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没有一点关系 2024-08-07 06:20:19 “牵牛、织女”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诗经·小雅·大东》节选: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诗经·小雅·大东》中记载了织女星、牵牛星、启明星、长庚星、“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指北斗七星。这说明在《诗经》诞生以前,人类对天文学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当时的牵牛、织女只是以单纯的星宿名记录在典籍之中,还没有诞生牛郎织女的传说。 出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观察与崇拜,人们给星空中的部分星星取名牵牛星、织女星。后来人们对织女星进行了拟人化,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织女、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成为编织云彩、精通纺织的专职神仙,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而牵牛星则衍化成人间的牛郎。最早开始把牵牛星和织女星进行拟人化描写的是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此诗首次创作了这样的爱情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大意是说:(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她思念牵牛,无心织布),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到了南北朝时期,对牵牛织女的故事做了改编,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在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晋]干宝 著 《搜神记》卷二十二记载: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皇来》,乃巫俗也。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绶”。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月七日习俗的记载。从这两条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宫中过七月七日的盛况,而汉代这些风俗活动中都不见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当时的七月七日也并没有定名为“七夕“节,“七夕“这个词是在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的,参见[南北朝] 庾信《七夕诗》”牵牛遥映水。织女正登车。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隔河相望近。经秋离别赊。愁将今夕恨。复着明年花。“而”乞巧“这个词则出现在唐朝,比”七夕“这个词出现的更晚。由此可见,在汉代已经出现农历七月七日求子的习俗,但是,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把七月七日正式定名为“七夕节“,在南北朝以前,七月七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没有一点关系。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把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与“七夕节“关联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便向传说中的人物去乞求;并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与七夕节相互融合,使七夕节成为普遍的节日,在这一天乞求富贵、长寿、生子,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到了唐代以后,七夕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由牵牛星、织女星衍生出的美丽传说,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女子们在七夕这一天,向女神织女祈求女红巧艺、祈求智慧、祈求怀孕生子等。古代在七夕祭祀牛郎织女活动是一项公众性的活动,在那一天,人们通常用木、竹、麻秸等物制作巨大的彩楼,还用纸叠成银河上的桥,桥中央有牛郎织女及尾随其后的仙人,在活动期间,男男女女们会白天、夜晚通宵外出游玩,女子们会带上精心编织的荷包、手绢、刺绣等女红作品作为信物、礼物送给心上人,以此间接或直接向心上人表白、表明心迹;类似于我国几十年前流行的女子编织围巾、毛衣、手套等送给心上人表明心意。“女红”的象形本义指女子纺织、编织、刺绣,红=系+工,红的象形像缠绕的丝线等,外加一个工,工指工作、工程,红的象形本义可引申为编织、纺织,可参考《汉字甲骨文象形速记手册》(一年级上下册合订本)中对第133字的解读。七夕节兴盛的唐朝,也算是一个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相亲的朝代。到了宋代以后,“男女授受不亲”的禁欲主义割断了男人与女人在社会、在公共场所的交往,那种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的风俗活动被取消,到了北宋时期则兴起了让妇女缠足的陋习,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到了明代以后,“乞巧”一般只限于在家族、家庭中的女眷中进行。 赞 (0) 相关推荐 陈 宁丨千古七夕不了情 山坡上的苹果羞红了圆圆的脸庞,田野中谷子谦虚地低下沉甸甸的头颅,玉米急不可待地突破层层外衣的束缚,露出排排黄灿灿的牙齿,张着口,似乎在呼唤着农人快来收割.白天依然酷热,但夜晚已有了凉意,阵阵微风送来了 ...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七夕节起源于我国汉代时期,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时期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历史上认为"七夕"源于古代人们 ... ▶️七夕节《牛郎织女》天籁之音 百听不厌 .................................................................................................... ... 今天七夕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怎么形成的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又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qu ... 青山播讲:七夕节的神话故事 点击收看☞牛街的胡同作者:李金龙 播讲:青山作者:李金龙,北京宣南人.曾荣获各类文学艺术奖项40多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有故事的七夕节 晚上六点钟老公打来电话:"今天七夕节嘞,咱咋过啊?" 我轻笑:"咱这老夫老妻啦,还赶这时髦啊?" 老公说:"七夕节不是个欢庆的节.你看这牛郎织女一年才 ... 王母娘娘用什么东西划开了银河?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聊一聊七夕节的历史起源 咱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大节日,这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 ... 《七夕节》的故事 <七夕节>的故事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故事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生活,而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黄牛自耕自食, ... 七夕节到了,怎么能够带女朋友看星星,告诉她牛郎织女在哪里?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各位男伙伴有没有给女票准备好礼物呢? 今天,小编教大家送给女票一份特别的礼物,就是带她看星星,然后在星空中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是不是灰常浪漫呢? 幸运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其实是 ... 七夕节的恐怖故事:被调戏的小妹杜蕾斯,策反黑毛大汉 今晚七夕,听说喜鹊都忍不住,要朝上头飞. 夜色渐晚,这些不正经飞的鸟儿,肉眼已经看不到. 不过,朋友圈里,一对一对的鸳鸯,飞得正欢. 此情此景,平日没事浪三浪的杜蕾斯,缓步上场,刚要张嘴,喊上一波神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