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的大象,没有家。

这几天,“云南野象进入昆明”上热搜了。

一群15头亚洲象,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

就从普洱市的墨江县,跑到了几百公里之外昆明。

最早的时候,是有16头亚洲象。

2020年3月,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

2020年7月,它们到达普洱市,也是在这时候,首次检测到有16头野象。

2020年12月,走到墨江县时,诞下一名象宝宝,成员增至17个,继续北迁。

到今年4月时,有两头象选择结束颠沛流离的北漂生活,掉头返回。

而剩余的15头野象,继续浪迹天涯。

从4月24日到6月3日,仅一个月零9天,它们就行军到了昆明城。

象群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为了应付野象群北迁,相关工作人员整装待发。

在路上挖设护坡,用菠萝玉米来诱导大象的行进方向。

出动警力675人、应急车62辆、无人机12架,用来监测象群。

还准备了足足10吨“象食”,作为阻挡象群北迁的制胜武器。

活生生上演一场“大象迁徙记”,魔幻的现实引来一大群智囊团。

有主张强攻的,直接打麻醉。

有主张智取的,不和象群起直接冲突。

还有各种脑洞大开的:

“可能是首领带错了路~””

“或许它们只是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它们是去昆明动物园探亲的”

“照这个速度,十一就能进京献礼了”

……

而我更想知道的是:这群野象,为何一定要向北迁移?

它们知道北上有危险吗?我想它们是知道的,若没有一丝危险,那两头象就不会掉头返程了。

给出答案之前,先说说这群亚洲象的出发地: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它的古代傣语叫“勐巴拉娜西”。

直译过来就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位于北纬21°10′—22°40′的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森林城市。

这里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全州有森林面积154.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0.8%。

特有植物153种,濒危植物134种,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

有脊椎动物762种,无脊椎动物3000多种,哺乳动物108种,爬行野生动物74种,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

这里是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是中国最大的野生象种群(约300头)的栖息地,上了热搜的15头野象就是源自这里。

西双版纳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等美称。

这里不仅是动植物的王国,也是人类的乐土。

她是云南最南部的城市,与几个东南亚国家相连。

要去到国外才能看到的“异域风情”,这里都有。

“傣女、大象、佛寺、信仰”……

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元素构成的“净土”标签,一直是外界对西双版纳的全部想象。

傣女是柔情,大象是温情,佛寺是真情,这些情组合起来,就是信仰。

小乘佛教是西双版纳的全民族信仰。

这里的佛寺遍布每个村寨,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

这里的孩子到了八九岁就要入寺学经识字,一饭一粥,皆是修行,一景一物,都是佛祖慈悲。

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宽容的慈爱,以及对万物的感恩。

尤其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亚洲象,是寓意“四方无事、民康物阜”的瑞兽,曾是西双版纳的图腾。

老人会向后生晚辈说起这些亚洲象在佛教里的故事,被人们膜拜、敬仰,只是为了让信仰传承下去。

图 | 小乘佛教

可是现在,一提到西双版纳,先想到的是它“网红旅游”标签。

早些时候,“199元就能体验,当一次傣女”让西双版纳出圈了。

越来越多的游客涌进西双版纳。

只要有女游客来到这这里,很快就有人上前问到:“你想当傣妹吗?只要199。”

只要花199元,穿上傣族特色的民族服装,再拍一套写真,你就是妥妥的傣族女子了。

星光夜市门口的傣女们,络绎不绝。

打卡“老挝咖啡”的游客们,在大佛寺到处拍照。

在西双版纳做生意的,多数是外地人。

这里有句流行语:星光夜市装饰了你的朋友圈,量产傣妹柔光了别人的梦。

这里的旅游商机,点亮了很多人的发财梦,各种商业设施随之而来。

从曾经的净土,变成繁华的网红,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可从没有人问过西双版这片土地的真实感受。

时代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一个人难逃宿命,一座城市亦是如此。

80年代以前,西双版纳保护区附近的耕地未被固定,当地村民会在新旧耕地之间轮歇播种。

轮歇期间会长出荒草和灌木丛,便成了亚洲象的栖息地。

辅之多年的保护政策,森林面积越来越多,按道理是有更多适合亚洲象的栖息地。

可自90年代后,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土地都种上了长期的经济作物,如橡胶和茶业,而亚洲象不吃这些。

森林覆盖率是上去了,但森林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森林下的草本植物越来越少,适合亚洲象的食源地急剧减少。

西双版纳州林草局野保站站长李中员说:“寻找粮食作物,是亚洲象最初走出保护区的原因。”

农田、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扩张、以橡胶为代表的种植园侵蚀天然林,原有完整的热带雨林被切割成小碎片,亚洲象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受到了来自人类的太多破坏。

如果从亚洲象的角度出发,北迁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

象群的北迁之旅,并没有网友想象得那么有趣好玩。

当象群行至莲花村时,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被眼前一幕震惊了:

一头小象不幸落入水沟,不能动弹。

走在小象前面的一头成年大象,用鼻子拉。

走在小象后面的另一头大象,用头上去顶。

就这样,小象用后脚一蹬,就爬上去了。

在小象上来之前,走在前面的大象都停下来,回过头等它。

街道工作人员感叹:“你说我们人在大街上走,看到小孩摔倒了,又多少人会掉头回来帮忙呢?”

象群里也有弱小的孩子,它无法跨越人类用水泥建造的大水渠。

一旦掉进去了,若没有母象的帮助,可能永远无法爬出人类构造的铜墙铁壁。

大象北迁上了热搜后,我被其中的高赞评论戳心了:

“它们不累吗?”

“不容易啊,跋涉了这么远,哪里是它们的家啊”

为什么大象能这么残忍,让小象从小就失去家乡?

其实不是它们不想回家,而是它们已经没有了家。

从开始北迁到现在上热搜,这群15头组成的象群,长途跋涉近500公里。

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灵性的。

若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背井离乡、远离那个曾生它养它育它、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呢?

图 | 西双版纳夜景

当一座座好看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旅游打卡点爆红网络。

曾经一片干净的西双版纳,跟上了经济发展的大浪潮,旅游业成为明星产业,人民收入提高了,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

可当生活变好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去感知一下,这块带给人类好生活的土地,它的一个真实感受?

所谓好的城市,就是不只是关心人类自己,也应该关心这片土地之上的其他生物,关心那些生存空间正在消失的动物,愿意去救济它们,包扎它们身上流血的伤口,因为我们和它们一样,在大自然灾害面前,都曾是被击倒一方。

始终觉得,一座城市是否完美,不在于它有多么好看的建筑、多么奇特的美景,更在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所有生物对它的感知:除了人类,还有在那栖息了上千年的动物。

资料来源:

新京报:《还有300米,野象群即将进入昆明地界》

南方周末:《峨山六日:大象挺进昆明之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