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西欧从穷鬼到吸血鬼的“华丽”转变

小炒注:风水轮流转,万物无常新。

1453年,是世界史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拜占庭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在此之前西欧人刚刚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嵌构了一套完整的商业文明体系。此后的100年,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组成三驾马车,资产阶级的加速成长猛烈冲击封建旧社会,立志取代农业文明,使得西欧经历着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因此,1453年被很多人认为是西欧结束中世纪黑暗的标志。

从1453年到1555年德意志诸侯签订《奥格斯堡条约》结束宗教争端为止,西欧快速追赶其他文明,为中世纪停滞补课。这100年是西欧从中世纪到现代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新旧强烈碰撞的时代。与此相应的是,明朝处于北京保卫战到嘉靖这一段由盛转衰的时期。

变化虽快,但由于起点低,西欧在科技和文化上都只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徒,相比中东文明和中国文明,它也资历尚浅,尚未体现出自身优势。

<限于篇幅,本节分成上下两篇:本篇写经济政治,下篇写文化领域。>

一、穷鬼到吸血鬼

1、贸易对西欧的重要性

西欧是一个半岛,虽然纬度高,但受惠于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宜人,而且平原广阔,河流众多。再加上位置相对偏远,受到的外敌侵袭较少,国际环境相对和平。实际上是一块很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

偏安一隅的西欧,在10世纪驱除穆斯林、马扎尔人(2万人左右)后,一直到现在,整整一千多年,再也没有受到外敌入侵,成为一方净土。这个时候,俄罗斯和中东只能望着西欧默默流泪。

蒙古铁骑肆掠整个欧亚时,西欧安然无恙

其最大问题在于,由于纬度高,光照相对不足,气候潮湿,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导致农业基础先天薄弱。长期以来,西欧亩产量只有同期中国的1/3。

居住条件和农业条件的先天矛盾,使得通过贸易来交换物资,成为西欧的生存之本

有人会说,没有土地,可以去抢啊。对不起,整个西欧都无力去抢夺其他国家的地盘。他们曾经尝试过、努力过,那就是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但是以惨淡收场。这主要是因为,西欧内部封建割据,中央政府弱势,而中东不断涌现出统一政权,这就从内外两方面堵死了抢地盘的路子。

再加上出于欧亚大陆尽头,西欧也没法像中东那样占据贸易中点、以中间商赚差价坐享其成。

而西欧三面环海,一面对接大陆,既有发展贸易的便利条件,也与邻近的灿烂文明(拜占庭、中东)保持着一定距离和联系,维持着文明成长与同化、文化交融与孤立的微妙平衡

这些内因和外因,一起构成了西欧商业文明形成的独特条件。

远在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贸易和东罗马的粮食供给就是它的经济命脉,这也是罗马帝国要打下整个地中海的内在经济动因。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内部一片混战,贸易中止,商业几乎消失,丧失了经济基础,西欧堕入中世纪黑暗。

直到9世纪,政治相对稳定,气候变暖,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西欧平原得到开发,人口和经济逐步增长。从12世纪开始,人们有了多余的产品,货物交换开始恢复活跃,这个时候西欧封建割据反而显出优势了:中央不仅不抑制商人,反而需要商人的支持对抗大领主。这才使得,商业文明体系初步得以建立

西欧对商业的依赖,中国和印度长期的农业过剩,构成了东西贸易经久不衰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中世纪西欧人非常仰慕东方的原因,那时的中国和印度就是穷困的西欧人眼里的天堂,所以马可波罗和哥伦布才会不计生死地寻求到达东方。

在具体的贸易品上,糖和香料是西欧最稀缺的食材。确实很可怜,连基本的调味品都没有。所以,西欧人喜欢在海外种植甘蔗和香料作物。

在贸易线路上,从中国和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中东,由陆上和海上到达西欧,这是14世纪以前的旧航路。在这条旧航路上,穆斯林商人负责将货物运送到亚历山大、安条克和贝鲁特等港口,而威尼斯商人则垄断了港口到西欧的地中海贸易

所以,西欧12世纪开始的商业复苏,意大利是最大受益者,这就是文艺复兴和大学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所在。

这条漫长的贸易线路,犹如一条脐带,供给着西欧人的生活,没有它,西欧立马退回到黑暗时代。从印度洋的穆斯林商人到土耳其、埃及的统治者,再到威尼斯商人,都是这条旧航线的既得利益者。

