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曾毁坏四千多年的一种文化
从传说时代到两宋时期,古代中国人对龟的崇拜曾达到“至尊至深至全”的程度,时间跨度长达四千多年。
三皇五帝与龟结缘,顶级传说龟有功劳,天地乾坤龟有职位,神话故事有龟身影,钱币官印有龟形象,史书传记有龟名姓。
在顶级传说中,龟曾助女娲补天,向伏羲献八卦,决策黄帝战蚩尤,帮尧立德治国,帮禹治水,助仓颉造字,示汤伐夏,助周公作礼,为秦筑城。
在补天中,为阻止天摇晃,被女娲砍下四肢,用于撑天。
六千多年前,龟被许多氏族部落作为图腾,受到崇拜。高等级的人死后用龟壳陪葬。有的部落祭祀活动中,把龟壳做成响器,放入石子发出声响,与神灵沟通。
大汶口文化龟甲器。
五千多年前,继续从事祭祀活动,并加入玉器行列,发挥祈福通灵作用。级别很高,整天和首领贵族在一起。
红山文化玉龟。
四千多年前,主要从事占卜活动。其中有的占卜由玉龟与身上刻着图案的玉板合作完成。
凌家滩文化占卜玉龟。
凌家滩文化与占卜玉龟共同使用的占卜玉板。
商代,继续从事占卜活动。不怕火烧刀刻,为帝王传达上天旨意,预测政事吉凶,保存甲骨卜辞。
周朝,在朝廷专设的龟宫里办公,由御史级别的龟人代言,参政议政。
春秋战国,担任神职,与龙、凤、虎一起,护佑东西南北四方,具体分管北方。神职统称“四神”、“四灵”或“四象”。任职期间,还为帅府装饰军旗,为将士征战鼓胆壮威。
汉代,与青龙、白虎、朱雀一起担任“四灵”神职,继续分管北方,但级别比他们高。因与蛇搭档,改名叫“玄武”。并在皇帝仪仗旗帜中出任龟旗,五品以上官印上当印纽。
东汉“广陵王玺”龟纽金印。
魏晋南北朝,除本职工作外,又承担了一项驮石碑的艰巨任务,这种石碑名叫“龟趺碑”。
江苏丹阳南北朝驮碑石龟。
唐代,鉴于通灵祥瑞长寿,品德高洁贤良,朝廷将北方边陲的一个都护府改为“龟林府”,以扩大影响;把虎符改为龟符用于调兵遣将,要求五品以上官员佩戴龟饰,给功臣御赐龟带,去世好官用龟趺碑显威颂德。
宋代,继续担任神职,装饰旗帜、作印纽。并成为,象征长寿吉祥富贵,体现志士仁人气节,提供精忠报国的精神力量。
人们曾把龟尊称为神龟(寿五千岁)、灵龟(寿一万岁)、天下之宝、水神、财神、北极大帝。
龟有八位家族成员被《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它们是:北斗龟,南辰龟,五星龟,八凤龟,二十八宿龟,日月龟,九州龟,王龟。
很多地名人名书名,高贵庄重典雅之事,都与龟共享名誉权。
象征帝位的鼎叫龟鼎,帝王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印叫龟纽印,有品级的官叫龟紫,刺史一级的官叫龟虎,辞退官职叫解龟,祭祀祖宗叫龟祭,六十岁及以上寿辰叫龟寿。
古钱币叫龟贝,古铜镜叫龟鉴,古算法叫龟算,占卦用的书叫龟经,文房四宝之首的砚叫水龟。
颂人高寿叫“首占龟算”、“龟鹤遐龄”,息事宁人的品行叫龟藏,身份高贵的女婿叫金龟婿……
对龟的污名化,是从元朝开始的。
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早年以汉人为师学习儒学,对汉文化也比较了解尊崇,但统一中国后他要建立新秩序,不可能照搬宋朝仪规习俗。例如,他把皇帝起驾时鸣放鞭炮的规制,改为空抽牛鞭作响来替代。
汉代沿袭到两宋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象”旗,被龙、凤、虎、鹿、熊、犀、象、鹦鹉、孔雀、锦雉“十象”旗取代了。“十象”包含了汉文化特点,也体现出马背民族的信仰与喜好。
“十象”中,唯独没有龟!不仅如此,龟纽官印也被废除了。
元朝为什么跟龟过意不去?
