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村鲍氏始祖为汉朝鲍宣
石渠村鲍氏始祖为汉朝鲍宣
马涧镇石渠村,由原来的石渠一村、石渠二村、石渠三村与陈塘下4个行政村组成。
石渠村以溪流多石而得名。堰头自然村,村中世居鲍姓。水碓背自然村,村以山坡脚有一水碓得名。
骑鹿山自然村,村以山得名。村中世居杨姓。瓦灶头自然村,村以前有瓦灶得名。陈塘下村后有口塘,名沉塘,村在塘下,故名沉塘下。
石渠上游有东西两个源,东源经上吴,西源经穆澄源,两源在源口汇合为石渠溪,溪中多石,故名石渠。石渠为兰溪至浦江的古道,两源山民必经石渠。由于人口流动多,逐渐形成街市。据清康熙《兰溪县志》载:“石渠有集市”。民国时期,石渠便建乡,是乡公所驻地。解放初期,一段时间还是马涧区署驻地,可见当时之繁华。1985年兰浦公路通车,石渠设站,集镇得到进一步发展。
查得石渠村宗谱,该宗谱名为《石渠鲍氏宗谱》,主修:鲍文达,宗族堂名:萃敬堂。版本为1996年萃敬堂铅印本。本谱始修于宋咸淳五年(1269年),此为第十七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世,排行字为纹。共九卷,计九册,为线装本。卷之一:题字、序言、凡例、图、龙章、祖像、诗文、近史、祠史、历次修谱人员、经费收支、跋、世系图、五代登记表、1944年续修宗谱线本;卷二至卷九:世系图。
兰溪石渠鲍氏始祖为汉朝鲍宣。
始迁祖文进公,行万六九、宋宝佑年间(1253—1258)宦游至兰溪石渠、由义鸟义亭徙居于此。
排行字母:万闻富聪俊、怀晟淮贵干、鸣茂鼎吴升、昂旦昱方裕、红绍经综绪、维絙缙绣纹。
本支名人:鲍文进(朝议大夫)、鲍景升(工部主事)、鲍梧生(进士)。
珍贵史料:《模范学堂与鲍春松》;1930年,石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创始和受挫文字资料。
石渠鲍氏世系:
先祖夏禹姒氏之后,春秋时敬叔仕齐,食采邑于鲍地,遂以地为姓(因同名非一,冠以地名区别),生子鲍叔牙。
至汉哀帝时司隶校尉鲍宣徙居山西上党,而为郡名之始。为一世祖,居长子。
五世祖 昂 避征辟,隐于山东泰山平阳。
廿八世祖 孝恭 为越州司马,唐僖宗广明初年,兵乱路阻不得归,遂家余姚,浙江有鲍自此始。
卅一世祖 绩 仕吴越浙东节度判官,卒葬处州龙泉之延庆乡,子孙守墓遂居龙泉。
四十一世祖 若圭 迁居青田。
四十二世祖 仲渊,字子静,行高十二。宋任保宁太守,理宗绍定年间徙居义乌之义亭。
四十六世祖 含,字公达,号文进,行万六十九。宋理宗保佑间累官保宁太守,宦游兰溪北乡,遂居于石渠,为兰溪鲍姓之一世祖,自此,以四十六世上重起一世石渠派。生三子:闻、道、溥。
长、次二房仍居石渠,幼房溥公分迁卢峰,尊其父含为卢峰一始祖,与石渠鲍氏同。
颂曰:上党泰山平阳,后唐时浙江有鲍余姚始;
龙泉青田义亭,南宋期兰溪此族石渠先。
附:石渠《上党郡鲍氏大宗谱》序
(明)宋濂
谱牒之来尚矣。自轩辕、尧、舜以至春秋,诸侯、卿大夫名号继统,姓有所承,或以赐,或以氏,或以字,或以齐、鲁、吴、越之国,或以文武成康之谥,或以王孙公子之爵,或以巫、医、陶冶之事,或以东西南北之居,或以三岛六麓之志是也。国家公侯族姓亦从所自出焉。汉魏间,世亦多至二三十世,少亦十六七世,观之古史可稽矣。详考诸谱,晋成帝成康丙申(公元336年)诏尚书著作郎袁彦叔等索谱。