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冢斜村

     古村落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历史积淀深厚。“冢”是墓,“斜”是宫人墓,相传越国宫人多葬于此,墓不正向,故名曰“斜”,冢斜村名由此而来。

  大龙山多大墓,明、清多有文武官员来村祭祀。冢斜村是大禹后裔余氏村,其中80%为余氏。据称:大禹生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现在村有一座公祠、一座余氏祠堂、六个老台门,保存相对完好。公祠就是'永兴公祠’,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其所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富有绍兴典型地方特色风格的民居、祠堂、古井,完整的街巷格局体系,古村格局和空间形态,是江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余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宗祠前后二进,四合院式,内有戏台,画栋雕檐,保存完好,是研究江南宗祠建筑的重要依据。另外,还有建于明清的古建院落6座,有明清官员祭祠禹妃和永兴神的驿站,上道地轿屋,这些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可谓研究古建筑文体的“活化石”。

  冢斜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明代状元、兵部尚书余煌,清朝名臣、河南布政史余炳焘,民国时期任北京市市长余晋龢等均出生在冢斜。上述三人分别写入了明史、清史和民国史。冢斜余氏后裔、清朝名臣余炳焘,官至河南布政史,晋赠荣禄大夫,重病继续在战场指挥作战,积劳成疾,不久病逝,其事迹采入国史。

  目前,冢斜村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物保护点3处。

  冢斜村不但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位于村东的舜妻、禹妻墓址,有位于大龙山上的“仙人洞”,有位于轰溪山上的“岩屋”,有位于村西南的狮子缸,有位于舜江上游北溪的古代嵊、诸交通要道“永济桥”等。

  “永济桥”在村庄南侧,位于村南舜江上,系清代五跨石梁桥。全长60米,桥面宽1.65米,中孔跨径4.9米,桥面距水面高2.4米。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迎水呈梭形,用以减少水流阻力。桥面用三块石梁并列铺筑而成,中孔石梁侧面镌有桥名“永济桥”。永济桥是古代的交通要道,途经大小西岭的人流和物流都必须经过这里。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冢斜村

冢斜村地处绍兴县稽东镇车头,离市区三十余公里,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是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是绍兴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古村落。有80%的村民姓余,系大禹后裔。

 “余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前后二进,四合院式,内有戏台,画栋雕檐。县级保护单位。“永兴庙” 始建于唐朝,是为纪念唐书法家虞世南而建。县级保护单位。 “余氏老台门”建于明晚期.“八老爷台门” 和“高新屋台门” 均建于清代,系县级文保点。在村南侧,舜江上的“永济桥” 建于清代,全长六十米,五孔,上用条石成梁,桥墩青石垒砌,迎水面呈三角型,用来减轻激流对其冲击力。设计巧妙。

 专家对冢斜村的评价是“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富有绍兴典型地方特色风格的民居、祠堂、古井,完整的街

冢斜村在绍兴南部山区的稽东镇。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永兴庙,始建于唐,清代重建。为纪念唐代名宦虞世南而建。

余氏宗祠内景。

冢斜余氏系大禹后裔。大禹第三子,是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

从余氏宗祠戏台上看下去

余氏宗祠戏台。

余氏宗祠。

高新屋,清代建筑。

八老爷台门。清代建筑。

等待修复的古建筑。冢斜村计划到2020年有计划地修复一部分古建筑。

古建筑构件,十分考究。

1919年修的冢斜余氏宗谱,共十二册。

余升木老人也是大禹后裔,他热情地介绍冢斜村的历史。

古城绍兴--稽东冢斜村



      我们到了余氏宗祠前,铁将军把门。这是近年重建的祠堂,门口的门神特别颜色鲜艳。


   另一处永兴公祠也没有开放。看来我们以后还应再来这个村庄。

  资料:古村落北靠大龙山,南临舜江,风景优美,现有居民244户。

       大龙山多大墓,明、清多有文武官员来村祭祀。冢斜村是大禹后裔余氏村,其中80%为余氏。据唐朝国子监博士余钦给唐肃宗《奏章》、宋代范仲淹《余氏族谱序》以及《冢斜余氏宗谱》记载,余氏系大禹后裔。大禹生三子:长子启,继承父姓“姒”;二子况,赐姓为顾氏;三子罕,赐姓为余氏。大禹赐第三子为余氏,有纪念其妻涂山氏之意。

