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关于白茶寿眉饼的茶评,短短26个字,村姑陈扒出4大错漏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看到一位外地茶掌柜,讲解某款春寿眉饼的茶评。
“干茶梅子蜜香明显,条索适中,饼面色泽黄褐,符合寿眉制作工艺。”
听到这,原本在一旁剥栗子的李麻花,说了番大实话。
“寿眉饼的工艺标准是黄褐色? 这是谁家定下的标准?有官方认证吗?有资料可查吗?”
“什么时候起,白茶的加工制作还能分出这么多帮派?白毫银针的工艺、白牡丹的工艺、寿眉的工艺、寿眉饼的工艺……”
诚然,对方此前提及的茶评,经不起深扒。
随便一列,便是满满缺漏,并且还是根本圆不回来的那种。
太误人子弟了!
《2》
寿眉饼拥有梅子蜜香?
不不不。
梅子蜜香和梅子香,只是一种经过专门美化的称呼。
真相是,好白茶不应该出现发酸的梅子味。
当你买到手的白茶,打开包装袋,取出干茶一闻。
不论散茶饼茶,不论寿眉牡丹,但凡干茶上闻出丝丝酸味,接近梅子泡白酒的气味时,这样的茶绝对有问题。
因为,白茶的工艺要诀是将茶叶做干,在低含水量的状态下,白茶又怎么会生出像梅子那样的酸味?
除非茶叶里藏有不少水汽,令白茶发酵变质!
在制茶过程中,没有及时彻底烘干,干度还没达到国标规定的最低底线(8.5%以下)就装箱存放。
茶叶里的多余水分会在后期陈化过程中释放出来,与四周环境的氧分子结合,诱导白茶内质发生劣变,产生酸败,形成酸味。
或者,该款白茶原本的制作工艺没有问题,在含水量方面无可指摘。
但在后期储存时,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时光,没有严格密封、干燥储存、存茶环境湿度大,常年湿度超过60%、70%。
如此潮湿、水汽多、湿气重的地方,既没用木地板防潮,也没有做到隔墙离地,更没有用上空调除湿、抽湿机去湿。
等到最终,当干茶逐渐吸附进大量水汽后,出现受潮、变味、发酸、变质等状况,自然在所难免!
对照白茶喜干不喜湿的特点,它是不会出现酸味的。
只有干度不达标,储存时跑气变味的白茶,才会出现带有酸味的梅子味!
《3》
寿眉饼的工艺标准是黄褐色?
这番话更是胡扯。
当寿眉饼的颜色单一,黄褐二色为主时,人工做旧嫌疑极大。
遇到上了年份的白茶饼,要判断它是不是做旧,直观做法是观察饼身颜色。
如同中医治病里的“望诊”,望闻问切,望是第一步。
那段评茶视频里的寿眉饼,对外自称是老白茶,但具体年份不详。不过饼身颜色单一,只有黄褐二色,是极为不正常的。
尤其是,还坚称原料采用春料的茶饼,更不该如此!
春寿眉的叶片是深深浅浅的绿,有草绿、菠菜绿、翠绿、瓦绿等色系,与叶背和芽头面上银白色的茶毫,正好呼应。
从头到底,春寿眉的叶片都不带半点黄褐。
将散茶压成饼,再陈化若干年份后,春寿眉饼的饼身也不会忽然之间就“变异”,由绿转黄,由绿转褐,彻底面目全非,模样大变!
除非,这款茶在最早加工被故意渥堆、厚堆,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导致叶片当中的叶绿素大量流失。
或者是,有意无意之间将娇嫩的茶青摊在地上暴晒。
若是在南方的六、七、八月,温度高,光照强,摊在地上的茶估计没一会就彻底被晒伤,叶绿素流失,叶片发褐,绿意不再。
再不然就是压饼方式不对,没注意压饼过程的温度、时间、力度的变化,将茶饼暴力重压后,导致内质流失,色香味被破坏,茶饼颜色彻底黄褐!
否则,按白茶的制茶工艺看,断然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色。
《4》
寿眉饼的加工,和白毫银针等其它白茶有区别吗?
