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灵魂,功利地活着

一辆上了年纪的三轮车在我的旁边停下,从一轮座的位子上下来一个胖乎乎的大妈,她兴冲冲地奔向了广场舞的大军。

仿佛电影的开机键,周遭的音乐和人群一下子冲击到我的视网膜,啊,是了,妈妈在公园里面跳舞,我在外面管着这辆电瓶车。

站得累了,只能挨着坐下来,不协调的伴奏和风将我裹挟到天上去,于是抬头,便看到一望无际的蓝,像小时候家乡的海。

不知道以前的蓝天是不是这样的蓝,我忘记了;但我知道以前的海不是这样的海,我还记得,因为海的那边有船,浪拍打着它,唱一首摇篮曲。

突然,又被带到了地上,广场上的音乐换了,当唱到“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卿卿我我变成了传说”这句,旁边传来了一个轻轻地哼唱,像是抑制不住,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自然地,我转头看向右边传来的方向。是那辆一轮座三轮车上的大爷,头发已然半白,坐在位子上,跟着音乐唱,“轰轰烈烈的曾经相爱过。”

那一瞬间,竟乎落泪。

大爷的眼睛里没有谁,或者说是看到了所有,但是他的歌声却专注地碰到了久违的灵魂。那么,这种不是灵魂又是什么呢?

他没有唱下去,也没有注意到一直在身旁看着他的我。

那个时候,世界里只有他,而他的世界里只有歌声。

我想到:他年轻的时候也会想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吧?他和那个大妈应该是夫妻无疑了,是不是也发生过动人的故事呢?

真难过啊,平平凡凡的普罗大众,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却被极少人知道,或者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反过来想,这个故事藏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吧,毕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那么为人乐道。

复旦陈果老师在课上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地印象:“朋友是无用的。”如何去理解?朋友自然不是拿来用的,只不过现在变了味,觉得只有利益好处的人才会去结交。

虽然这无可厚非,毕竟在这个唯结果论的社会,优胜劣汰更新得太快。

所有的人都在抱团,成绩好的一团,开朗外向的一团,家里有钱的一团,虽然有例外,但不会偏到哪里去,就像之前大热的“门当户对”和“圈子不必强融。”

于是,又转念一想,如果这个朋友不能给你帮助,还会有结交的价值吗?如果这个朋友是无用的,还想继续做朋友吗?

我不会,不是我不想,而是这种关系长不了。

世间每一种关系都需要牵绊和维系,如果两者不是你来我往的相互勾结,又如何有藕断丝连的感情?

朋友是无用的在哲学上自然让人神往,在实际生活中却少了几分接地气。我失恋了,自然想要被朋友安慰;我手头有点拮据,必然想着向朋友借钱。这样一想,似乎找朋友的事情都是不好的事,如果有好事去找朋友一起分享,总会显得自己有点得瑟,如果对方正处在低谷,岂不是更加让朋友难堪?

很显然,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因为很少有人把别人当朋友,也很少人有朋友。

所以,陈果老师在现代社会里提出“朋友是无用的”自然而然令人眼前一亮,也非常有必要。“朋友是无用的”,你不必对朋友有太高的期待,这样就不会太失望;你不必想着经常联系出来聚聚,就当它是一种空气,可有可无却不可缺少。

又引出了复旦那句有民间校训之称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自由好解释,无用却难,自由而无用更是难上一层。

直到今晚我看到了这个唱歌的大爷,突然有点明白了“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世界上追逐奔跑的人有很多,而他在这群人的中间唱着歌,迎着风,像一个孤独的神经病。

说真的,所有人身上都有一点神经质,有大部分人将他极力压制,然而现在有了网络,那真是跟脱了缰的马似的,纷纷放飞自我。

然而在现实中,不敢,不想,不愿,害怕,保护,躲避。

很少有人会在大街上突然唱起歌来,没有人会在不合时宜的场地场景做不合时宜的事情,我们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礼貌和礼仪。

我们将人类定义得很准确,却忘记了定义自己。而自己又无法被定义。

《瓦尔登湖》里说:“他们以为自己超凡脱俗,但实际上却在不择手段的对付着生活。”可以想见,那些在白天压制自我的人类不会比在白天突然发疯的人快乐多少。

谁不想要自由,谁不想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按照自己心意办事?但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是人。

“对于一个人普通人来说,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平凡的世界》里说得很赤裸,那么,就说一点好了,比如钱呢?

卑躬屈膝,强颜欢笑,低声下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为了自由而无用,而是为了生活;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做点小生意,使劲给自己灌鸡汤劝服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安慰明天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不是为了自由而无用,而是为了活得好一点;不要脸面,不要尊严,不要自我,不是为了自由而无用,而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好让后面的我能过得好一点。

我们每天的睁眼闭眼,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别人,好像是一个无法自主的固定模式,除了意志还有点意识以外,身体的惯性早已驾轻就熟。

我们不会去想为什么要睡觉,吃饭,难道这个问题不比“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更有价值吗?那我们为什么不问“我们为什么要吃喝拉撒”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吃喝拉撒就是全部的生活。

几乎所有人的一生,都能用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就概括而成。所有人的事迹删删减减,只剩下寥寥几字,比如司马迁宫刑著《史记》,有谁会去推开背后的故事呢?

就像那个大爷,我本来有机会问他几句,但是连这样一个机会我也没把握住,而今后,我将绝大可能永远也不会见到他。

所以有一句话这样说,“你二十岁所遗憾的事情,难道三十岁就能够完满了吗?

这不是拖延症,这不过是生活惯性的后遗症。

你现在没有完成的事情,今后极有可能永远也完不成了。知道这一点之后,或许会有些害怕吧,但对很多人来说包括我,早已成了习惯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用闲云野鹤般的道家姿态,得到了儒家所追求的俗世名利?”这是影评中的一句反问,很有意思。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有时候坦率地承认自己吃相很难看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我承认,即使我自由而无用,却依旧功利地活着。或许,你也是吧?

【福利送书】留言点赞第一即可获得莫泊桑的书籍《一生》,介意有我笔记的勿拍!活动截止到22号10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