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源流史》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六:吠檀多
印度中世纪哲学之六:吠檀多
吠檀多是印度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中世纪印度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吠檀多。吠檀多的意思是" 吠陀的终结" 或" 吠陀教义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奥义书。此派以奥义书为研究对象,因此称之为吠檀多派。
吠檀多派的最根本经典是《梵经》,也就是说《梵经》内容是吠檀多派哲学的基础。吠檀多派各个流派都是从自己的立场,适应社会斗争的需要去注疏《梵经》的。
吠檀多不同的流派有:不二论、制限不二论、二元论、二元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不二论"。
1.吠檀多不二论
吠檀多不二论的主要代表是乔奈波陀(公元640-690 年)和商羯罗(公元788-820 年)。
乔奈波陀著有《蛙氏奥义颂》,对于梵、我、幻的关系提出4 点看法:
①宇宙最高实体是梵,梵是绝对真实的存在;
②自然界是梵通过一种称为摩耶的魔力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不真实的表象;
③我(灵魂)和梵同一不二;
④解脱的最高目的是亲证梵我如一,认识灵魂的真正本性。
此外,乔奈波陀还发挥了奥义书中神秘主义的" 四位说" 理论,即自我根据摆脱主、客观经验束缚的不同程度分为四位:普遍位、光明位、智慧位和第四位。在普遍位时,自我具有觉醒的意识,可以认知外界对象并完全受到主,客观经验的束缚;在光明位时,自我处于梦眠状态,它摆脱了外界经验的印象,但仍可觉知内在的精神对象;在智慧位时,自我是熟睡状态,完全脱离了主、客观经验的印象,从而过渡到第四位,此时的自我完全和最高我(梵)同一不二。
商羯罗发挥了乔奈波陀的《蛙氏奥义颂》的思想,认为真实不二的梵是世界万物的始基。梵是纯粹的、统一的,既不具有任何差别、内外、部分;也不具有任何属性、运动和因果。梵本身是没有任何属性的实体,但是没有宗教修持的人由于无明,从下智去看它,给它附上了种种的属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神也是其中的一种。这样梵就有了上梵和下梵之分。上梵是非经验和非现象的,下梵是经验和现象的,下梵是主观化了的上梵。商羯罗认为,世界是梵的一种幻现或假象。梵转变为世界,不过是一种假象,它的本性并没有变,正象绳被幻现为蛇一样。
在梵和自然的关系上,商羯罗坚持一元论,认为世界是梵通过摩耶魔力幻化出来的,世界本身是虚妄的,如同梦境或海市蜃楼,但世人惑于无明,从下智看世界,错把虚妄当作真实。商羯罗认为梵创造世界的过程中:梵生出空大、风大、火大、水大、地大五基本原素,例如,空大是由1 /2 空+1 /8 水+1 /8 火+1 /8 风+1 /8 地所构成,其它四个基本原素也用类似的方法构成。
在认识论上,商羯罗认为实体存在是" 真实认识" 或" 高级认识" 的认知对象,而经验存在则是" 虚妄的认识" 或低级认识的认识对象。" 高级认识" 是一种超越主客观的意识,在这种认识中认识主体(认识者)、认识的对象和认识都是没有区别的。" 高级认识" 是一种" 直接经验" (随受),它是由修行者在出神状态下直接领悟到的或亲证的一种认识;" 低级认识" 是从现象界中通过感官而得的。它的认识方法或来源有6 种:a感觉;b推理;c圣典的证明;d比较;e推定;f非了悟。非了语是对于非存在或不存在的一种认识。商羯罗这种对所谓实体存在和经验存在的区分,对所谓高级认识和低级认识的划分,贬低感性和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和意义。否定认识的客观内容,使认识成为一种先验的存在。
乔奈波陀和商羯罗反对数论的自性说,认识只有智慧的梵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保卫者和破坏者,无意识的自性是苍弱无力的,是不能成为世界的起因的。他们为了证明世界起因的合理性,提出了下面的论据:石头和砖不可能自己形成美丽的建筑物,粘土没有陶器匠不能自成瓦罐,大马车没有马不能行进,如此等等。无意识的原初物质不能被说明是破坏三德平衡的第一个推动力。
商羯罗也反对胜论关于原子经常处于运动之中的说法,即反对胜论关于运动是原子的属性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运动是原子本身的属性,那么原子将会永远不停地运动,决不能导致客观对象的毁灭;反之,如果静止是原子的属性,那么原子将永远地静止,也不能促使客体的创造,因此原子及其属性不能被证明是世界构成及其运动的原因。
2.吠檀多制限不二论
罗摩努阇是吠檀多制限不二论的主要阐述者。
罗摩努阇认为:宇宙万有的最高本体是梵、最高我或神(毗湿奴),梵是全智的、全能的、无瑕的和无所不在的,它具有无限的神圣性质以及无量的力用。梵是世界和一切事物的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也是一切有情的主宰者、控制者和赏罚者。世界上的各种现象无一不是梵的表现或化身。
