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务必牢记这一大禁忌和两大原则
文/胡蝶
最近,闺蜜向我诉苦:“唉!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跟我家丫头交流了。一句话不投机,母女俩就干仗……”
做父母的都有体会,孩子越大,往往越难与之交流。
有时,他根本不愿跟你交流,或者你说的话,他就没听进去。
虽然并不是每个父母都要去学儿童心理学,但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儿童交流技巧,还是必要的。
批斗会只会让孩子反感
期末模拟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儿子的数学考了96分,成绩不错。
但是孩子爸爸看完儿子的试卷,气冲冲地走到他面前,说:“你过来!你错的这首题,就是单元测试时错的那道题。当时我给你讲了半天,你说听懂了。怎么又做错了?”
儿子见爸爸话风不对,不吭声,也不理睬,硬着头皮坐着。
别说儿子,我都被孩子爸这阵势吓着了。
我赶紧提醒他:“有话好好说!你不就是想跟儿子交流一下试卷错题,给他讲明白,避免下次再出这样的错误吗?交流是解决问题的,你这样的态度,倒像是激发新矛盾。”
好在孩子爸爸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别人的劝。他当即换了一副柔和点的语气说:“是,我承认刚才太冲动了。儿子,来,爸爸再给你好好讲讲这道题。数学,你必须得弄明白思路,才会答题。”
经过爸爸耐心地讲解,儿子完全听懂了题。爸爸又当即出了一道相关的题,他也答对了。这事也和平翻篇了。
当家长与孩子需要交流时,很多时候是孩子犯了错误。而这时,家长容易被生气的情绪主宰,就不能好言好语与孩子交流了。
往往把交流搞成了审判会,或者批斗会。交流结果自然难尽人意。
因为,家长怒气冲冲的态度,会激起孩子的自护意识和反抗心理。
孩子就像刺猬一样,竖起一根根刺提防着你的指责。自然很难达成交流意愿。
到最后,问题得不到圆满解决,还惹得大人孩子都不高兴。
假期里,我想着给儿子报个特长班。
趁着我们母子俩下棋的愉悦氛围,我假装不经意地问他:“儿子,放假了,你要不要学个什么啊?比如绘画,或者跆拳道?你喜欢哪个啊?”
儿子说:“我想学绘画。我喜欢画画。”
其实我的期望是想让他学跆拳道,锻炼锻炼身体。于是我说:“跆拳道也不错吧?嘿嘿哈哈,练跆拳道的小伙子多帅气啊!”
“我不喜欢!我喜欢画画。”儿子继续说。
我喜欢把所有道理都讲透,让他自己权衡。于是告诉他:“嗯,你喜欢画画我支持,可以报绘画班。不过,你看,你平时锻炼身体的时间太少了。学跆拳道咱们可以多运动运动。要不咱们抽空去试学一节课,到时你觉得还可以就报。实在不喜欢咱们就不学行吗?”
儿子痛快答应了。后来带他去试上了一节跆拳道课,他也愿意学了。结果是,绘画和跆拳道两个都报。绘画班是他喜欢的,跆拳道班也是他能自愿接受的。满足了我们母子共同的意愿。
生活中,家长习惯用家长权威去强迫孩子听大人的安排,不管他愿不愿意,总是以“我是为你好”这类的爱的名义,来强迫孩子。
其实,孩子自己才最有发言权,家长应该适当地听听孩子的想法,作决定之前,与孩子协商一下,让孩子在自愿的基础上接纳你的安排。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变得不爱笑了,有时忍不住笑时还刻意地作出捂嘴的动作。
我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他敷衍地说没有。
无意间我听到他跟同学说话时提到,原来是有同学笑话他的牙齿,说他是小豁牙。
那晚,趁着我和儿子饭后散步的时间,我把话题引到掉牙上,说起自己小时候的糗事: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有两颗门牙几乎同时掉的,说话老跑风,就有同学笑话我,还说我像老掉牙的老奶奶,哈哈……”
儿子听罢,似乎引起了他情感的共鸣,他笑着问道:“妈妈,你掉牙的时候也被同学笑过啊?我同学也笑我是小豁牙呢。”
我轻松地笑笑,像是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幽默地说道:“谁掉门牙的时候,说话不跑风啊?谁掉牙的时候,没被人笑过啊?很正常的嘛。每颗掉的门牙,不被人笑笑还不敢长不出呢。”
儿子哈哈笑了。
我继续笑着说:“不用太把同学的笑话当回事。相信那些笑的同学,他们不是已经掉过牙被人笑过,就是将来的某天也会掉牙也要被笑一笑的。”
儿子似乎释怀了,也似乎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开心地说:“谢谢妈妈!我知道啦!”
孩子的心结,需要家长用心去打开。这就要求家长,不仅在交流语言上讲究技巧,更要用情感作为交流工具,去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这样孩子才会与你吐露心事。
亲子沟通是门语言艺术,想与孩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家长要学会选择合适的交流时机;选择适当的交流场合;选择恰当的开场白;烘托轻松的交流氛围。
如此,才能与孩子轻松而愉快地交流。
投稿请至:yizhang@chapterc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