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在昨天苏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工业服务产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产业司副巡视员罗俊杰做了《解读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报告。我的这篇文章一方面介绍这个报告,另外一方面也加上了自己的解读。

  1、行动指南的推出,证明制造业服务化是趋势

 

  2、服务型制造定义不明确

  早上通读了一遍《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的全文,发现读完之后,我对服务型制造的定义、范围都不明确。在概念不清晰的条件下,容易让不同机构、不同企业对服务型制造产生不同的理解,也可能对企业形成误导。

  看下指南对服务型制造的解释: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首先服务概念本身在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明确的范围。简单理解服务就是第三产业;但对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日本与美国的范围都不一致,日本与美国第三产业的差异主要在于金融算不算服务业,美国将金融算到服务业内,而日本不算。

  我们再看看服务型制造定义: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售后服务是天然的具有制造和服务两个属性的,先不谈融合,看看售后服务是不是应该包含在服务型制造范围内?但仔细看一下整个指南,发现售后服务的位置非常尴尬,在整个指南中,没有明确提售后服务的相关导向。但在我的观点里售后服务是服务型制造的中枢,在这个中枢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服务提升行动制造效能提升行动,客户价值提升行动,服务模式创新行动

  所以我将原来的图

  修改为

  3、售后服务处于服务型制造的中枢地位

  (1)设计服务提升行动:

  传统的设计,信息是单向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推向市场,推给用户。主要的设计思想来自设计师,产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设计师是否可以把握住用户的需求。而大部分好的产品,是适应用户需求的产品,但如何了解用户的需求?

  售后服务体系是获得用户反馈的最佳途径。

  传统的售后服务体系,可以通过故障反馈来改进未来产品的设计。随着智能产品的发展,产品的联网,是商业模式向产品+服务方向转变的基础。在这个模式转变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售后服务体系模式的转变。

  (2)制造效能提升行动:

  这个行动主要包括: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支持服务外包三方面。而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从需求管理入手的。对于设备供应商而言,设备的备件是一个大的利润来源。

  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零备件的利润占汽车厂利润的50%左右。而航空公司购买了一架飞机,其生命周期内,购买零备件的费用,是飞机费用的5倍。

  产品+服务的模式也是增强售后服务体系的粘性,同时对这些零备件的需求管理,可以提升供应链体系的效率。

  (3)客户价值提升行动:

  这个行动主要包括: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创新信息增值服务。

  传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全生命周期。工厂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只是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而产品在销售之后的服务期,是全生命周期缺少的部分。

  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PTC,传统PTC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供应商,后来收购Servigistics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全全生命周期,Servigistics提出的概念叫服务生命周期管理,而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影响产品设计。

  (4)服务模式创新行动:

  包括有序发展相关金融服务,把握智能服务趋势。

  现在重型机械通常是通过租赁的形式获得利润,而物联网的发展,机械设备的实施定位,以及远程操控是重型机械行业融资租赁模式的基础。这块业务是原来售后服务部门来运作的。

  4、行动指南应该需要更落地

  看了整个行动指南,我个人感觉这个行动指南,更确切的说是行动方向;而指南应该有可落地的指导。这个行动指南却缺乏落地的指导。

  落地指导,我认为首先应该找到服务型制造的制约因素,找到制约因素,并将这个瓶颈打破是行动指南应该补充的内容

  在我眼里:售后服务体系是服务型制造的瓶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