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装不下的史丹利工厂
深圳的多样性使得这个城市非常有趣,这里有很多每平米20万以上的豪宅,而与豪宅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内的地方也有无数保底月薪2000元的制造业工人,也被称为“厂工”、“厂妹”,他们白天在深圳的工厂中重复着几千次相同的加工流程,晚上统一由工厂大巴运回深莞交界的职工宿舍...
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的IT、金融、房地产崛起,但各项成本上升,迫使传统制造业外迁,深圳的工厂也逐渐向东莞和其他内陆城市转移,于是也有了一个“腾龙换鸟”的说法。
深圳常见的工厂招聘信息 我们可以从这些招聘告示了解制造业工人的收入信息
最近,一家著名的制造业公司撤出,受到了广泛关注。
10月26日,位于深圳宝安石岩的史丹利百得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在经过慎重分析与讨论后,公司股东和董事会遗憾地决定自2020年10月26日起全面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提前解散公司。就在不久前的2020年8月,史丹利深圳还被宝安区表彰为“坚守先进制造标杆企业”。
史丹利在困难之中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值得肯定的是在此困难时期还不忘厚待员工,他们这次遣散员工的离职补偿金方案具体如下:
(1)按照劳动法规定的工作年限计算补偿金领取月份数(工作几年就补几月工资);
(2)如果工作年限大于5年的额外补偿3个月、工作年限在2-5年的额外补偿2个月、工作年限1-2年的额外补偿1个月;
(3)早一天签署补偿协议的再奖励2000元。
假设一个员工在史丹利工作6年,按照劳动法他可以领到6个月工资的补偿金,而史丹利实际发放9个月补偿金给TA,并且TA还有机会再得到2000元奖励。有一位在史丹利工作多年的经理透露,他此次共拿到了60多万元的补偿金。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史丹利不仅以高于劳动法规定的数额发放离职补偿金,员工的月均工资也是相当高的,这样的好公司搬去哪里也不愁招不到人。
有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深圳呢?根据史丹利的一位经理介绍,工厂解散后将搬去苏州与百得(苏州)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合并。“苏州的地是我们自己的,这里是租的。我们在这里有十年了,明年租期就到了,租金涨得太高,现在要38块钱一平方,根本接受不了。” 史丹利对员工福利如此大方,对租金却如此敏感,可见租金成本对工厂来说是压力最大的一项。
制造业标杆工厂史丹利迁出深圳,往好处说可以是腾龙换鸟,往坏处说可以理解为脱实向虚,不过这件事令人感到欣慰之处在于,工厂产能未来仍将留在中国(转向江苏总部)。
除了史丹利,这几年来三星、Honeywell、爱普生、比亚迪、华为、富士康等公司都开始从深圳撤出或分流,有些是转向中国内陆成本更低的城市,有些是转向东南亚...在这些事情之外,我们应该看到一些趋势性的东西。
回望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制造业中国化”,即全世界的公司都把制造业放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品牌、核心技术、设计等高附加值又轻松的要素,中国得到就业,这些产品在中国制造或组装,然后再销往全世界,所以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但这种制造业连带好事(就业)和坏事(污染)全部挤到一个国家的情况是科学并可持续的吗?当然不是。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和教育普及带来的生产率提升,世界工厂将从集中于一个地方转而分散到不同市场国以追求供应链的最优化,产业链的多样化多地布局会是未来全球化的新趋势。所以现在有些制造业流向内陆或东南亚,也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坏事,而只是从过去的过度集中开始走向适当分散。
北京时间10月29日晚欧亚大陆一氧化碳浓度↑ 一氧化碳相比PM2.5来说 “工业属性”更强,并且属于有毒气体,这也是“世界工厂”所付出的代价
另外,我记得有一位教授曾经放出豪言,说未来美国工业赶不上广东、日本工业赶不上浙江...可惜这个观点是错的。
中国当然有这个工业潜力,但我们在考察这项能力的时候应该看清楚,除了客观的工业制造能力(很多大国开足马力都有这个能力),更重要的其实是上下游的选择,这些选择才决定了我们此刻有这些订单、带来这么多的工业产值。在自动化生产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的背景下,各个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和供给绝对不会是问题,需求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未来情况发生变化,上下游做出别的选择,那时即便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未必会继续用上,因为那时对产业链来说我们这里可能不再是最优解,就像今天美国制造业的情况一样。
最近我看到一个观点,发人深思,大体意思如下:
美国现在的问题可能也是未来中国会面临的挑战。随着企业在各国各地挑选劳动力越来越方便,简单劳动者的地位会越来越低。当孟加拉人被训练远程操控无人车送快递时,可能你到时候想当996快递员都没机会了。美国现在大体就这样的情况,中国只是在现阶段属于受益国而已。
因为制造业迁出 美国了出现大范围“铁锈带” 底特律和芝加哥都在这个范围内
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民生福利现在还远不如富了很多年的美国和欧洲那样雄厚,所以中国更要为将来成本提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做好准备,避免被他们抢就业。这个时候就应该增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哪些东西不可替代?大体就是两点,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强大的创新能力。
这几年中国一直强调改善营商环境,国务院在2019年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其中强调完善法治保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这不仅是对各类公司的友好举措,更深层次来看其实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竞争的最有力手段。
创新能力就更好理解了,比如印度和越南,他们虽然可以抢夺中国服装代工的订单,但抢不走大疆的无人机,更不可能抢走微软的Windows、苹果的iOS、台积电的制造工艺、ASML的光刻机、索尼的传感器这些业务。
所以,无论制造业怎样流动、无论全球化怎样演变,不骄不躁,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用落到实处的改革和创新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