严谨而言,依制茶工艺进行区分时,没有所谓寿眉工艺、白牡丹工艺、白毫银针工艺等不伦不类的说法。
按大分类看,白茶有散茶和饼茶两大类。
白茶散茶,以特定茶树品种的茶青鲜叶为原料。
经萎凋、干燥等加工处理后,便能得出成品。
因没有揉捻、杀青、焙火等复杂工序影响,散茶成品外观保留着极天然的模样,如同未经修饰的清水芙蓉,拥有着原汁原味的风情。
散茶的加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讲究及时摊晾、薄摊薄晾、离地摊晾等。
摊晾茶青时,每筛放多少茶?什么样的温度下适合摊晾?摊晾到何种程度可以收回?直接摊在地上和离地70公分摊晾有何区别?
实际操作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细节都会关乎成品质量,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白茶饼是建立在散茶成品基础上的再加工,从仓库内搬出陈化一定期限的散茶后,再用蒸汽进行适当蒸软。
蒸软不到位,干茶没韧劲,容易一压就碎。而蒸软过头,又会增加后期的烘干难度。
蒸软后,称出适量干茶,放进布袋内进行包揉。
在包揉的过程中,白茶叶片的细胞壁会破裂,植物细胞内部的营养成分、风味成分会部分析出,附着在叶片与茶梗上,利于后期形成甘醇的茶汤口感。
包揉成接近团状后,从底侧掏出一个小坑。
再将布袋绑口,将袋口的“小揪揪”放在之前掏出的坑内。
接着将其放入特定的压饼机器内,根据不同白茶的叶片厚薄、茶梗粗细、芽头大小等特点,调整压饼过程的温度、时间、力度。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需要视情况适时调整,才能做出松紧适中的好茶饼。
压饼定型后,再经过细致烘干,才能得到成品。
从实际制茶过程看,寿眉与白毫银针的制茶流程都是相似的,没有多一步,也没有少一步。
只不过在细节处,需要制茶师的匠心调节与把控而已!
《5》
不同白茶的加工难度是什么?
以散茶烘干为例,要想制成干度达标,后期不易存出梅子味的白茶,有不少难关要攻克。
其中,白毫银针的芽头,是最难烘干的。
因为高山银针的茶芽,拥有五到七层的壳,剥开一层,还有一层,像笋壳那样将芽芯团团围住。
等到烘干时,要将这五到七层的笋壳,彻底烘干,层层干透,需要费一番苦心。
不然容易出现外层烘干,而里层没干透。或者里层烘干了,但外层已经焦掉的情况,难以两头兼顾。
而白牡丹,有芽有叶有短梗,叶片薄而细窄,比较娇嫩。如此的外形条件下,要确保在加工时,既要保证芽头彻底干透,又要实现叶片不会焦掉,极考验功力。
平时买茶时,如果遇到叶片过黄的白牡丹,很多时候是烘过头了。
芽底绿而毫白,叶底绿而毫白,绿白二色为主,才是白牡丹的绝美风姿。
若是制茶技术没有练到家,就匆匆上马,草率加工。
那么最终做出来的,极可能是失败品。
寿眉的加工要领,和白牡丹类似,加工时要兼顾芽、叶、梗。
具体到前文提及的春寿眉,它在萎凋时更需要注意。
因为到了采制春寿眉的季节,尤其是接近春尾的那几场茶,彼时气温已渐渐升高,到了中午的时候,已经开始热了。
在摊晾时,要时时留意气温、日照强度等因素的变化。
要不然直接将茶青摊开,像晒菜干、豆角干那样不管不顾。到最后,原本娇滴滴,鲜活亮丽的叶片,会颓废成死气沉沉的梅干菜色。
内质破坏严重,毫无生机!
《6》
制茶的工艺,向来是细节处见真章。
买茶时,同样也要留意诸多细节。
如果在一饼饼颜色或褐或黄或黑的白茶饼里,习焉不察,打心眼里认为这就是寿眉饼的标准色。
那实在是,对好茶的误解太深!
真正的好白茶,拥有极尽天然的好气色。
在妥善陈化前提下,不可能变得只有黄褐二色。
挑选白茶时,若是在重要细节处,熟视无睹。
最终选中的,只能是平庸之辈。
甚至是制作工艺、存茶情况都存在严重缺陷的劣质茶。
这样,未免太吃亏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