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0多位国军将领本来有机会逃跑,为什么都不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俘虏的战犯们还是很优待的,尤其是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因为关押的都是级别很高的国民党军将领,政府对他的待遇更是非常好。

首先,对这些战犯们在经济上很宽容,只要不是贪污的公款,他们随身携带的财物,都不会没收,可以自由支配。

其次,在日常的伙食标准上,也是远远高于普通老百姓,每天都有肉吃,馒头、米饭更是不限量,这在建国初期,全国也没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他们。

到了1958年10月,这些人还得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就是去北京郊区的农场劳动。

为什么是更好的机会呢?因为在战犯管理所虽然生活无忧,但毕竟是有行动限制的,整天看着四周的高墙,让人的心理很受压抑。

而农场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没有高墙,也没有人站岗,可以四处溜达,看看大好河山,这样的生活,对久居战犯管理所的这些人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因此,当这个消息公布后,几乎所有人都自愿报名,甚至连一些行动不便的人,也都去找管理人员,好说歹说,希望能让他们去农场。

比如杜聿明,本来身体很差,干不了重活儿,但也强烈要求去农场,还说:“我就算不能锄地,也可以除草,不能挑水,也可以干别的。退一步讲,我还会缝补衣服,可以把缝纫机带过去,给大家缝补衣服。”

看看吧,这位曾经指挥几十万大军的沙场名将,现在为了能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真是费劲了心思。

最后,管理所批准了60多位将军的申请,派3辆大卡车,把他们送去了北京郊区的农场。

据原军统少将沈醉介绍,他们住的地方是一排L形的平房,前面就是一片空地,不但没有围墙,连大门都没有,就这样空空荡荡的,一望无际。

大家下车后,都非常高兴,争着抢着往远处望,好像远处有什么好戏一样。

在农场,虽然也有几位管理人员在看守,但相比在战犯管理所,肯定是宽松多了,大家仍然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都很自觉地遵守纪律,没有人想过要逃跑。

沈醉就曾经担心过,因为这些人都曾经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被俘后都想着逃跑,回去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所以沈醉很担心,在这个管理宽松的农场,逃跑的机会很多,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件,上级肯定会重视起来,以后的管理就会更加严格。

但是,这些人在农场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逃跑的事件,甚至没有人动过这个念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沈醉曾是军统特工,最喜欢打探消息,经过他的一番打探,最后总结出了三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张治中、程潜、傅作义这些原国民党大佬都来看望过他们,向他们透露过一些消息,就是政府对他们很宽容,一个不杀,而且很快就会被特赦。这无疑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自然就没必要再去冒险逃跑了。

第二,在那个年代,全国一盘棋,人人都瞪大了眼睛,根本没有特务、卧底的容身之地。客栈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听老人讲,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外地人一律要有介绍信,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外地人来了却没有人发现的情况。

所以,这些人如果要逃跑,能跑到哪里去呢?过不了三天,就会被抓起来,根本没有容身之地。

第三,也是不少被俘将军的想法,认为打了败仗就已经很丢人了,如果再因为逃跑被人从后面打一枪,那就更不光彩了。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当年在战场上都不当逃兵,现在却要当逃犯,谁都拉不下这个老脸来。

所以,大家在农场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管理非常宽松,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逃跑事件,这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0)

相关推荐