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的今夕

随着旅游的日益升温,如今家乡的小巷变得热闹起来,每个周末,我都看到一辆辆满载着游客的大巴向着城门脚下驶来,男女老少穿越大街、小巷,驻足凝视历经多年沧桑演变后的老屋,寻觅着古老的遗迹,感受着人文历史的厚重。这让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小巷人也有了骄傲。

小巷,名曰杀猪巷,据说因巷子口曾有家卖猪肉的而得名。打从我记事起的这些年来,小巷也出过许多有头、有脸面的人物,有做官的,有出国留学的,有舞文弄墨的,这些都成为小巷的美谈,但他们都远离了小巷,如今能与小巷融为一体的却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真实、淳朴、善良,给沉寂的小巷增添了活气,成了小巷不可缺的一道风景线。

我常在巷子头拐弯处的烧饼店前遇到孙大爷,他,颤巍巍的拄着拐杖,傍晚的时候,他或是在专注的看烧饼店师傅揣面,偶尔聊几句;或是依着栏杆,看着路上往来的人群、车辆从面前经过。大爷今年已是91岁高龄了,小巷里年长者已经所剩无几,孙大爷就格外引人注目,他住在离我家老屋很近的郜家巷子口,我打小看到他时就已经是个中年汉子了,这么多年过去,我感叹孙大爷年轻时辛劳,年老了却活出了滋润。当年他以拉黄包车为生,听说老婆带着大女儿跟人家跑了,他与小女儿冬冬相依为命,憋居在小屋,生活简陋、清苦。寒暑易节,春去夏回,多少年后我再回小巷,冬冬已嫁了人,大爷也渐渐老矣,我总是见他一人洗衣做饭,独居小屋。听母亲说,近年来,两个女儿也轮流照顾他,烧好饭菜送过来,帮他收拾屋子,他自己身子骨还好,可以到城门口看看风景,拉拉家常。我现在也成了小巷的常客,见面的机会多了,相遇时我们或是微笑招呼,或是问他吃饭了没?大爷总是发出爽朗的笑声,并高声应答。孙大爷呈现的精神风貌是古老小巷焕发青春的真实写照。

巷子口现在住着一户张姓人家,他们是前几年因巷子西边拆迁搬过来的,原来就是熟识的老邻居,如今居临巷子口,几乎每回去母亲那儿都要遇上他们家人打声招呼,本来张家人丁兴旺,但跟我们辈分相同的4个子女先后到省里、市区发展,家里只留下双胞胎中的老二小双,或许是先天不足,他反应比较慢,现在倒成了张家留守老屋的顶梁柱了。说起来他命运也坎坷,前妻身体虚弱,第一个孩子夭折,生第二个女儿时因大出血最终没有能缓过劲来,两年以后她还是撒手人寰了。留下的女儿也有智障,小双后来又娶了个半聋哑的老婆燕子,却是老实、会过日子的人。小双年轻时是搬运工,很辛苦,喜欢喝点小酒,抽几支烟;退休前几年换了门岗工作,前年拿了退休金还兼做着打扫巷子的事,可以贴补家用,在外的兄弟姐妹们也仰仗他照顾母亲,不时的给他一些接济,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和美舒适。周末我光顾小巷总能遇见小双,要么在巷口劈柴火、生炉子,要么从水井洗菜、淘米,要么在巷口悠闲地抽烟小憩,而大多的时候,我还会遇到他有智障的女儿毛毛,看她情绪如何,说不定她会主动跟你招呼,那时我一定会欣喜的美赞她几句,她含羞的面容就象春天里绽放的花儿。我喜欢他们的厚道、诚实、善良,与他们简单的交流,你获得的是轻松、愉悦。

小巷前面的东大街现在成了古玩一条街,东边通往公园的道路每到周末也会车水马龙,显得有些拥挤。小巷的改造不完备,造成周围落差比较大,有些设施也比较落后;路面高低不平,象母亲这样行走不便的老人很难走出小巷。我担忧母亲寂寞,姐也想接到身边,母亲说,不用,这里挺好,接地气,老人之间也常有走动。是啊,往积极的方面想,有家的地方就有温暖,因为有老屋,有母亲,有亲人,有朋友,小巷离我的生活才这么近,跟小巷人相处起来才这么亲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