  现在冢斜村,有一座公祠、一座余氏祠堂、六个老台门,保存相对完好。公祠就是'永兴公祠’,始建于唐朝,是纪念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而建,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 

(0)

相关推荐

  • 大禹后裔村——绍兴冢斜古村

    大禹后裔村--绍兴冢斜古村 标签: 浙江王越 大禹后裔 古村落 历史文化名村 文化分类: 绍兴古迹 说起大禹后裔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禹陵村.事实上,在绍兴还有一个与禹陵村齐名的大禹后裔村,它就是位于 ...

  • 常州湖塘灌墩余氏宗谱谱序

    余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古老姓氏.也是英贤荟萃,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据第四次全国人口谱查统计,当今余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四一,排名第五十一位.同时,在苗.回.壮.白.彝 ...

  • 余氏始祖余焕是怎么到福建古田杉洋的,你知道吗?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余",先点上面蓝字余姓余氏,再点关注,每天免费阅读. 古田建县在公元741年,余焕开拓杉洋时间是在公元755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官从八品 ...

  • 再访冢斜古村

    再访冢斜古村 [七律(押尤韻)]   作者:泥和    简体 繁体 在古城绍兴会稽山脉的南麓,现柯桥区稽东镇辖下有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被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就是冢斜古村.现在村中八成以上为&qu ...

  • 广东大埔余氏

    广东大埔余氏 始祖由余传下57代.余(名渊,字海渡)的玄孙余靖,字道安(1000――1064),原籍福建泉州同安县新安村.北宋天圣初年(约1025)登进士,曾任右正言,官至工部尚书.他多次主张严赏罚, ...

  • 运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已开建375公里!看沿黄八县市一线串珠!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流经运城八县市 在运城,黄河拐了一个90度的弯, "黄河自此向东流!" 运城,是被黄河揽在臂弯里的地方!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已开工建设3 ...

  • 余氏源流

    余氏源流 余氏源流 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一.尋根溯源余姓來源有四:1.春秋時秦由余之後.據<風俗通>所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

    八义得名于战国,盛名于宋. 战国时,秦赵交恶,长平战场上,赵君临战换将,免了老将廉颇,换了少帅赵括.满腹文章的赵括实在想发挥一把,不顾众多谋士劝阻,毅然出击.行军至此地,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深知战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晋中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

    山西晋中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城堡式村落.张壁古堡依垣傍沟,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是一座军事堡垒式古村落.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古堡建有南北两座堡门,北堡门为砖砌,门里有瓮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洸镇北洸村,是"晋商首富"曹家的大本营.曹家鼎盛时期,在北洸村建了一批规模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六千平方米的"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黄岭西村紧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爨底下村,由于地处偏僻,房屋错落有致,百年没有大的人为破坏,植被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民居建于沟涧两侧,与古桥相连.村内街巷由大小不等的山石铺就,沿石路一览村中小桥流水,古朴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小河村隶属于阳泉市郊区义井镇,是著名红色作家石评梅女士的祖籍地,山清水秀,民风朴实,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丰富.小河村群山环绕.依坡建村.小河穿村而过.山势高差使小河村的建筑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长治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

    岳家寨,原名下石壕,位于漳河南岸,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不远处的深山之中.岳家寨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庄坐落在断层形成的山体平台山嘴之上,东.南临绝壁,依山筑建,有"太行空中村"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晋城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

    (文/筑梦乡村/江骏/微信:jj281998765)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位于县城东北的可乐山下,是一个群山环绕.溪水穿行.风景优美,以明清官宅建筑为主的古村落,号称天官的明朝重臣王国光的故里. 上庄村 ...

  •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关于梁村的历史鲜有记载.但从民间流传的谚语"先有源池梁村,后有平遥古城"及村中那需几人才能合抱的参天古槐树,不难推测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村北有一座五层六边形古砖塔,名渊公宝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