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二号成功发射背后:火箭“超长待机”推迟10天升空,指挥员掉了10斤肉

极目新闻记者 周浩

通讯员 徐斌如 张维星

5月29日晚8时55分,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托举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5月30日上午5时1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

历经10天的推迟发射,长七火箭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工程拉力赛的第二棒。面对火箭在发射区“超长待机”的难题,文昌发射场提供了“超长续航”配套保障,首次担任“01”指挥员的王宇亮,也在应急处置工作中承担着重任。

火箭“超长待机”的近10天

时间回到5月19日晚,文昌发射场内,火箭已按流程完成大流量加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发射测试大厅内,“01”指挥员和分系统指挥员的口令声不时响起。火箭开始加电测试,各项数据从发射区传来。

一个报告故障的声音突然传来,原定于5月20日凌晨发射的天舟二号任务,最终因技术原因推迟发射。

推迟发射,意味着火箭将在塔架进入“待机”状态,必须尽快泄出大量低温推进剂,将火箭切换至安全状态。动力、加注等多个系统连夜投入繁杂的新程序,工作人员在闷热的塔架内部以最快速度完成管路对接、杂质吹除等操作。

同时,“超长待机”意味着多个系统要跟着进入“超长续航”状态,其中就包括空调系统。位于发射区的火箭几乎算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且为配合各项测试工作,火箭测试口需频繁打开,这些都对空调系统保障箭体内部温湿度提出了很高要求。

“由于任务调整,空调设备运行时间比原计划增加了近10余天,无疑是对机组稳定性的一次巨大挑战。”空调系统指挥员施云山说。

类似的情况在供气、测量等系统比比皆是。

5月26日上午,各系统开始模拟发射演练,天舟二号任务重新进入加注发射阶段。

72小时后,29日上午8时许,各系统人员纷纷上岗,准备进入射前负12小时程序。

任务成功后,01指挥员(左)和同事热情握手

5月29日晚,当长征七号火箭发出轰隆巨响去往太空时,测试大厅内所有人都在关注着屏幕上的飞行轨迹。火箭将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大厅内外终于爆发出按捺已久的欢呼声。

“01”指挥员体重掉了10斤

测试发射大厅内,“01”指挥员王宇亮心潮澎湃。少有人知,在这次任务期间,他的体重足足掉了10斤。

火箭转运现场,王宇亮在通过对讲机和岗位人员沟通情况

这是王宇亮航天生涯中第一次担任“01”指挥员,他面对的是一场来势汹汹的大考。任务计划调整后,每项工作都隐藏着风险,通宵后的人员精神状态和各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都要事无巨细地考虑到。能否做好本次火箭“待机”的保障工作,对后续任务执行至关重要。

但这些并没有让王宇亮乱了阵脚。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对长七、长五两型火箭的发动机了如指掌,他既熟悉箭上工作,也能在测试大厅运筹帷幄。文昌发射场建成后展开任务模拟合练,王宇亮提出的软件优化建议在后续正式发射任务中得到应用,大大提高了操作协调性。他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思维能力,在历次排故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长五首飞任务期间,火箭某处连接器气密性不合格。为了找到问题所在,王宇亮彻夜推公式,算漏率,终于发现症结所在。自此以后,各个连接器的参数都有了更为科学的规定值,对低温连接器的把控不再是难题,他也被同事称为“长五动脉守护人”。

可以说王宇亮的大火箭梦想,从发动机出发。在动力系统任职期间,他在很多领域的工作都扮演着开拓性的角色——参与编写新一代火箭动力系统教材、安全手册文件;在无预定计划、无参考经验、无试验文书的“三无”条件下完成排氢点火试验;培养一批批年轻操作手,形成动力系统基本测发能力;多次迭代完善系统试验文书,制定多媒体记录方案以及系统强制检验点等。

谈及这次任务中的一系列应急处置,王宇亮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能从容应对,与他从前在动力系统的磨砺有很大关系。

据悉,天舟二号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空间站平台设备、应用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组合体飞行阶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补加和空间站应用项目设备测试等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