2、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美联储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文明的转折点和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之前,西欧文明缓慢发展着,但相比辉煌的亚洲文明,它始终是靠后的,也没什么亮点;之后,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欧从内卷到殖民的新时代,也就是说,西欧不再单靠本土生活,而是从全球“吸血”,实现文明大跃进。

地理大发现始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天时,伊比利亚半岛农业差,指南针和造船技术也在这个时候传播至西欧;地利,濒临大西洋,海岸线漫长;人和,两牙在驱逐穆斯林的过程中成为西欧最早的统一国家。

当时其他各国,英法两国在百年战争后又各自爆发战争;德意志一盘散沙;意大利在旧航线上躺着挣钱,法国也是其受益者。他们都没有能力或动力去进行航海大冒险。

统一很重要,因为对于当时虚弱的西欧而言,远航是一件烧钱烧技术的活,必须依靠国家力量的支持才能推进。包括后来的英国、法国和荷兰的航海探险,无一不是建立在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现在西方国家喜欢批评他国的政府干预和国家资本主义,实则是站不住脚和别有用心的。无论是大航海,还是后面的圈地运动和重商主义国策,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处处可见政府主导的痕迹。

从历史角度讲,一个国家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15世纪时,西欧人口和商业持续增长,西欧需要从东方大量买入香料和其他物品,贸易增长又令欧洲的黄金白银持续流入东方,而欧洲本来金矿银矿就不多。一方面是西欧经济发展需要贸易增长的支持,另一方面是货币不足会制约贸易的发展。葡萄牙解决了贸易增长的问题,西班牙解决了货币的问题

葡萄牙沿着非洲西海岸航行,相继到达好望角、印度和马六甲,在印度洋上建造堡垒和贸易中心,再向北进入中国(澳门)和日本。大量的香料开始流向里斯本,再从里斯本沿着大西洋到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一条新航路应运而生。

1492年西班牙统一,中央派遣哥伦布远航,意外到达美洲,发现的黄金白银数量惊人。攫取黄金白银自然成为西班牙殖民美洲的首要目的。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金银开采量占到全球80%以上,仅波托西银矿就占到全球产量的60%。

“黄金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哥伦布

当今世界,两牙龟缩成低调的地区小国,但拉美是西班牙语的世界,葡萄牙语全球使用者2亿多,包括亚洲的澳门和东帝汶,这种现象就是拜地理大发现所赐。

西班牙和葡萄牙很快组成统一战线,用美洲的金银来购买东方的香料,赚得盆满钵满。货币的充足,加快了财富分配和经济实力的变化,虽然产生了一定的通胀,但这种革命性的作用,正好符合了当时欧洲经济快速扩张的趋势。

其实,经济发展是需要货币充足来支持的。印钱很有必要,关键是不能多印。在经济史上,金本位-布雷森顿林体系-美元与黄金脱钩,解决的就是经济扩张与货币不足的矛盾。只是,人的贪欲没有止境,剧烈的通货膨胀从来没有迟到。

在经济上,西欧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突破本土市场限制的地区,从而一举改写西欧历史和世界历史。没有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就越不过阿尔卑斯山,宗教改革也不会发生。

我们可以将两牙看作是西欧的央行。从美洲开发金银,相当于印钱;用凭空多出来的钱购买全世界的商品,薅全球的羊毛;再将大量商品低价卖给西欧各国,改善生活,刺激生产。我们将开发金银换成国债,这不就是美联储正在干的事吗?反正美联储从没想过要还美债。

臭名昭著的奴隶买卖,本质在于利用廉价劳动力挖金子、种植作物,黑奴经手的金银和作物最后又回到了西欧,再将商品卖到非洲形成二次压榨。这就是最早的跨国企业和三角贸易,现在的跨国企业,偏爱在穷国设厂,道理是一样的。

自此,两牙吸取全球财富,成为西欧的经济引擎,代价就是全球为西欧打工。所以我们就能明白,同样是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为什么哥伦布在西方的名气远大于达伽马、麦哲伦他们几位?原因就在他意外解决了货币这个国之重器。这些运抵欧洲的金银,直接将两牙从“威尼斯商人”升级为“华尔街之狼”。

而这些美洲金银,有一半流到了中国,这就是明朝中后期开始开放海禁、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也是张居正能实施“一条鞭法”的客观原因。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在国际市场势如破竹,白银持续流入,GDP雄踞全球。21世纪的我们又成为“世界工厂”,依靠人口红利和贸易顺差创造外汇,这些其实早在明朝时就发生过了。这也是清朝时西欧不断要求中国扩大开放、不惜武力威胁的原因所在。而且,我们还是最大的美债持有国,连带着把当时美洲的活也干了。

