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至孝闵子骞——《论语》悟读【254】
十月胎恩重 ,三春报答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论语》第十一篇第四章: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挑剔)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悟读】
海角游人思父母,天涯久客念椿萱。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即关爱父母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对于本章,普遍的理解是,“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还有一种悟读是,“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从不说那些挑拨他与父母兄弟关系的闲话。”
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鲁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孝闻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孝经》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故事出自于他。传闵损十岁丧母,其父续弦再娶,后母又生俩儿,继母虐待于他。冬天,两弟穿着棉冬衣,给他穿的却是用芦花做的“芦花衣”。某次其父外出,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于地,遭其父斥责鞭打,将芦花打出,其父大惊,回家质问后母,欲休之。闵损跪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才平息怒气,后母也改过自新,一家和睦起来。后来,闵子骞拜夫子为师,本章夫子不吝美言极力赞颂闵子骞,正是缘于其事亲至孝。
夫子的学生当中,曾子也以孝闻名,他对孝道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曾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此言点出了孝的三个层次:至孝即孝的最高层次是内心充分敬重长辈,不给脸色,使其心身愉悦;次孝是让父母不受辱没,最好能立道扬名,光父耀母;最下等的孝是仅仅物质上的赡养。
无论如何,孝的前提是早日成材,自立自强。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这是一句古谚,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无论男人女人,成家立业须勤奋刻苦,自食其力,切切不可仅仅依赖祖上的家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