魏司空清河崔淋、贾贽等,上之又唐贞观戊戌(公元638年),吏部尚书高士廉、韦挺、中书令岑文本、秘书丞令狐德芬、中书舍人徐令言等重修其谱,合一百九十三姓千二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姓氏志》。高宗永徽间(公元65O一655年),许敬宗以不叙武后氏世,请改之,乃命孔至约吕才等刊定二百三十五姓千六百八十七家为九等。显庆丙辰(公元656年)书成,号:《姓氏录》。中宗景龙中(公元707—7 1 O年),柳冲修之,侍郎魏元忠、萧至忠、徐坚、吴竞等复修其书。至玄宗时,召柳冲、侍郎魏知(原文无“知’’字)古、陆象先、刘子玄(原文为“元”)、讨,缀收始书,号:《姓系录》。开元初(公元7 1 3年)诏柳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篡考定二十六姓,以十姓为国之柱,以十六姓为国之梁。而上党鲍氏在其列焉。
鲍氏之先出自夏禹之后,有曰敬叔者,仕齐,食采于鲍,子孙因以为氏。敬叔之子叔牙,仕为齐卿,知管仲之贤,荐以为相,此其得姓之祖也。及汉哀平之世,有曰宣者,拜司隶校尉,子永(原误为昱)孙昱(原误为德)三世皆以清节直声,列名史传,至今脍炙人口。嗣后由晋至唐,以迨赵宋,史不绝书。其裔有曰明之、讳聪者,为兰邑(系指浙江兰溪)学博,尝绘像列图,以谱其族,复辑前世名公硕人,所遗赞跋,汇为一帙,苏大史篆其额曰:“《鲍氏世牒》(注:应为“鲍氏宗谱”)复清余为序,余观鲍氏之后多贤而且才,其积德之验乎。抑焉!余不敢专以颂,而兼以规。夫族谱之作,尊祖也,尊祖而谱辑焉。然后知祖宗之所自出,不背本忘生。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耀于人也。盖将俟后世观之,而考世德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俾子孙亦知所以自立云尔。
洪武壬戌(公元1382年)之夏吉
浦阳宋濂拜撰
金华市域内永康、义乌、兰溪等地都盛产杨梅,其中以兰溪里山杨梅为最著名。兰溪北山马涧、石渠、大塘、姚塘下、柏社一带俗称里山,盛产杨梅。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杨梅穆澄源产者佳”,“源口产者尤佳”。穆澄源和源口,即今石渠乡的两个行政村。里山杨梅,因产地故名。它果大汁玉,味甜微酸,食后有回味,品质佳胜,素为杨梅之上品。
现辑录鲍文达的文章《辛亥革命蒋倬章与鲍春松》: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光复会员蒋倬章和石渠鲍钦坤在浙江兰溪石渠创办了公立模范学堂以推行清朝教育新制。学校规模较大,所开的课程有国文、算学、地理、体操、唱歌、图画、手工等。学生一律住校,穿绿色洋操衣(军装)。十分注重操练,改变了学生读死书的状况。学堂办了五年,至宣统二年庚戍(1910年)农历五月廿五日午夜,学生在酣睡中被唤醒,学堂郑重宣布:“时局紧急,立即解散。”全堂师生一时散尽。翌日,村人方知学堂是与绍兴大通学堂相通应,是兰(溪)北造反的总机关。学堂创办起来,秋瑾就来视察过,并赠给宝剑一把,嗣后革命同志开会,先悬宝剑宣誓,然后议事,因大通学堂事发,故而解散。