穷人变土豪,两牙自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还协商着一起称霸世界,准备把世界分成两半,分界线就是“教皇子午线”。但是16世纪末就迅速没落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实体工业的支撑,单靠印钱只会带来虚胖。具体分析将单独开篇。

二、经济大转型

金银的涌入、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商业繁荣和人口大量、快速且广泛地增长,使西欧商人进行更多的物品交换,工厂、银行和商人都在蓬勃发展,各类商品产量和销量都比之前增加了2到5倍,现在我们看到的罗马城,大部分也是在16世纪建造完成的。这一切深深改变了西欧。

1、经济格局变化

首先改变了西欧的经济格局。

在旧航路,欧洲贸易桥头堡在意大利,西欧内部的贸易路线有海路和陆路,分别造就了比利时布鲁日和法兰西香槟市这两个贸易重镇。

在新航路,欧洲贸易桥头堡逐渐转移至两牙,安特卫普坐拥海运和河运两大优势而成为西欧的商业中枢。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崛起为大西洋经济中心城市,尼德兰(今荷比卢)新晋为富裕之地,英国的商业地位也较之前大大提升,这就是荷兰成为17世纪“海上马车夫”和英国崛起的经济基础。

新航路打破了意大利商人的垄断,但并未立刻取代旧航路,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完全转移至大西洋,要到17世纪。

2、经济模式大升级

而最深刻的变化,则是开启了工业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型

手工业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先进文明体。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卖布就是手工业,手工业者自己负责原材料的购买,制造工具是自己的,连制造场所也是自己的,也由自己卖出去。这就是商业里的“小农经济”、个体工商户。

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的扩大,雇佣工人的资本家开始出现了。资本家掌握所有资本的所有权,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赚取工钱,原材料和产品都跟工人无关。这样就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区分开来,工匠这一单一群体被分成了资本家和工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团体,这就是商业里的“地主经济”、企业。

相比手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这种新型工业管理模式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升。毕竟,让别人为自己挣钱,比自己独自挣钱,挣得又多又舒服,何乐而不为?

有趣的是,西欧的工业转型,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任何一种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往往都会有损传统生产的利益。资本主义生产自然也就影响了城市手工业者的利益,受到城市行会的抵制。

于是,资本家将生产转移到农村,这里长期疏于管理,剩余劳动力多,不受城市和法规的约束,他们想雇佣谁就雇佣谁,工资和售价也能自主决定。所以,在16世纪,西欧的城市是手工业生产主导,农村则是资本主义生产主导。

通过农村的这种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快速发展,并在全西欧范围内兴起。这种新型工业没有围墙,放弃城市,低价雇佣农民、牧民和妇女的闲暇时间,通过生产质优价廉的手工产品,挑战城市手工业的传统垄断地位。这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兴起的原因。

这种传统与革新的变化并不是快速的,却是不可逆的,并逐渐扩散到城市。到16世纪中叶,企业规模依然很小,很少有雇佣人数超过10人的,但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分割在西欧基本确立,手工业生产成为过去式。

3、社会结构变化

经济的变化,自然就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封建贵族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加速兴起

在12-14世纪,资产阶级逐渐兴起,但封建贵族并未没落。

地理大发现后,资产阶级加速兴起,大量涌入的金银导致了一定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使得封建贵族的地租收入实际是下降的,成为时代牺牲品。其中一部分旧贵族加入到资本主义的洪流,从庄园地主转型为资本主义农场主,这就是圈地运动和贵族资产阶级化。

封建贵族经济实力的相对下滑,以及贵族的分化,使得贵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资产阶级赶上甚至超过封建贵族的势力。

农村的分化也愈演愈烈。圈地运动使得少部分致富,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工人,物价上涨更是加剧了这种分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在城市的流行,城市的小手工业者也不得不加入到工人队伍中。

封建地主的破产和农民、小手工业者的破产一起,标志着西欧中世纪阶级结构的解体和封建主义经济制度的衰落,资本家与工人这两个对立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16世纪中叶以后的价格革命,加快了这种演化,以后再表。这就是农耕文明集权政府普遍抑商的真正原因:工商业能瓦解他们的统治基础。

农民总是牺牲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三、向统一国家加速迈进

在中世纪,西欧实际上是没有国家的,有的只是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土地都是私产,国家版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联姻,国界也是一年一变化。比如,“法国”对很多人而言,仅仅意味着“巴黎及周边地区”,人们会说从布列塔尼到法国这样的话。

