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了欺负不还手,还不是你教的
大宝去年上了小学一年级,因为年纪相对较小,个子相对低了一些,也瘦弱。
奶奶比较在意,有些紧张——怕年纪大的孩子欺负大宝。那段时间,孩子一放学,奶奶就会下意识的问他有没有被欺负。
有天放学,大宝一放学就跟奶奶说有人欺负他,奶奶一听就炸了:谁欺负你了,怎么欺负的,打哪里了,你还手了吗……
事实就是孩子排队到操场做操,别的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大宝一脚。虽然那个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但那个小朋友没有道歉让大宝觉得自己很委屈,被欺负了。
挺小的一件事情,明显的,家人的日常言语已经对他造成了相当大的心里暗示——他是个弱者。
家人过于紧张和焦虑,无意中变成被害妄想的倾向,这种焦虑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到孩子,孩子在与人交往时,变得敏感而易怒。
从微博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老人卖烂掉的水果给一名8岁男童,男童的爸爸觉得气不过,盛怒之下把老人的水果摊掀了。
我们暂且先不评论这个老人和这位爸爸的行为。
8岁的男孩,正常情况下是有一定认知判断力的,桃子是否烂掉,在买的过程中就可以用肉眼看出来,但是老太在卖给他烂桃子的时候他没有拒绝,或者说他不知道拒绝。
孩子明知是烂桃不懂得拒绝,我们可以推测他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委屈时或许也是默然接受的,典型的“老实孩子”。
爸爸觉得孩子受委屈,这从深层映射出爸爸内心深处的委屈感和不安全感,他用粗暴的掀摊子的方式将他内心的这些感受发泄了出来。
直接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映射出这人曾被暴力对待过。被暴力对待过的情绪积压在心底,像定时定时炸弹一样存在。
老实孩子受到了委屈,这个念头像导火线一样引爆了那个爸爸心底的定时炸弹。
狂风暴雨过后,总是一片狼藉,暴力过激的行为,对孩子、对他人、对社会来说,影响总是负面的。
台湾心理学博士许皓宜曾经写道:父亲扮演燃料的角色,能够推动孩子的向前探索。
母亲给予孩子安全感,父亲则提供动力。现实中很多孩子既没有安全感,也不敢向前探索。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错误的相处方式。
首先,家长习惯用威逼利诱的方式来跟孩子相处。
许多家长都是这样跟孩子沟通的:
不听话就揍你!
不好好吃饭就不能玩!
考试成绩好的话有奖励!
孩子的天性就是讨好父母,很多时候顺从父母就成了变相的讨好了。
很多的家长控制欲强,对孩子的威逼和打压比较严重,孩子正常情绪便得不到有效的发泄。而情绪表达长期被压抑,会表现出两个极端:
一,性格懦弱,自卑不自信。
二,暴躁易怒,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次,不尊重孩子感受,听不到孩子的诉求。
每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我们的私人物品。孩子被尊重被爱护的初体验,是父母给的。
大多时候我们习惯用大人的感受去定义孩子感受,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面子,传递给孩子的观念就是“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或者“要听老师的话”等等。
听不到孩子真正的诉求,那么孩子从内心里就不会认可自己,从根本上说是学不会认可自己。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有一期是陈小春和Jasper这对父子的日常,看的出来陈小春是不擅长跟孩子相处的,他跟孩子相处较少,并不是特别的亲近。
节目中陈小春对Jasper大吼大叫的次数很多,比较粗暴,对此,开始Jasper一直处在战战兢兢的状态。
后来,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两人独处的机会多了,一起露营,一起做饭,一起游戏。。。。
陈小春越来越了解儿子,慢慢的开始尊重Jasper,会听他的话。儿子跟他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儿子也会用“我爱你”的方式表达他的爱。
如何让孩子远离潜在的危害和危险呢?
日常生活上的琐事家长不要大包大揽,学习上不要过多干涉。做一个“包办”的家长不如做一个好习惯的引路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自己解决成长中烦恼。
而好的习惯有助于孩子自律品质的养成,成长的是点滴的生活体验。过分的溺爱孩子等于变相的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每个孩子成长的节奏不一样,不要用成人的观点来评价孩子。不要用“笨”、“没用”等贬义成分的词去评价孩子,否定的评论都带着负面的能量。
经常被否定的孩子,心里会存在一个认知——不好的事情告诉父母都会受到批评。所以很多孩子都会选择不告诉家长不好的消息,包括被欺负。
比起“你真棒!”,用“你很爱思考”“你很有爱心”“你的想法很特别”等话术,更细腻,更真诚,能放大孩子的优点,正向反馈更明确。
点滴的进步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快乐,所有不要吝啬夸奖和鼓励孩子,正向的反馈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提高。
耳提面命的叮嘱和没完没了的唠叨,是教育上的大忌。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理念是,要乐于助人,学会分享。别人帮你是你的福气,不帮你是别人的本分。
无论分享和帮助,都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正常的拒绝是尊重自己真实感受的体现,正面的拒绝不伤面子,也不涉及道德层面。
乐于助人,乐于分享是一种美德,婉言拒绝也是一种修养。
对于安全,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的安全意识会一点点的影响孩子,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物品、不做危险动作等等。
正确看待性教育,不要羞于开口,及早对孩子进行启蒙,慢慢的让孩子内化性别生理差异的常识。
如果遇到校园凌霸类的事情,不要害怕,勇敢的还击,用行动告诉别人,你并不好惹。
养育孩子,只有一腔热烈的爱还是不够的,我们要用更多的智慧来养育、引导。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而唯有爱孩子是为了让他更安全地离开父母怀抱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