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的大庙
寺庙既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场所,也是一道文化景观。过去商都的居民皆为晋、冀移民,他们迁来商都后,割不断与中原文化的情缘,总想让心灵有个安放的地方,商都大庙遂应运而生。
此庙于民国十八年(1929)由一些大户和商户集资兴建,位于七台城东门墙根儿,东靠东顺城街,北毗隆盛街,是一座坐北朝南,以庙门、围墙圈起来拷贝中原寺庙的单体古建筑。它与城西的县公署大院遥遥相对,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建城理念。
据《商都县文史资料(二)·从出土文物看商都历史》介绍,商都大庙“庙宇为砖木结构,由一个正殿、两个偏殿组成。正殿为三间,偏殿各为一间。正殿包括三个神台,关帝神台居中,神台上有一木龛,龛内是关羽,神台下左右是关平、周仓、陈甫、赵累四尊两米高的泥塑,在东西两面的墙上绘有'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壁画。东神台上为马王,西神台上为城隍。殿檐下有六根露天明柱。两个偏殿东为奶奶庙,西为龙王庙。各殿均为雕刻而成的花窗户、双扇门。紧挨西偏殿墙下有一土屋,是看庙人的住所,庙前是空场”。商都大庙是一处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体现了老商都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认同。
庙中供奉的关帝是三国时蜀汉的大将关羽关云长,是一位义气千秋、忠贞不二、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故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推崇,并被儒、释、道三家拉进教门以壮声威。商都大庙以关帝庙居中,表明老商都人偶像崇拜的侧重点在关帝圣君,因为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是他们心目中的楷模。
马王俗称“三只眼马王爷”,道教尊他为“灵官马元帅”,民间因玉皇大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视之为火神,此外,为求马生殖繁衍得快,又奉他为马明王。城隍是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祇,能应人所请,旱来降雨,涝时放晴,以保人民丰衣足食,担负着“剪除凶恶,护国保本”的重任。奶奶庙即能使妇女多子,且保护儿童健康成长。龙王即能行云布雨的四海龙王,是佛教原神和中国民间龙神融合、经道 教改造而成的帝神。
商都大庙奉祀这些神衹,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敬畏以及偶像崇拜的“天人合一”思想,表达的是崇尚健康向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心理诉求。所以,每到诸神的生日或儒、释、道三教既定的仪规,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有影响且流传广泛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的庙会,城内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集市繁盛,热闹非凡,俨然一盛大节日。
庙会的本义是聚会于宗庙,引申为凡在节日或规定日期于庙内外举行的集市。有史料表明,商都四月二十八日庙会既有集市活动更有宗教庆典,宗教庆典名为“扫寺”。“ 扫寺”的内容和仪式是:生下男儿怕夭折将其寄托给神衹“奶奶”,“奶奶”为之留扎“后辨”(意为“扎根有后”)护佑其健康成长,待男儿长到12岁到奶奶庙行“领神”,程序为:庙祝牵幼童手领其入庙,并令其用扫帚在庙中央和四隅各扫一下。然后,和尚接过扫帚轻击幼童头,示其跑向庙外,百步之内不得回头。从此,幼童还俗,一生平安。此俗自大庙建成后较长时间流布,而与扫寺活动伴生的城乡物质交流活动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未。
特别鸣谢商都县档案局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