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欧政治体制延续着中世纪后期的变化,但是速度加快了。当时商业快速发展,面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强势挑战,已无法独立逞雄、并日趋没落的封建贵族希望有强大的王权来保护他们手中尚存的世袭特权。无独有偶,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抑制封建贵族,镇压城乡人民对资本原始积累残酷掠夺的反抗,保持国内的统一市场,支持君主的统一目标

由于利益相悖的双方势均力敌,国王正好左右逢源,并顺理成章地凌驾于两者之上。1453-1555年的这100年里,西欧的国家延续着向专制国家的演化,朝着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领土统一、行政集权和君权扩大的方向迈进。

1、君主专制的形成

西欧第一批专制君主国家是葡萄牙、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他们都是在长期抵御外敌的战争中形成了民族意识,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两牙驱逐穆斯林摩尔人。

新君主都强调国家主权,将自己民族聚居地区统一起来,消除中世纪的封建割据,经济上获得商人阶层的支持,奉行重商主义国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盟,便是如今西方富豪偏爱从政的历史渊源,而中国富人历来则与政府“面和心不和”。

这种早期的君主专制国家使贵族和商人阶级保持平衡,因为互相斗争的双方势力达到了不相上下的地步,以致国王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性。在“商人式国王”与“贵族式国王”手中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充其量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早期形态,并不稳定,无法与亚洲国家的专制制度同日而语。

“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那时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朱压倒另一方。”——马克思

法国的专制制度最具有典型性。英法百年战争后的100年里。法国的三级会议停止召开国王凭借雇佣军的实力直接向平民征税,供养听从自己的官僚队伍,实现了一定的财政集权、军事集权和政治集权。

对于贵族,给予免税特权,以弥补失去的政治权力;对于资产阶级,开放官职买卖,以牺牲一部分官员任命权的代价维持与资产阶级的密切联系,这就导致一部分资产阶级贵族化了。从东方的角度讲,法国的这种专制实际上是封建割据与君主专制的中间形态,却已然是当时西欧专制程度最高的国家了。

其最大的问题是财政紧张。这是因为,国家最富裕的贵族和商人阶级,贵族是免税的,商税也不能随意增加,对国王而言,两边都不好得罪,增加收入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对内掠夺,压榨平民;二是对外掠夺,如意大利战争;三是借贷,向银行家借贷和售卖政府债券。这三条途径都是不可持续的,很容易玩脱。

英国的专制形成于都铎王朝,基本策略与法国相同:拉拢资产阶级,一定程度上形成资产阶级与王权的联盟。但英国好就好在,它处于海峡保护下,战争压力较小,军费开支大大减少,国王就没有理由不经人民同意就强行征税,使得英国处于专制统治的边缘区域,平民税赋相对较轻。

英国的特点在于,封建贵族经过三十年玫瑰内战和大规模圈地运动后,没落得十分明显。所以,在统治基础上,英国比法国更加依赖资产阶级。在最高权力机构、国王私人顾问团体枢密院中,几乎全是资产阶级。

议会依然实实在在地存着着。资产阶级主导下议院,封建贵族组成上议院,他们都对国王俯首听命,议会的性质也变了,从限制王权变成为王权服务,但自由传统没有泯灭。

一个是资产阶级贵族化,一个是贵族资产阶级化,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差异使得英法两国的政治发展在17世纪出现了明显分化:英国走向君主立宪,法国走向绝对专制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但资产阶级相对弱势,没能形成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势均力敌的局面。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是其经济基础,国内工商业并不发达,贸易的利益大部分由贵族垄断。二者是西欧最早的民族统一国家,在维护领土完整和对外扩张中,中央政府的特权也在增加,但封建势力依然较强。它有点像后来实行西化改良运动的东方封建王朝。

2、德意志和意大利,无王权

德意志和意大利几乎没有王权,前者是贵族做主,后者是大资产阶级做主,是西欧的两个极端。

德意志依然是老样子:自主专制的公国才是日耳曼的主要政治实体国内诸侯们自行其是。但是16世纪也呈现出兼并态势:飞地大大减少,诸侯数量明显降低。

没有任何一个城邦强大到足以对其他城邦行使哪怕短暂的霸权

德意志虽然有皇帝,但是没有委员会的同意,国王的任何行动都无法开展,国王也只是一张选票。德意志诸侯们想方设法要让皇权屈尊于地方统治者的权力之下。所以,德意志政治发展的模式不是逐渐趋于统一,而是巩固各自政体的独立自主。德意志皇帝直到18世纪才能行使英、法、西班牙国王在16世纪就能享受到的权力。

