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临终绝笔《庐山烟雨》/《观潮》,一改豪放、婉约之风,诗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相信大家对于苏轼都很熟悉,在大家的印象中,苏东坡是一个格外有趣的豪放派。他可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甚至超过李白、杜甫、陶渊明。

据说在一次严肃的公务员考试中,苏轼写了一篇霸气的文章,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当时的阅卷人梅圣俞看到后大为惊叹,于是便将此文推荐给了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在看完这篇霸气的文章之后,也是惊叹不已,然后因为怀疑此文是自己的门生所写,所以为了避嫌就给了此卷的作者第二名。但事后他才得知原来是认错了人,这篇霸气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是一个叫苏轼的才子写的。

并且苏轼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个“皋陶杀人”的典故,竟难住了博学的欧阳修,他翻阅古书,就是找不到这个典故的出处,于是欧阳修专门向苏轼询问这个典故,没想到苏轼竟支支吾吾地说:“想当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编的,说到这你是不是觉得苏轼原来是个如此有趣之人,当然这也侧面反映了他的才华。

这么可爱、有趣的苏轼,临终绝笔之时,却一改他一贯的豪放之气,也没有用其擅长的婉约之风,如轻声细语般娓娓道来,给儿子留下了一首诗——《庐山烟雨》,写尽了人生真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中说的就是烟雨、湖水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色,如果你没欣赏过,那么就太遗憾了,但是如果真到了山下,看着这烟雨蒙蒙、潮水涌动,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到了最后它们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64岁了,已不再意气风发,经过数次被贬,一生坎坷,此时的他已是风烛老人,多年参禅的他对于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信很多人在初读时,都会觉得奇怪,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化用的是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的禅语。

在诗中高僧将人生分成三大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其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诗中暗含的第一重人生境界就是说,人总是会被美丽的美好的东西吸引,为的也不过就是这美妙的东西。第二重境界是说,人一旦被吸引,久而久之会变成执念,等到愿望真正满足时,却没了当时的心境,觉得美好的东西不再美好。

那这第三重境界就是几乎没有人能够达到的返璞归真阶段。在经历了人生种种,看淡执念后,再以纯净的初心去看待这美好的东西,心中再无杂念时,这东西又回到了它们本来的面目。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苏轼一生风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所以才说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读懂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我读的这本《苏轼词传》中选取了苏轼一生中所作的词和诗。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笔华丽而不浮夸,如此心静方能品人间至味。

书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从东坡的生平中体会到他作词时的心情,从而更加了解这位诗词大家的超脱心境。

这一套书中还有《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辛弃疾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却终成文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正所谓“剑有杀气 词有柔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