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基厚

传奇七尺场 学界翘首望 ——记钱基博钱钟书父子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9-1 11:06:44  

钱钟书

文化昆仑一峰傲

笔者曾陪同好多拨作家朋友瞻仰七尺场钱钟书故居,朋友们瞻仰后个印象竟然不约而同赞叹道:“钱先生真是一位典型的江南美男子啊!”我听后颇感有趣——哪有这般别开生面(其实真是从“面相”说起,名副其实的“别开生面”)来评说钱钟书的呀?再细细端详各个年龄段的钱先生照片,乃由衷认同朋友们的“钱钟书美男子说”,君不见青年时的钱钟书多么的俊秀洒脱,中年时的钱钟书多么的丰仪睿智,老年时的钱钟书多么的清逸安详,一句话:气清骨秀、仪表堂堂。这样好相貌的钱钟书焉能不是“人中之龙”哉?我们可以以钱氏父子的形貌来拟古时人物,如果说钱基博仿佛乌纱宰相,钱钟书则分明是白面书生了。

中国人很看重家学渊源,一个名门望族,每每是名人呈“葡萄串”状成长、成熟、名闻遐迩。无锡的顾氏、荣氏、薛氏、杨氏、唐氏、华氏……及至钱氏,莫不如此。那种“一门五博士”、“三代皆巨子”、“一族多俊彦”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钱氏家族中钱穆钱伟长叔侄、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都是国内数一数二大师级人物,不仅在无锡罕见,在全国也属罕见。这种“葡萄串”效应在特定历史和地域的“土壤”才会显现,今后能不能再现?难说啊。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长城举世无双,钱钟书亦然,所以像钱钟书这样的人物,大概是不会再生成了。故而纪念钱钟书百年诞辰时有学者感叹道:“世间再无钱钟书”。

“世间再无钱钟书”,是说上下数千年,中国文化界只能有“这一个钱钟书”,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贡献别人无法替代,犹如昆仑山只有一座,别的名山大川不能替代;另外又说明,钱钟书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造的特定人物,换了别的环境再不会生成钱钟书这样的人物。

我们还是蹈袭“天时、地理、人和”之说来简要说说造钱钟书这位文化巨子的因素吧。钱钟书生于1910年,逝于1998年,享年88岁,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二十世纪,这是中国从封建闭塞落后的时代,迈向现代化开放发达时代的转折点。民族从危亡中崛起,人民从蒙昧中清醒。多难兴邦兴国,多难也造人炼人。这一百年,是中国各方面杰出人才是蔚为大观之百年;再说江南之无锡,本是物华天宝之地,更得时代风气之先,各方面人才呈喷涌之势。该是钱氏门第的渊源了,绳吴越王及钱希白之祖武,累世不乏人才,到了钱钟书祖父钱福烔之一脉,乃渐显峥嵘不羁之势。

钱钟书故居

钱福烔共生有子女十一人,活到成年的止有长子钱基成、孪生的钱基博和钱基厚兄弟三人。钱基博和钱基厚受到了学养上乘的大哥耳提面命的启蒙教育(后来他们的儿子钟书和钟韩也同样受到过大伯钱基成的开导教育),各自走上了治学和从政的道路。

且说钱基博的孪生弟弟钱基厚(字孙卿),实在是无锡近现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民国元年,他担任了无锡县议事会议员、共和党无锡支部长、无锡市教育会会长等职;1921年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24年受荣德生之聘,出任公益工商中学校长,从此与荣氏家族结下不解之缘。1924年,为应对军阀混战,无锡成立地方维持会,钱基厚被推举为会长,继而当选市公所总董,几年后出任无锡商会会长,此后二三十年间,他一直是无锡众多工商实业家利益的总代表人物,成为团结他们的一面旗帜,斡旋着他们间的纠葛、推进着他们共荣并进。抗战初,他当选为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主席,无锡沦陷期间,为避日伪通缉,他避居乡间,转道沪上,开始了8年的“蓄须称老”、“息影沪滨”的避居生活,在上海联络江南各地名绅作抗战后援,将原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所存二万五千元资金全部汇往重庆、支持抗战。1944年,他当选无锡旅沪同乡会理事长,为支援抗日密募救国公债一千万元。抗战胜利后,钱基厚回到无锡出任无锡县银行董事长、继任县商会理事长。1949年2 月,他作为无锡各界代表,派员前往苏北解放区与中共衔接、迎接解放。建国后,钱基厚历任无锡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苏南行署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民建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

这里简约交代钱基厚孙卿的履历,意在显示钱氏自基博基厚始,这个典型的无锡书香门第所出俊才多矣。而到了他们的下一辈“钟”字辈,简直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

钱氏的“钟”字辈兄弟凡十人,大多都是学有专长、事业有成的人物,多数是教授、学者而享誉国内。当然,其中之长子长兄钱钟书更是风华卓然名世。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出生,因“抓周”时抓得一本书而得名“钟书”,果然,他一生嗜书爱书写书,一步一步从 “书之台阶”登上了二十世纪文化学术的高峰。

钱钟书手迹

钱钟书从小聪明过人,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形象思维,颇不欲按部班地逻辑推理。他继嗣给无子的大伯钱基成,并接受了大伯笃实的启蒙

教育,十一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他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或圣约翰校友所办,大部分课

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

赋。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

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

钱钟书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此乃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之慧眼独具,因为钱钟书报考清华,数学只有15分,而国语和英语特别之故。所以倘无清华罗家伦 ,中国恐怕不会有

钱钟书也。钱钟书遂与吴晗、夏鼐鼎足而三、成为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影响力“三才子”。有同学回忆清华时的钱钟书:“他(钱钟书)的中英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

中西新旧书籍。怪的是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是考试时总是……”

钱钟书在清华园出类拔萃,自然成为众所瞩目的人物,相信凭着他的博学多才、潇洒倜傥,当是许多女学生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了,然而,此时他对众多的名门闺秀并无用心,而是与同乡的

杨家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缔结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情缘。他们定情于1932年,成婚于1935年。笔者曾翻阅到那时代无锡的旧报纸,钱杨结婚的消息赫然在目,可见,二十几岁时,钱钟书和杨绛在

无锡地方已经以才气名世了。

在结婚的那一年,钱钟书以名的成绩考取庚款公费留学生,与新婚妻子杨绛结伴同赴英伦留学。两年以后,钱钟书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之后他

随杨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归国后的1938年,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后又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

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有意思的是,他是国学大师,却多数执教着英语,可见他的英语、包括其他外语的功底之深。所以称他

是学贯中西的文化巨匠实不为过。在清华执教期间,钱钟书受到前辈学者陈衍、钱穆、吴宓等高度评价,同乡同族长辈钱穆对钱钟书器重自不必言,那有“清末三大诗人”之一之称的陈衍(号

石遗)亦视之为奇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研讨学问、臧否人物,他非常佩服钱钟

书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还有吴宓,对钱钟书更是刮目相看,称他为“人中之龙”,说时年二十几岁的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满身儒雅风度”,已

是一位名扬四方的博学鸿儒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