由于没有王权的缓冲,日耳曼的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直面封建贵族的压制,这就导致日耳曼的资产阶级成长不起来。贵族主导一切、王权和资产阶级虚弱,使得德国的近代发展之路与西欧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国家力量更加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说德国是最像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所在。

而意大利,由于历史原因,成为各国势力的觊觎对象,长期以来处于分裂状态。到15世纪时,它形成了5个国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中部的教皇国、北部三个城市共和国(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米兰)。那不勒斯是封建君主国、教皇国是基督教神权国家、北部三国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寡头城邦国家,文化与体制相差较大。

其中北部三国,受惠于旧航路,贸易繁荣,商业发达,由于王权和封建贵族的实力微弱,资产阶级一家独大,并掌握政治权力。但资产阶级的这种早熟,并没有带来制度优势,三个城市共和国的政治权力均被一家或某几家商业家族垄断,带来的是资产阶级贵族化和封建化,议会制没有取得进展。而且在国内,除了母城市外,其他所有区域就被当做,没有资格参与政治生活。

这5个国家为了保持各自独立,还玩起了合纵连横,千方百计地保证五国中不出现任何一个强势国家,为达到这个目的,每个国家都无比仔细地关注任何一个微小的政治事件。威尼斯强大后,佛罗伦萨、米兰和那不勒斯就联合起来抵御威尼斯。

这就导致,意大利的城市不愿意也不能够统一,因此它与德意志一样,始终是分散的,与之相对的就是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新王朝。

有趣的是,后来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都是由传统秩序之外的国家以武力强制完成的,德意志是普鲁士,意大利是撒丁王国。

3、哈布斯堡帝国

欧洲王室经常联姻,错综复杂的关系如同蜘蛛网,剪不断理还乱。终于在16世纪出现了封建国家的巅峰和怪胎——哈布斯堡帝国,国王是查理五世。查理继承了许多土地,成为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南部、撒丁岛的共主。

从爷爷手中继承奥地利,从奶奶处继承尼德兰,从外公外婆手中得到西班牙、新大陆和南意,又当选为神罗的皇帝

事实上,这个帝国的概念不过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虚构概念,它是在偶然因素下产生的。查理五世所统治的不是一个单一帝国,而是一群各自为政的邦国的松散联盟,查理五世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只是名义上的。在每一个邦国内,查理五世的头衔和政治权力都不同。他统治着欧洲最大的领土,但实际能调动的资源十分有限。每个邦国都是一个独立体,都不愿意为了帝国的整体利益和野心去做任何牺牲。

西欧以前也出现过这样的“帝国”,这就是12世纪末的安茹帝国。当然,只是个依靠血缘形成的有名无实的帝国,很快就消失了。

眼瞅着庞大的领土,还有西班牙这个钱袋子,查理五世深感自己有责任完成西欧的统一。他戎马一生,与法国和奥斯曼征伐不止,战绩辉煌。1532年他在维也纳逼退奥斯曼,遏止了伊斯兰势力西进的势头,匈牙利国王战死,查理的弟弟费迪南同时统治奥地利和匈牙利,这就是奥匈帝国的来源。

查理五世始终没能击溃法国,也没能统一德国,最终在压制宗教改革这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疲于奔命,心灰意冷,留下一个西欧统一的罗马梦。1558年查理五世去世,葬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帝国也随之分解。

当现代中国人羡慕西欧的小国寡民时,其实西欧有史以来从没放弃过统一,恢复罗马帝国荣光这个口号,在欧洲一直很有号召力。一代代雄主,查士丁尼、查理曼、腓特烈一世父子、查理五世,还有后来的拿破仑,都有一统江湖的壮志,虽然一一归于失败,但他们都得到了欧洲人深切的怀念和敬仰。这就是欧盟能维持至今的历史依据。对于欧洲而言,统一,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小结

地理大发现,使得西欧以掠夺全球资源来挣脱狭小欧洲市场的束缚,资产阶级快速壮大,逐渐摧毁封建秩序。封建贵族日趋没落,此消彼长下,形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势均力敌,所谓西欧的专制王权,实际上是在资产阶级的财务支持下,粉粹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建立起来的。

由于西欧长期的分裂所导致的国情悬殊,德意志和意大利走上了一条与英法等国截然不同的进步之路,当英法等国忙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巩固统一王权时,德意两国忙着文化革命: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建立资本主义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