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平之战

战国历史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商鞅变法和长平之战了。
人们认为商鞅变法打下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耕战和爵位制度。
而长平之战则是打下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
所以笔者就谈谈自己对于长平之战学习过的看法吧。
一切以史记记载的为主;同时秦国以十月为岁首。
大家可能受小说《大秦帝国》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从秦攻打上党到白起坑杀赵四十万士卒花了三年。
但是不是的,据史记秦本纪和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野王,断开了上党和韩国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就将上党献于赵国。
史书压根没有记载昭襄王四十五年有何赵国开战的记录。
直到昭襄王四十七年,王龁攻上党,才正式开启了和赵国的长平之战。
秦攻野王,志在上党郡,如今自己口中的肉被夺,没有立即抢回来,反而是忍了两年。
两年间,秦国绝对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和战争准备。
昭襄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百姓都跑到赵国去了。
四月,王龁因此攻打赵国,自此,让人津津乐道的长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史记记载,赵军到了九月,就有四十六天没吃东西了。
七月到九月满打满算也只有九十天,还饿了四十六天。
范雎确定赵括为人选,实行反间计,到赵括换下廉颇,赵军出击,秦断绝赵的粮道一共就花了四十四天。
时间太短了,可见昭襄王和范雎对于长平之战是做过仔细的谋划的。
《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从后面秦军攻打赵国邯郸三年,可见秦国对于长平之战的谋划是要吞并赵国。
《初见秦》中对于秦国吞并赵国以后的评价是:“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所以我认为昭襄王和范雎对于长平之战的谋划是攻占上党,随后一举吞并赵国,兼有天下,结束华夏大地几百年的战乱与动荡,还华夏人民一个朗朗乾坤和太平天下。
《吕氏春秋》中记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
也从侧面应证了我的想法,秦于长平首战大胜,但是战役却打了三年,最后还打败了,国家疲惫,粮仓空虚。
从长平之战到秦军邯郸退兵,确实是三年。
网上素来有种说法就是范雎害怕白起位居其上,所以才不让白起攻打邯郸,攻灭赵国。
首先,国家设有三公—军事、行政和监察,白起管军事,范雎作为昭襄王的左膀右臂,范雎必然管行政,何来白起位居其上一说?
既然是灭国之战,为何不一开始就让白起上?
既然做了长远的规划,会没有考虑到战俘的问题?
昭襄王为何会在长平之战之后,不直取邯郸,转而接受韩赵的几座城池,攻下武安和太原以后,休息了几个月才去攻打邯郸?
可见昭襄王不信任白起,这种不信任深到昭襄王压根就不相信白起会帮他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完成秦孝公以来,秦国历代君王的梦想。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白起压根就不想帮昭襄王统一天下。
我们在上文论述过昭襄王对于长平战役的期望是结束华夏大地几百年的战乱与动荡,还华夏人民一个朗朗乾坤和太平天下。
我们可以理解为,昭襄王对长平战役的理解是解放战争一样的大义战争。
白起一来就给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士卒,解放战争被他打成了侵略战争,性质甚至是更恶劣。
这场战役就打不下去了啊。
赵国上下皆说:“秦人杀我子,秦人杀我父,秦人杀我夫。且投降也是死,不如奋死一战卫我家国,为我的孩子、父亲、丈夫报仇。”
同时战国百年动荡,人皆习于武阵。
如此,赵国上下戮力同心,抵抗秦军亦可为也。
秦军退兵邯郸,长平战役的失败在白起坑杀战俘的一刻就已经决定了。
昭襄王后面征召白起攻打邯郸,是明知不可能攻下邯郸,故意让白起去的,如此便有名义,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了白起。
白起去是攻不下邯郸,军出无功,是有罪;白起不去是违抗王令,目无君长,也是有罪。
白起破坏了昭襄王的大计,昭襄王对其恨之入骨,白起死去也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后世关于昭襄王害怕其功高震主和范雎害怕白起位居其上都是野史笑谈。

请大家点亮再看

欢迎大家关注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