关于梵和现象界的关系,罗摩努阇提出了一种与商羯罗不同的主张。按照商羯罗的意见上梵是无差别的、无属性的和无作为的,任何差别、作为等都是无明的结果。但按罗摩努阇的意见,梵确是有差别的、有属性的和有作为的。在商羯罗看来,梵显现为现象界(世界、个我)是一种幻现的转变,在这种显现中,因不过是假象地或非真实地转变为果,但罗摩努阇认为梵显现为现象界是真实的转变,在这种显现中因是真实地转变为果,梵和它所显现的现象界都是真实的。因此现象界决不像商羯罗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摩耶。
对梵、个我(个体灵魂)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罗摩努阇认为,梵所显现出来的现象界不外是个我和世界,因此梵是一方,个我和世界是另一方。个我是梵的精神力的表现,个我以意识为本质;梵和个我,世界的关系是异- - 同的关系,即梵、个我和世界在本质上或本体论的意义上是相同的,但在性质、形式和作用上是相异的。由梵化现出的个我和世界在最高本质上是和梵相同的,但梵拥有创造、摄持和毁灭一切的无限力量而个我则没有;梵是无所不在的,而个我则是存在于身体中的;梵以识或精神为本性,而世界则以物质或非意识为本性。
梵既以精神或意识为自己本性,那么它又如何具有显现世界的非精神或物质力量呢?罗摩努阇回答说:一种能生的东西拥有产生和显现出另外一种东西的力量,但这个能生的东西并不就等于所生的东西。
罗摩努阇认为,梵,世界和个我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和个我都只是梵的性质(德性)或部分。梵一方同个我、世界另一方的关系也就是实体同性质或者部分同全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如果从实体上看,实体不等于它的任何性质,也不等于所有性质的总和。实体是超越于它的任何所有性质的;如果从性质上看,性质从属于一个实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性质就是实体。因此梵尽管被个我,世界所制限,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这就是罗摩努阇的制限一元论或制限不二论。
3.吠檀多二元论
摩陀婆(公元1197-1276 年)综合了毗湿努派的神学和吠檀多的哲学思想,建立了与商羯罗相对立的二元论体系。
摩陀婆的二元论,是指实体与它的性质的不同。这与我们现在所称哲学上的二元论有着不同的意义。摩陀婆认为,实体有两种:一种是自存或独立的存在,另一种是依存的存在。自存的存在是梵或毗湿努,依存的存在是个我和世界。梵是至善的、圆满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它的本质是" 真知乐"。它是世界的动力因。个我也是一种精神实体,它是认识者、享受者和动作者,它的本质是无限的智慧和喜乐,但覆盖着善与恶的业障。个我虽然依赖于梵或神,并受到神的控制,但仍然保持着相对的自由。世界是物质的实体,原初物质是世界创造的质料因,神通过原初物质塑造了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形式并显现为杂多的现象。梵与原初物质共存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商羯罗认为,梵和个我,世界在本性上是不二一元的,而摩陀婆认为,在三种实体之间以及每个实体内部之间都有着差异性;商羯罗认为,梵显现为个我和世界是一种幻现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因是假象地转化成了果,因是真实的,果是虚幻的,现象世界不过是一种摩耶(幻),而摩陀婆认为梵和现象世界一样,都是真实的,因转化为果是真实的转变,因和果都是真实的,因是未展现的果,果是已展现的因。
商羯罗认为神是下梵或受无明所限的梵的表现,而摩陀婆认为,神本身就是梵,它是全智全能、无所不在的,无明只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实体,它虽然是依借神的意志掩盖了我们自然的智慧,但本身则是实在的。
4.吠檀多二元不二论
尼跋迦(公元1062-1162 年)是吠檀多二元不二论的提出者。尼跋迦主张有三种实在:梵、个我和非精神的物质。梵是最高的,最大的和无限的实在,也称为黑天或诃哩,它超越于时空的限制,是世界上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动力因。梵和个我,物质世界的关系在本性上是不一不异的,这种关系正象蛇和蛇团,太阳和它的光线一样,由梵显现为个我和物质世界是一种因转化为果的真实转变。他的这种学说被称为二元不二论。尼跋迦认为奉事神,获得神的恩宠是达到解脱的主要手段,修行的方法有五:行事、明知、念想、归依最高神和归从师长。
5.吠檀多纯粹不二论
筏罗婆(公元1473-1531 年)是吠檀多纯粹不二论的提出者。筏罗婆主张梵和个我、物质世界本来是不异的,梵是最高的实在,万有的创造主,梵即是黑天。他一方面坚持了商羯罗梵与个我、物质世界不异的思想,但他又同时否定了商羯罗关于梵显现为个我,世界是一种摩耶或幻现的观点。作为原因的梵和作为结果的个我和物质世界在本性上都是清净纯粹的,即" 真——知——乐"。他把个我作了三种不同的区分:作为" 自在力" 的" 纯粹我" ,经验生死的" 轮回我" 和具有明知的" 解脱我"。 "解脱我" 也就是梵或黑天。他认为,人对黑天的虔信也就是使" 解脱我" 与梵或黑天结合为一,对神的归依是解脱的主要手段,这样,他一方面否定了罗摩奴阇和摩陀婆所确认的创世说: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商羯罗的现象世界如幻说,认为个我和物质世界不是空幻的,它们象神一样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