其间有鲍春松者字柏亭(1874-1944年),本旗子孙,是蒋倬章学生,在塾信(模范学堂前身)教书,思想尚新,一向反对缠足,先让女儿作出大脚榜样,眼看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乃怀灭清兴中之志。后受孙文思想影响和得蒋倬章的启发,于32岁时放弃教席,投身国民革命。即在蒋倬章建立的梅溪筏运公司任职,以此为掩护,忠诚执行模范学堂作出的指示,经常出没于金华、兰溪、建德、浦江等县的交界地区及钱塘江两岸诸城镇,乃至到达东南沿海各大城市,以观察形势,互通情报,并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国民革命,从而结识很多书生、大家子弟、矿工、农民、搬运工、教徒、手工业者,拉起一支相当数量的国民革命地下武装——光复军。
模范学堂解散后(五月廿六日),晨光微曦,革命武装志士六、七百人,埋伏于石渠村的前山和黄龙果山。日高三丈时,先遣队伍个个身挂红布条,荷枪执械陆续进村,聚集在石渠头前小祠堂(鲍氏分祠,屋宽阔又易撤离),等待鲍春松运来枪支弹药,以攻占兰城,等至午后,未见枪弹运来,聚众万分焦急。原来七口棺材(内装军火)的五条民船,在钱塘江七里泷被劫。此报传来,众人皆散。廿七日,清兵包围石渠村,按户搜查,并厉声警告:“匿藏不报与匪同罪,不交出首逆放火烧村。”又张贴文告:“活捉鲍春松者赏银洋五百元,击毙鲍春松者赏银洋三百元。”清兵追查至暮,无所获而去。
此举失败,鲍春松仍继续在各地奔波,以收聚队伍,不时也回石渠村进行组织发动。同年七月某夜潜回家门,刚刚就寝,忽听楼下一声惊喊:“快逃!”他立即跳出窗口往村外疾奔,随后追上一批人众,直追出三里许,鲍春松在夜色茫茫中得以脱险。
辛亥革命义军在石渠起义未成,主力军撤往金华山暂作分散隐蔽,清兵则到处疯狂搜捕革命同志,特别是要逮住鲍春松。此时,清政府在兰溪西门码头,挂起革命同志的首级来示众,革命行动虽然受挫,而鲍春松等矢志犹雄,干脆在金华山脊北壑的大凹里建寨扎营,重振旗鼓。不多日,走散人员大部归队,他们在山凹里搭起百余个三脚草铺,每三人蜗居一铺,按其编制排列,井然有序。他们拥有土枪土炮上百支,刀矛千把及一个炼硝栅;还建有粮铺、垦山种菜;又在各要口架起滚石棚以压毙侵敌和多处布设树干枝杈以障敌进。他们纪律严明,不断进行军事演习。真是人强粮足,壁垒森严,大有坚不可摧和一举吞噬官府之势。这般力量的存在和日益壮大,有力地支持各地革命同志的活动和革命力量的发展。金华府和兰溪、浦江等县衙对此惶恐之极,恨之入骨,非彻底剿灭不足以平局面。故各县都在严加戒备;并竭尽全力痛加追剿。
九月某夜,月明星稀,革命同志秉性警觉。此时将有遭袭预感。未久,侦察接连来报,说是“金华府蹩脚统领沈××,带领清勇,兵分两路奔袭我营,义军不知敌方实力,立即将队伍一部分登上另一制高点,又一部分伏于山腰柴林之间,伺机出击。待约个把时辰,南面山侧,果然鸟雀惊飞,义军紧握武器严阵以待。须臾,营地喊声大震,夹有枪声数响,接着升起一缕浓烟,随之火光冲天,一时火熄。清兵自感扑空,十分沮丧,不敢搜索亦不敢滞留,分路撤退。
义军见最后撤退的清兵孤军行动,立即传令山腰伏兵起而击之;另侧山腰义军放铳助战。清兵慌于应战,长长的队伍,首尾不应,顿时混乱,怆怆惶惶逃出杀区,倒戈而遁。
义军回到营地,只见焦土一片。次日据报,金华府与兰溪、浦江等县,要调兵搜山围剿,并到处缉捕革命同志。义军粮绝援无,难以坚持抗击,只得乘夜将大部分人马向建德、淳安等县转移,部分力量散潜各地暗中行事。
辛亥革命兰(溪)北武装力量,建立起来时间虽属短暂,但发展壮大速度惊人,大大地震撼了周围府、县各级衙门,有力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不到两年清政府被推翻,鲍春松仍以教书为业,致力于国民教育,1944年在石渠家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