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蝶堂,传世名作,传奇友谊
“二金蝶堂”这一枚印
是赵悲庵传世名作之一
▲赵悲庵
赵之谦(1829-1884),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这“二金蝶堂”是悲庵的斋号
在其背后
有着一段动人传说
在此印边款中
悲庵这样描述:
“旌孝子,七世祖,十九年,走寻父,父已殇,负骨归,启殡宫,金蝶飞,二金蝶,投怀中,表至行,大吾宗,遭乱离,丧家室,剩一身,险以出。思祖德,惟下泪。刻此石,告万世。同治纪元壬戌夏,赵之谦避地闽中作记。”
“思祖德,惟下泪”
这“二金蝶堂”之于悲庵
但同样的印文
吴让之也刻过
▲二金蝶堂,吴让之刻
当然
他不是为了自用
而是要赠与悲庵的
也正因如此
这一枚印
见证了让之与悲庵之间的传奇友谊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
让之大悲庵三十岁
两人虽同爱篆刻
但彼此并无交集
一生都未曾谋面
会提刀为悲庵篆刻
还要从一个人说起
那就是魏稼孙
魏锡曾,字稼孙,仁和人。贡生,福建候补盐大使。篆刻鉴赏家,精于印论,印谱收藏家。有《绩语堂诗存》。
稼孙是悲庵的知音
其本人并不刻印
但精研印学
爱好集印谱
稼孙欣赏悲庵的篆刻
但奈何悲庵并不想做印人
平日里很少动刀
深知悲庵对于篆刻的“惰性”
稼孙主动提出要为他集印谱
为了提高他篆刻的欲望
稼孙甚至不惜当“损友”
当着他的面
说他的篆刻不如丁敬、黄易等人
这激将法当真使得好
也只有了解悲庵性格的人
才敢使出这一招
要知道
悲庵脾气大、不服输
说他的篆刻不如别人
他不“上当”才怪!
于是
悲庵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批量性的刻印
不光刻,他还很“较劲”
1、在为稼孙刻《魏锡曾》、《稼孙》对印时,刻款道:“稼孙目予印为在丁、黄之下,此或在丁之下、黄之上。”
2、在《赵之谦印》刻款云:“龙泓无此安详,完白无此精悍”。
3、在另一方《赵之谦印》刻款云:“完白山人刻小印,亦不如是之工”。
4、更在《松江树镛考藏印记》刻款云:“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模印家立一门户。”
成功激起了悲庵的创作欲
这集印谱一事也就成了
接下来就是为印谱做序的事了
请谁做序呢?
其实稼孙心里早就有谱了
当然要请吴让之了
因为让之不仅是当时的印坛巨匠
更是悲庵心中的“偶像”
原来
悲庵早年刻过一枚印
“会稽赵之谦字㧑叔印”
在边款中
他这样说道:
“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再(载)一人而已”
对让之的敬佩之情
溢于言表
壬戌夏(1862年)
悲庵开始大批量地刻印
大约半年就完成了初稿
癸亥夏秋之际(1863年)
稼孙就带着初稿专程拜访让之
请其做序
让之与悲庵的缘分由此开始了
在印谱中
让之见到了“会稽赵之谦字㧑叔印”
读其边款,大为感动
欣然同意为其做序
并热情地为悲庵刻了两枚印
在为印谱所作序言中
让之说道:
“撝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魏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一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曰:今日能此者惟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之。谨刻二方呈削正,盖目力昏眊,久不事此,不足观也”
当然
感动之余
让之也以一个长者身份
对悲庵这位后生委婉提出:
“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
在让之赠予悲庵的两印中
正有一枚“二金蝶堂”
观其二人之印
各有千秋
▲二金蝶堂,吴让之刻
1、该印信手刻就,于若干接续处巧用锋颖,极见活络。细节的把握合乎情理,具文人篆刻的抒情写意,手法又精准明确。
2、四字生动活泼,风姿绰约,“蝶”字“虫”旁末笔轻行取势,“堂”字左弧浅刻,“金”字横点俏皮,诸多要素,遂使全局生动多姿,神彩焕然。
3、全印排线可分为三级,第一层横向排叠, 继而弧线过渡,直至底部,复归横势,节奏自然,若不经意。
▲二金蝶堂,赵悲庵刻
1、“二金蝶堂”,这一类线条很粗的白文印,源出汉铸印又融合了自已的新意。
2、“蝶”字密得只留几个斑剥的小红点,而“二”字却又疏得留下了大片的红地,就象他的绘画作品一样,安排有致,毫不零乱,该密处尽量集中,该疏处则留出大片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但又要做到密不杂乱,疏不松散。这样大胆的虚实对比,当然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
3、此印线条也不尽是呆板统一,绝无生命力的直线,而是充满了韵味。方中有圆,圆中有方,以厚重凝练的刀法,表现汉铜印古朴的气息。他曾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剥,而在浑厚。”但不少人学汉印,仅学敲边、凿文,以为印边破碎、文字斑剥就是古掘,这是不足为训的。
后生的敬佩之情
长者的赠印之举
引起后世无数遐思
如今
刻就“二金蝶堂”的两人已逝
只留下一段未曾谋面的友谊
成为印坛永久流传的佳话
当然
我们也不能忘却稼孙同志
他不仅成就了这一段未曾谋面的友谊
更是促成悲庵“勤奋”刻印的大功臣
要知道
悲庵一生刻印不超过四百枚
但从1862年到1864年
仅仅是三年时间
悲庵就刻了二百余方
占他一生刻印数量的一半多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所以说
稼孙同志的功劳
当真是大大滴哟
请您关注印书房姐妹号“书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