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怀和敏感的心:优秀作家的共性
文学的魅力在哪里?优秀的作家需要什么条件?
为什么很多人的文笔确实非常优美,但是,一辈子就是写不出名堂来呢?
现在出书太容易,两万块钱就能轻轻松松找到出版社搞定一本书。所以,很多“牛人”都出书了,出了书便显得更牛了。他们出的不是小说集,就是散文集。然而,随便翻几页之后,你多半会不想再读。
其实,文笔只是写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不信,你到“简书”网站去看一看,上面很多散文的文笔确实不错,用词贴切,表达流畅,但是,读起来如一杯毫无味道的白开水。
打动人心的优秀文字,一定是那些能够将大多数人“看见却没有看见”的事情和细节形诸笔墨的文字。这些细节可以关乎社会、关乎人性、关乎文化......
“看见”指的是类似的事情和细节,我们在生活中都见过或体验过,似曾相识。唯有如此,读了才能在内心产生共鸣和共情。
如果文字记录的是外星人或动物的日常生活,我们这些从未亲身体验过的人,在阅读的时候,也许会产生一时的好奇心,甚至觉得写的有趣,但是这种文章很难成为传世之作,因为它们超出了我们的情感所能体验的范围,无法触动人心或引发思考。
“没有看见”指的是很多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相似的细节经常从我们眼前溜过,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存在,或者根本没有特别留意。等别人写出来了,我们才发现:“天哪,真是这么回事。”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大家都“看见”了,才有可能共情或共鸣。正是大家都“没有看见”,才会感谢作家的文字帮助大家“看见”,从而喜欢上作家的作品。
优秀的作家一定都心怀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生活、体察人性、感悟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被大多数人忽视的细节。
除了心怀一颗敏感的心,优秀的作家一定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带着对天下苍生的同情,去发现,去写作。
如果仅仅只是敏感地发现,文字缺少情感浓度,也根本写不出能深刻触动人心的文字。
如果不是对祥林嫂和孔乙己心怀深深的同情,鲁迅一定写不出能成为经典之作的的《祝福》和《孔乙己》。
好的文字一定是注入作者真情实感的文字。优秀的作家一定是感情丰富的人。
虚伪的人、冷漠的人、情感匮乏的人,都不具备成为优秀作家的条件。杰出的作家大都是真性情的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就是这个道理。
我喜欢文学,可每次面对一部新的作品,我总是有那么一点害怕打开,因为我知道,自己太容易被文字感染了。
这几个月,断断续续读了沈从文散文集。其中有一段对1920年代湘西沅江边吊脚楼水手与妓女感情的描写,毫无华丽煽情的辞藻,却读的我眼泪哗啦啦地流。
用性命在沅江险滩激流中讨生活,有今天,也许没明天,以至于无人敢嫁的年轻水手,在往返往往要一个月的行船途中,内心总是思念着沿江边某处吊脚楼上一位年轻的妓女。
每次短暂相逢,彼此嬉笑怒骂,透着温情,更透着底层小人物的心酸。
以前,我从不觉得沈从文有多么伟大。这一次,认真读完他的作品,我不得不感叹,那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文字,写透了对家乡及其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饱蘸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同情。
老虱杂货铺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欢迎留言 精选讨论内容
芸芸
时至今日,仍然想到在灯下读这些名人文章的日子,有些文章要读好几遍,有些时候还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读过沈从文的文章,和鲁迅又是不一样的味道,有南方小桥流水的感觉,给人娓娓道来,小巧玲珑的回味,真是妙,我们国家幅员广阔,有不同的地方风情,造就了不同的文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