原来,忽必烈与汉族文士的交往中,早就注意到龟在汉人眼里是气节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元朝要让汉人低头臣服,就必须除掉这个精神象征。
于是,龟被罢官免职,甚至连官位本身也被彻底取消。龟没有了政治地位,失势了。
按说龟就此告老还乡,做回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龟既然失势了,污名化就在所难免了。
元朝期间,有两次对龟的污名化事件。一次是官方对其“人设”的贬低,一次是名人对其“人设”的败坏,其中第二次杀伤力最大。
龟被罢官后,官方派蒙古人开始在各地烧砸占卜用的龟壳。估计这些人已经领会了忽必烈的用意,他们每到一处,都对围观的人说龟缩头缩脑,天生懦弱,如同汉人。
这无疑戳到了汉人的痛点,使他们想起南宋偏安一隅的耻辱,而当他们试着从普通动物角度而不是从神的角度来看龟的时候,突然发现蒙古人说的似乎是对的。于是,龟从神坛轰然跌落了。
龟被打下神坛,开始与胆小怕事联系在一起,“人设”虽然被贬损了,但还没有崩塌。
元朝至正年间,有个叫陶宗仪的人,是个文学家、史学家,名气挺大,被誉为“天下节义之士”。他写了一本名叫《南村辍耕录》的书,其中的“败家子孙诗”里有一句“宅眷皆为撑目兔,舍人总做缩头龟”。
“撑目兔”指望月而孕的兔子,喻指妇女不夫而有孕;“舍人”是当时对显贵子弟的俗称。一句打油诗把龟扯到了显贵子弟的八卦隐私里。
陶宗仪觉得还不够。他特意在诗后加了一个“注”,叫人们如果妻有外遇,就用龟来比喻她的丈夫。
经陶宗仪这么一点拨,龟一下子又成了纵妻为娼、乱伦无耻之辈的象征。这次污名化杀伤力巨大,龟的“人设”崩塌了。
龟被毁坏了,中国历史上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以对龟的尊崇为特征,从传说时代到两宋,持续了四千多年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就相应被毁坏了。
到了明代,由于龟已落入泥潭,朱元璋对龟也没什么兴趣,龟的境遇也就随其自然了。
明代孝宗时,朝臣李东阳为了应对皇帝对龟趺碑的疑问,编了一个“龙生九子”的故事,说驮碑的不是龟,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叫“赑屃”(bì xì),长得有点像龟,喜欢负重,驮石碑的就是他。
李东阳篡改龟趺碑历史后,一个天生高贵的新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辛辛苦苦驮了几百年大石头的功劳被赑屃窃取,龟想恢复名誉的最后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南京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驮碑赑屃。
北京故宫铜雕赑屃。
即使已经成了一个背负骂名的小动物,对龟的污名化仍还在累积。人们又将一种壳上附着绿色丝状藻类、俗称绿毛龟的水龟,说成是龟父驮着龟母送与青竹蛇交配所生,是一杂种。可怜的龟,被陷害得一无是处。
古往今来,大千世界,“污名化”是一把利器。小到对动物,对个人,大到对族群,对国家,只要有机会,“污名化”就会派上用场,其“经典”案例数不胜数。
动物中,对龟的污名化堪称世界之最。所背负的污名之多、反差之大、影响之深,令人震惊和感叹。
时至今日,当我们用平常心再来仔细看看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小家伙时,仍会看到:
它性情温和,行为善良;水陆两栖,风雨不惧;耐饥耐渴,无病无灾;遇到强敌,以甲护身;坚忍沉稳,绝地可生;稍显神秘,似有灵性……
大概也正是这些原因,它被人盯上了,而且一盯就是几千年!
然而对龟来说,它属于大自然。它比人早生两亿年,它一直而且还要继续按自然法则顽强地生存下去。“荣”也好,“辱”也罢,其中滋味,还是交给人们去体悟吧!
历史不可能倒退,也不应该复制,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让我们尊重善待龟,也警惕各种各样的“污名化”。
参考资料:
刘兆元“论中国龟文化及其扭曲”
浩然文史”新石器时代的忍者神龟…”
王丹“龟趺的缘起与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