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短暂的青春岁月

我的短暂的青春岁月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在长以后,可以找到一个可心的男子,和他一起好好生活。从有这个愿望开始,就觉得生活非常非常的美妙。

日子一天天走过,现在的我已是一个二十岁男孩的母亲了,回想起自己儿时的梦想,不免有些可笑。因为日子在平凡和琐碎中将滑过五十个年头,我每天看到和听到的也只有安于平凡、乐于琐碎的自己和家庭生活的一地鸡毛蒜皮。想到要与这样连肌肉都是僵硬的生活为伍,我感到恐惧,有些想逃亡,想为自己活一把了,因为这不是我儿时梦想中的生活。直到读到一篇关于烈士后代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的文章,改变了我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慵懒之情,并生出许多关于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联想。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遇害时才30岁。就义前她曾留下一封充满深情、催人泪下的遗书给儿子陈掖贤(宁儿),信中说:“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读之令人无不动容。她怀着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离开人间,然而又有谁会料想到这位为革命捐躯的志士的后代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辛。原来,陈掖贤出生后不久,赵一曼同志就被党组织派到东北进行抗日斗争,生父又受共产国际派遣到法国工作。陈掖贤被寄养在大伯父家,当时他的大伯父已有几个子女,陈掖贤稍大一些后,知道自己是寄养在这里的,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小就性格内向,比较郁闷。解放后,陈掖贤的亲姑姑陈琮英(任弼时同志爱人)找到他,送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后来,他和已经再婚的生父陈达邦也联系上了,但因生父又有了几个子女,陈掖贤到生父家去过,但最终难以融进这个新家。1956年陈掖贤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任政治课教师。他“不适合外事工作”,竟然是因为他连个人日常生活都安排不好。他平日不注意个人仪表,不修边幅,有时甚至蓬头垢面。而且,他不太注意居室卫生,房间经常十分脏乱。他的木板床上仅铺一张凉席,席上放一床棉絮(没有被面、被里)。起床后就把棉絮堆成一团,从来不叠;屋内烟蒂遍地,很少打扫;婚姻也不理想,结了离,离了又复,家事常吵闹不休,结局是自缢身亡。为何竟是这样一个下场呢?是因为他从小缺少家庭的关爱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过不了关!而这个能力又不是学校、社会、组织上能包办的,它只有从小教育,而且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到!

透过这个让人心酸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到,家庭的熏陶培养对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的重要。人一落地是一张白纸,先由家庭教育来定底色,作为父母的一言一行便显得尤其重要,有些东西是深到骨子里的,比如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等做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家庭的耳濡目染对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些毛病必须在家庭教育中去克服,有些坏习惯必须在家庭环境中纠正,错过这个环境、氛围,永难再补。这是因为家庭给人的温暖和关爱,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孩童阶段,它将一直伴随到人的终生。表现为兄弟姊妹间、夫妻间、子女与老人间的坦诚给予、提携、指错、批评、交流、开导、帮助等等,这些都是任何社会集体里所办不到的。

中央电视台主播罗京曾撰文《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表达他对幸福家庭的诠释,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罗京的生活没有规律,经常要出差,同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他的妻子刘继红便主动辞职做了全职太太,没有相互的理解、支持和牺牲,哪里有罗京的成功和儿子健康的成长?正如马克思说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一个人少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少了家庭教育、家庭温暖,他至少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不是一个很幸福的人。仔细算来,一个人成家之后在亲人面前又不知改了多少缺点,得到多少鼓励,学到了多少东西,因为家庭成员的合作克服了多少生活及事业上的难题。真是难以数计啊!

回到现实,盘点这几十年的真实经历,更像一种心理历程,周围多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吵着闹着要离婚、离了婚的,每次给我的感觉和印象就像一次战争,连社会都难以安宁,这绝不是夸大其词,我很庆幸,我只是旁观者,我的家庭保持了寻常人家最质朴的温暖。因为我知道,为了经营好这个家,我付出了我的青春、健康、个性和自由。

不得不感叹的是,时间的抚摸,可以把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变得温和、熨贴,像大多数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人一样,有时候,我常常会陷入对自己的生活深重的迷乱和困惑里,对丈夫投来愈来愈多的懈怠或陌生的眼神,我都可以隐忍,可以不发作;但对儿子叛逆学习不上进,作为家长的我时不时被老师叫去训话,我却不可以泰然处之,几次只差那么一点点,我都要沮丧地哭了起来,感叹养儿容易育儿难;还有来自处理彼此家庭事务的利弊权衡后的小女人的心理不平衡等等,当渐渐安静下来以后,经过反复思忖、追省、顿悟,还是没有找到一条和谐的救赎之路时,生活就只剩下日子、涂抹日子,可能有人会说,怎么到“奔五”的女人是不是有些心狠啊?可是我要说,为了家庭责任,我只想把隐忍、煎熬进行到底,只想让自己健康、安静和自由些,总想按时就寝和起床,总想把屋子拾掇得干净整齐,总想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干。——这时候,我深深知道我不再是小时候那个瞪大眼睛做着白马王子梦的女孩子了,我的青春不再,幻想不再,有的只有责任、义务和由此而生的奉献、包容,我真得不再年轻了!

时间终究要化为点点灰烬,我的生命是其中的烟丝。我可以强忍空气一样凝固的日子,没有任何的交流,只要秉持隐忍精神,有稳操胜券的那种恒定与确信,就可以做到平心静气,此一处陌生的地方和彼一处熟悉的港湾,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机遇,那些尚未点燃的,就是我短暂的青春岁月。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赛事进行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