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交易的资金管理
在期货股票等投资交易中,资金管理其实是除了交易开平仓规则之外,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资金管理,说的是,通过仓位的变化,来控制自己的头寸风险敞口,进而对账户的总体有所把控。可以说,良好的资金管理,可以保证一个交易员的交易账户能够更好的活着,等到他想要的行情。
因为做交易,向来都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争取收益的最大化。
以前多次提到:赢冲输缩的概念。这是资金管理应用的方式之一。和多品种固定仓位是两种风格,各有特色。
其中,输缩的概念是:当一个交易者不停的亏损的时候,他应该做的,是不停的缩小他的仓位。比如,我一开始开了100手螺纹钢,我连续亏了3次,可能下一次我的开仓就要变成80手,如果接下来,我盈利了1次,又亏损了3次,资金曲线依然是在向下的话,我可能要缩仓缩到60手。这就是输缩的意思。赢冲的意思是,当资金曲线稳住了,开始慢慢上扬,这个时候,我们认为最大回撤已经产生,我们可以在上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慢慢恢复仓位。这样,我们只有在曲线上扬的时候加大仓位,而在曲线下跌的时候缩小仓位,可以较好的控制回撤。
但是,最近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他看到了一本交易的书籍《走出幻象,走向成熟》中的另一个说法:输冲。书中的大概意思是:他不想在持续的亏损后将要来临的趋势行情中只持有一个小仓位。他建议关注历史最大回撤,如果交易达到了历史的最大回撤的话,可以加重仓位,这样策略回血很快。这位朋友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他开始纠结,到底该输冲呢?还是输缩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争议,跟亏损后是拉低成本抬高均价,还是亏损后应该减少仓位砍掉持仓是有些类似的。只不过,输冲还是输缩的重点在于自己的仓位经过回撤后一定会再度扬起,而拉低均价或者是减仓的重点在于行情经过下跌后一定会上涨。
从理论上而言,输冲和输缩是风险敞口的不同的变幻方式而已,区别不大。都有各自的利弊在其中,在实盘交易中决定最后的结果的是:
交易逻辑+运气。交易逻辑一样的情况下,决定两者交易结果好坏的是运气。如果行情在回撤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上涨,那么当然是输冲牛B,如果资金曲线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大回撤,而且还在不停的下探,那当然,是输缩牛B。
因此,我们只能从资金管理的逻辑上去考虑这个问题。
在亏损的时候缩小仓位,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控制好回撤,如何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而在亏损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加大仓位关注的是,如何能够在回撤之后更快的崛起。
举一个抛硬币的例子。假如我们抛硬币定输赢,如果抛到正面,我们赢,如果抛到负面,我们亏。那么,正反的概率是50%。假如我们已经连续错了3次了,第四次我们赢钱的概率会加大么?如果认为这个概率会加大,那么当然就想着输冲。如果认为这个概率依然是50%,那么,就应该输缩。
当然,有人反驳,交易不是抛硬币,抛硬币我们无论怎么操作都不会产生优势,只能拼运气。但是交易由于趋势的存在,让我们的交易具有了优势的可能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确实如此,但是要知道,我们的优势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趋势。趋势什么时候来我们能够提前知道吗?不能。我们只能在事后才知道,所以我们只能“跟踪”。这种思维逻辑的背后,其实是对趋势的出现,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性。就像上面他所说的:当我的策略接近了历史最大回撤的时候,我就要加仓。因为历史最大回撤就这么大而已,根据历史的“经验”,趋势行情应该快要出现了。这其中,产生了一个较为确定性的逻辑:历史最大回撤就这么多,趋势行情该出现了。
可实际上,这个逻辑,最近几年随便举个例子就证明不太可取。比如PTA的走势:
在2015年之前,PTA的走势中,趋势行情非常多,随便一个趋势跟踪的交易模式加到上面就可以实现盈利。在当时,我记得它的盈利能力跟螺纹钢有的一拼。可以在2015年之后呢?至今就没有出现过什么流畅的趋势行情。趋势型的交易者在这个品种上,基本上根本无法实现较好的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交易者在2015年年初设计交易系统的话,如果他根据2015年前的历史最大回撤作为参考而加仓的话,在接下来的3年内,会亏的他怀疑人生。越亏越觉得行情要来,越亏越加仓,最后必然是一个破灭的结果。
其实这其中的逻辑,就是趋势的到来,到底有没有时间上的概率,到底可否提前预知的问题。还有,历史的最大回撤,到底是否意味着安全的问题。
在我看来,历史的最大回撤,就是用来打破的。
因此,如果一个交易者采用了加减仓的模式,从风控的角度而言,我更倾向于赢冲输缩。在盈利的时候加大风险敞口,在亏损的时候缩小仓位。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的账户更好的活着。才能够让我们的账户,更加的反脆弱。
*本文转载自《 天启交易团队》
中国期投网
☞『期投网(www.fof-mom.com) 』是一家为期货实盘和私募分析评级展示的平台,每日净值数据分析、持仓分析,为投资者投资保驾护航,为资金方提供资金分散配置,筛选尽调服务,包括定制私募基金产品、投资策略分析、业绩归因等。 期研社是期投网旗下投研品牌,服务于期货、期权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