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机制
疼痛机制
疼痛机制可概括地分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疼痛的外周机制包括初级传入纤维和伤害性感受器以及外周敏化等机制;疼痛的中枢机制包括中枢敏化、脱抑制和扩大的易化以及结构重组等机制。
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是引起损伤后超敏感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外周敏化是产生炎性疼痛和一些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庖疹后神经痛)的主要机制。中枢敏化可以引起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功能性疼痛。脱抑制和扩大的易化、结构重组以及异位兴奋性是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有机制。研究疼痛的机制有益于临床疼痛的诊断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
疼痛的外周机制
疼痛的外周机制包括初级传入纤维和伤害性感受器以及外周敏化等机制。伤害性感受是引起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唯一机制,包含四个生理过程;①转导;②传导 ;③传递;④知觉。
转导是伤害性感受器(外周端)将伤害性温度、机械和化学刺激转化为信号或电效能,此过程是由伤害性感受器上表达的特异性受体离子通道介导的 。
传导是伤害性感受器产生的动作电位沿其轴突传送至伤害性感受器中枢端的过程。
传递是指神经突触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转移和调节到另一个神经元。外周敏化是产生炎性疼痛和一些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疤疹后神经痛)的机制。
一、初级传入纤维和伤害感受器
皮肤:伤害性感受器大多数分布千灵长类或人类的皮肤(约70%的C纤维、10%的Aδ纤维和20%的Aβ纤维)。 肌肉:肌肉疼痛由C纤维介导,薄髓纤维(如Aδ纤维)和无髓纤维(如C纤维)主要为游离神经末梢,被认为是伤害性感受器。 关节:关节存在无髓和有髓伤害性感受器,在运动达到极限范围时传递疼痛,在炎症致敏时任何运动均可引起疼痛。 骨骼和牙齿:骨骼和牙齿由Aδ和C纤维支配,牙齿尚有Aβ纤维。骨膜由阈值和C纤维密集支配,并且在所有深部组织中的疼痛阈值最低,骨松质也有丰富的神经支配,但骨皮质和骨髓几乎尤疼痛感受神经支配。 脑血管:脑血管周围有密集的感觉神经分布,并且均由单一的C类多觉型感受器构成。 内脏器官:C类和Aδ类多觉型感受器也存在于内脏器官(如心脏和消化道),内脏神经的密度一般较皮肤低,并且内脏疼痛神经单位更大、定位较差、感受野较多;这些因素导致内脏疼痛的定位不准确,从而解释了需要空间整合来诱发疼痛的原因。 头面部:来自面和口咽的本体感受性信息通过三叉神经传递到三叉神经中脑核的细胞体(中枢神经系统内唯一的周围感觉神经);其他初级传入纤维在半月神经节内有细胞体,像背根神经节一样,需要通过感觉三叉神经根投射到脑干,主要终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特别是脊束核接收三叉神经系统疼痛信息的传入。
二、外周敏化
组胺、谷氨酸及其受体:组胺、谷氨酸分别作用于组胺受体(H1 /H2) 以及a‐氨基‐3-羟 5‐甲基‐4唑丙酸和(或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可在周围产生敏化效应。 5羟色胺(5-HT) 和5-HT3受体:可在多个部位生成,并直接通过门控离子通道的5-HT3受体兴奋伤害性感受器,或通过内信使系统敏化伤害性感受器。初级传入纤维未梢有许多5-HT2A受体,激活这些受体可使G蛋白偶联的钾离子流减弱,所以阻断5-HT2A 受体能减轻炎性疼痛。 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交感传出纤维末梢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引起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和敏化。交感传出纤维未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不能直接兴奋伤害性感受器,但可通过神经膜上的α1 和α2 肾上腺素受体增强伤害性感受器的敏化。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痛觉过敏仅出现在损伤组织或炎症组织。在神经损伤后,去甲肾上腺素对完整的和受损的感觉神经均有兴奋作用。在损伤后感觉神经的α2 受体表达上调。这些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效应经过G蛋白的相互作用来调控离子通道的活性。
7.蛋白激酶类物质 炎症细胞释放激肽释放酶和胰蛋白酶,后者将结合在小直径初级传入纤维表面的蛋白质分解,分解后的蛋白产物作用于邻近的蛋白激酶激活受体,使末梢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从而引起受伤组织中CGRP 和SP 的释放。
8.嘌呤类 腺苷三磷酸(ATP)通过刺激配体门控ATP嘌呤受体(P2X)家族的变力性受体诱发疼痛,该受体减敏迅速而且具有阳离子渗透功能,起源于肿瘤细胞、内皮细胞、血小板、交感神经末梢等。ATP 通过P2X3 受体迅速激活伤害性感受器而引起疼痛。
三、其他外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