                   杜  牧 清明 ...

  • 言行须重信和慎——《论语》悟读【346】

    言行须重信慎,修心谨记平与和. <论语>第十四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惭愧),则为之也难." [译文] 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 ...

  • “恭慎勇直”约之礼——《论语》悟读【183】

    恭慎勇直,约之以礼. <论语>第八篇第二章: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拘谨.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出囗伤人).君子笃于亲,则民 ...

  • 君子处世慎作先——《论语》悟读【156】

    修心静为要,处世慎作先. <论语>第七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之所慎:齐(音斋,同"斋",斋戒.),战,疾. [译文] 孔子所慎重对待的三件事是:斋戒,战争,疾病. ...

  • 慎终不忘先父志——《论语》悟读【83】

    慎终不忘先父志,追远常怀孝子心. <论语>第四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能够长时间地不改变父亲生 ...

  • 择时察人慎而言——《论语》悟读【416】

    择时察人,慎而言之. <论语>第十六篇第六章: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眼瞎).& ...

  • 慎终者丧尽其哀——《论语》悟读【475】

    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 <论语>第十九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就可以了." [ ...

  • 万千思维输中庸——《论语》悟读【340】

    塑脊梁中不偏,立德行庸不易.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四章: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卫国的大夫)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 ...

  • 惟其义尽故而仁——《论语》悟读【339】

    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仁故能爱.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三章: [原文] 子路问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子曰:"若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之 ...

  • 诚意胜智千百倍——《论语》悟读【341】

    以诚立笔走龙蛇,凭信争气冲霄汉.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五章: [原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地名,武仲封邑)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yāo,要挟)君,吾不信也." [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